北極生機勃勃的綠色,是對人類最致命的警告

2020-12-21 天下網商

天下網商記者 黃天然

曾經千裡冰封、白雪皚皚的北極,如今的景觀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片鈷藍色的海洋,映襯著綠色植被覆蓋的沿岸土地,北極竟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然而,這滿目的綠色並不是好消息,而是大自然給出的最嚴厲警告,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北極更豐富的植被,正在加速永凍土融化,加速釋放溫室氣體,這不僅會對整個世界造成一系列影響,甚至直接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加拿大北部北極苔原生長迅速

永凍土將成溫室氣體主要來源

近年來,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增幅,一直是全球其他地區的2倍。

這是由於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海水反照率更小,加上被歐亞大陸、美洲大陸包圍,吸收的熱量不易交換出去,出現了「極地放大效應」。

今年6月下旬,西伯利亞的俄羅斯小村維爾霍揚斯克氣溫飆升至38℃,刷新了30多年來的最高溫度紀錄。

西伯利亞的小孩在河裡遊泳避暑

氣溫變高,也讓永凍土帶的地溫逐年升高。

去年1月,《自然》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從2007年到2016年,北極地區永凍土帶的地溫平均上升了0.3℃,西伯利亞地溫更是上升了0.9℃。

動畫顯示西伯利亞西北部今年的氣溫變化

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甚至無法依靠永凍土層裡的冰窖保存鯨魚、海象和其他肉類,破天荒地用上了冰櫃。

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冰窖外的積雪融化,冰窖保存食物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靠

在不斷變暖的北極,隨著海冰和永凍土加速融化,不僅會破壞地面基礎設施,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還會釋放出沉睡數萬年的遠古病毒。

但最可怕的影響還不是這些。

北極不僅是受全球變暖影響最顯著的地區,還是控制全球碳排放最至關重要的地帶。

全球土壤儲碳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在北極的凍土層中,遠古動植物遺骸冰凍形成的泥炭地富含有機物,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極高。

遠古動植物遺骸冰凍形成的泥炭地

據科學家測算,北極凍土中有約1.6萬億噸的碳,是當前大氣層中碳含量的2倍。

永凍土融化,包裹其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正在快速逸出,而甲烷製造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要大25倍。

一位科學家點燃了被困在阿拉斯加冰蓋之下的甲烷

有研究人員統計,地球每升溫1℃,永凍土釋放出的溫室氣體,抵得上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行業4-6年的排放量。

如果不加以遏制,永凍土中釋放的溫室氣體,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

永久凍土融化,土地已經出現坍塌

也就是說,北極正在陷入惡性循環,永凍土中釋放出更多碳,加劇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又反過來加速永凍土釋放更多的碳……

茂密植被導致永凍土無法凍結

更糟糕的是,兩件事正在加速永凍土釋放碳的速度。

一是泥炭地無焰悶燒。

正常環境下,北極泥炭地中富含水分,可以防止地表火災蔓延,但近年來的異常高溫,蒸發了泥炭地中的水分,導致其變成一個極度易燃的「大煤球」,可以無焰悶燒長達數月。

去年俄羅斯北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發現泥炭地悶燒的情況

泥炭地就像一個極度易燃的「大煤球」

今年6月,北極大火就釋放出了5900萬噸二氧化碳,達到歷史最高點。

今年6月西伯利亞發生罕見大火

二是北極地區植被變化,這也是丹麥奧胡斯大學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科研人員結合衛星數據、無人機測量和實地考察,對北極地區植被變化展開長期研究,發現了一個非常糟糕的後果。

過去,生長在北極永凍土上的低矮灌木和苔蘚,通常不會長到膝蓋以上的高度。

但是隨著北極變暖,從積雪融化到下次積雪的間隔時間越來越長,科學家們發現,永凍土上長出了更加茂密和高大的植被。

丹麥奧胡斯大學科研人員在測量北極植被的高度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在冬天,苔原會被積雪覆蓋,但較高的植物會積聚起更厚的積雪,就像蓋上了一層棉被,阻止低溫滲透到土壤之中,如果永凍土無法凍結,那麼它將開始釋放蘊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

