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小麥(爸媽精讀主筆)
近日,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因感人的劇情加演員精湛的演技,一經播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上熱搜,豆瓣評分高達8.6。
「原生家庭」留在孩子身上的傷口有多深?看劇中這三個「懂事」的孩子就知道了。
大哥凌霄,因妹妹的意外事故,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
每次父母「開火」,他都自覺地跑到屋外看漫畫,等父母砸完東西後再回去收拾一片狼藉的「戰場」。
他竭盡全力地想守護自己的家,最終還是散了。
二哥賀子秋,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即使他乖巧懂事,依然被媽媽當作累贅扔給了李爸。
到了「新家」,為了不被再次拋棄,他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討好李爸,寵溺妹妹,用懂事為自己求了一片棲息之地。
小妹李尖尖,雖有李爸疼愛,看似沒心沒肺,