科學家用無人機和衛星拍下的北極苔原植被生長照片

「灌木比苔蘚更黑,還會改變地表反照率。」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生態學家傑弗裡·克爾比說:「白色的積雪反射光,而較暗的裸土和綠植會吸收光,吸收更多熱量,導致永凍土以更快速度融化。」

四季變化中北極變綠的面積增加了20%以上 圖片來源:NASA

NAS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也發表過一份研究數據,科學家藉助衛星數據,從阿拉斯加、加拿大到西伯利亞的整個北極地區,隨機選擇了50000個凍土帶中的觀測點,並記錄了歷年綠色峰值,結果發現自2000年到2016年,22%的站點出現了綠化增多,僅4%的站點植被減少。

幾十年來北極冰蓋明顯收縮 圖片來源:NASA
北極海冰的消亡 圖片來源:Science

越來越多的人直接死於高溫

北極變綠是一個危險信號,尤其在多災多難的2020年,在野火、颶風、洪災、旱災、蝗災等一系列災害的教育下,世人從未如此深刻認識到全球變暖的威脅。

而《柳葉刀》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變暖為人類帶來的風險,甚至無需通過災難傳遞,僅氣溫升高一項,就直接威脅著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安全。

這份《柳葉刀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由世衛組織和倫敦大學等35家研究機構彙編而成。

報告披露,2018年,全球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達到29.6萬人,在美國,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在過去20年幾乎翻了一番,2018年達到創紀錄的1.9萬人。

此外,在全球範圍內,過去20年來因高溫導致死亡的老年人增加了54%。

2018年,英國老年人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為8500人,這一數字比2000年初要高兩倍多。

老年群體極易受到高溫影響,因為他們大多身患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等慢性疾病,會影響人體對氣溫的正常反應,潮溼悶熱的高溫天的增多,對於老年人的健康而言是一種新的威脅。

除了老年群體,戶外工作群體也是更容易受到熱浪襲擊的高危群體,而這會對國家經濟生產造成影響。

全球範圍內,2019年由於高溫,人們工作時間減少了3020億小時,比2000年多了1030億小時。其中印度因創紀錄的高溫天數,損失了1183億工作小時,相當於平均每人損失了111.2個工作小時。

報告估計,2015年,美國服務業、製造業、農業和建築業因高溫損失了450億美元收入。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印尼、柬埔寨,由於高溫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GDP的3.9-5.9%。

研究合著者、急救醫學醫生傑裡米·赫斯說:「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非常令人痛心的災難性影響,與此同時,這一年中熱浪和其他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也尤其嚴重,我們擔心,氣候急劇變化未來會讓醫院不堪重負。」

「懇請人們從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赫斯說,「我們不希望公共健康系統被氣候變化壓垮,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需要做什麼來阻止它。」

全球變暖引發的連鎖反應,就像一副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它引發的破壞力已超出我們的想像。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已經成為關乎成千上萬生命和國家經濟的重大問題。#北極遭遇重大危機#

參考資料:

Wired:The Arctic Is Getting Greener. That's Bad News for All of Us

The telegraph:Number of heat-related deaths in elderly double over 20 years as climate change hits health

The lancet:Th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responding to converging crises

The Verge:Climate change is already a disaster to health, doctors say

NASA:Warming Temperatures are Driving Arctic Greening

Science:New feedbacks speed up the demise of Arctic sea ice

相關焦點

  • 2020年,北極又燒起來了!氣候巨變,人類最擔心什麼?
    而根據《生命科學》雜誌報告指出,新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北極大火又燒起來了,並且更加嚴峻,綜合情況已經成為了有記錄以來北極野火影響最嚴重的一年,所以北極氣候的巨大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已經是顯而易見。
  • 北極巨大冰架冰原崩裂 人類不能坐以待斃
    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史帕特的冰川逐漸瓦解,脫離面積約為110平方公裡的冰原從北極剩餘的巨型冰架上發生崩裂,落入海裡。目前,這塊位於格陵蘭東北部97N冰川上冰架已經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成為冰山的浮冰。
  • 北極冰下3千米出現生命,困住或者殺死它們,是解救人類唯一辦法
    筆者-小文極地地區作為地球最寒冷的區域,對人類而言這裡是不毛之地,但對生物來說,南北極是動物的天堂,也是最後的淨土。而近年來,受到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的影響,極地地區失去了最後的防線。在沒有細胞作為宿主的情況下,北極對於衣原體而言還是致命的,衣原體沒有辦法自主產生氧氣和能量,而北極地區的氣溫又極低。在人們的認知裡,沒有宿主的衣原體根本不可能獨立存在。但在北極的發現卻再次顛覆了人們的想法,或許很多生命體的頑強程度是超乎想像的。
  • 北極巨型冰架冰原破裂,人類不可以束手待斃
    近日,北極剩餘最大冰架史帕特冰川逐漸解體,脫離面積約110平方公裡的冰原從北極剩餘的巨大冰架崩塌而入海。如今,位於格陵蘭東北的97 N冰川上的冰架已破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變成浮冰。2020年夏季高溫下,史帕特冰川出現了明顯的斷裂跡象,融化速度加快,這對冰川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研究人員指出,格陵蘭島的氣候變化很快。自1980年以來,格陵蘭地區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大約3攝氏度,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這裡的夏季溫度也達到最高點,北極冰架的破損,更進一步證明了地球變暖。
  • 北極綠色的染髮調配方法
    北極綠色的染髮調配方法點擊上方 「 美發課堂 」選擇 「 置頂公眾號 」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潮色概念中的北極綠色的調配方法!北極綠,底色會設定在7度以上!這樣偏淡的綠色才可以顯色!也就是當0.22綠色與底色殘留的黃微橙結合,覆蓋在這個底色上時,底色的殘留色素會比目標色的色素淡!底色的透光感透出,才會顯色出北極綠色!假如底色褪色至6度,潛在殘留的色素是棕微紅!半透光的狀態!當把相同的綠色的配方塗抹在底色上時,因為底色偏暗,半透光,所以棕會半透出,加之綠會與底色殘留的紅覆蓋對衝!出現偏暗的效果!
  • 地球上最神奇的兩個地方:南極和北極!人類有什麼不可思議發現?
    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坐落著類似金字塔山脈狀的結構,200年的時間裡,人類在南極大陸共發現了4萬8000多塊隕石,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化石,其中多數為熱帶植物的化石,也包括部分恐龍化石,這說明南極原先可能位於熱帶地區,以前曾出現過恐龍,顯然,南極大陸擁有諸多未解之謎,事實上,可以說南極和北極是地球上最特別的兩個地方,人類在南極和北極也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例如,南極是一片冰封大陸,北極則是一片汪洋大海,很少有人知道
  • 北冰洋或將無冰,北極「赫塔」們流淚,醒醒吧人類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熊捕食海豹的重要棲息地——冰蓋正在消失,它們不能在海面上捕食,被迫拖著骨瘦如柴的軀體上岸,在人類的垃圾中尋找可吃的食物,但最終卻一無所獲,此外,由於北極熊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適應了極端寒冷的環境,它們的毛皮可以鎖住熱量,只通過爪子和臉部散熱,但是氣候變暖,甚至在北極地區,氣候也會變暖,這都會導致北極熊熱死。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
  • 科學家: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惡化,人類將會面臨6個「致命」威脅
    今天小編來說說科學家:隨著地球氣候的不斷惡化,人類將會面臨著6個「致命」威脅!1,南極洲氣溫破紀錄地球暖化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我們如今已經非常清楚的看見,它所造成的影響,像在2020年初的春季,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們,都感到了氣候的不正常,氣溫比以往要更高一些,當然,最讓學者感到驚訝的,還是南極洲的氣候變化。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如果北極是「病人」,那麼這份報告就是對這個龐大而重要的生物群落健康狀況的全面「體檢」結果:氣溫在上升,冰在融化,雪在消失,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演變。報導稱,北極已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北極,再過幾十年,它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北極了。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 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如果北極是「病人」,那麼這份報告就是對這個龐大而重要的生物群落健康狀況的全面「體檢」結果:氣溫在上升,冰在融化,雪在消失,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演變。報導稱,北極已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北極,再過幾十年,它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北極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至少達到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
  • 北極竟然也有過「企鵝」?200年前因為人類而消失
    在500多年前,來自歐洲的航海家們在抵達北極後,在附近的一些島嶼上發現了一種看起來與企鵝很像的生物,當然,那個時候的人類還沒有發現南極大陸,所以也根本就不知道企鵝這種生物的存在。最早發它們的人們為這種生物起名為「penguin」,翻譯成中文就是企鵝,所以,這種生物其實才是地球上最早的企鵝,而且它們並不是生活在南極,而是地球的另一端——北極。一直到它們滅絕之後,人類發現了南極大陸,又在南極上發現了與它們類似的不會飛的鳥類——企鵝,才將它們的名字送給了南極的這群「小夥伴兒」。
  • 北極什麼時候出現第一個無冰的夏天?科學家作出了最悲觀的預測!
    其實北極的海冰面積每年都在波動,冬季增加、在三月達到最大值,在夏季減少、在九月達到最小值。但一年中的任何時候,海冰都不會完全消失。結果表明,最快在2035年,北極夏季海冰或將完全消失。
  • 北極沒有企鵝,為什麼人類不把南極的企鵝送過去?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覺得,大海雀之所以在北極滅絕,是因為北極食肉生物多,比如兇猛的北極熊。但在大自然中,除了人類以外,越處於食物鏈頂端,生物數量就越少,因為在能量傳遞過程中會造成衰減,而有限的北極熊等食肉生物,捕食的大海雀數量必然在有一個有限的範圍之內。
  • 北極升溫加速!潘多拉的魔盒即將被打開,人類面臨史前挑戰
    早在2019年底,英國衛報就預測今年會是史上最熱的一年,駐紮在南極的各國科學家們也證實了事情的嚴重性,甚至直接還表示如果氣溫持續升高,南極洲將面臨瓦解。雖然如此,但我們現在最該擔心的不是南極,而是與南極遙遙相對的北極。
  • 盤點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 人類位居第二
    遭到動物致命攻擊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但你知道哪種動物最有可能殺死你嗎?通過分析蓋茨基金會與國家地理提供的數據,科技媒體CNET彙編了每年殺死人類最多的24種動物,其中人類位居第二。第一蚊子:每年導致100萬人喪命
  • 北極出現38℃高溫,熊熊大火燒毀森林,人類面臨新的災難?
    2020年,人類面臨的挑戰似乎遠沒有結束。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地區,這裡正在經歷數萬年一遇的高溫天氣。位於北極圈內的維爾霍揚斯克市,在最近竟然出現了38攝氏度的罕見高溫。這是人類有記錄以來,在北極圈內測量到的最高溫度。今年上百年,西伯利亞的許多地區都比往年氣溫高約8攝氏度。
  • 來自北極冰下的致命殺手!俄軍潛艇的這一絕招,令美國海軍嘆服
    搭載十幾枚甚至二十幾枚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戰略核潛艇,是當前人類開發並列裝的威力最大的毀滅性武器,特別是以俄羅斯颱風級核潛艇和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為代表的巨型戰略核潛艇,幾乎都具備"一艇滅一國"的強大威力。而最近俄羅斯核潛艇亮出的新絕招不但讓美國海軍嘆為觀止,也讓整個美國政府為之震動。
  • 美國專家:北極解凍,冰封千年的病毒甦醒,或將再度掀起大流行病
    據《地鐵報》5月7日報導,美國一名流行病專家警告稱,隨著北極氣溫的上升,冰封千年的「古老病毒」甦醒後或對人類構成威脅,恐再掀起大流行病。這些冷凍了數千年的細菌和病毒,可能包括人類以前已經根除了的疾病,以及人類從未遇到過的疾病。卡羅爾博士解釋說:「隨著氣候變化和北極北部的解凍,長期潛伏在凍土帶下的古老微生物將獲得新生,這是世界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前景。」
  • 在北極,人類有著怎樣的探險史?丨文化客廳
    主講人| 馬睿 綜合整理 | 徐悅東隨著全球變暖,北極航道上的堅冰逐漸融化,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北極成為了這個世紀許多國家的重要戰略。對於北極,人類有著怎麼樣的探險史?在北極蒼茫的冰蓋上,又誕生過什麼樣悲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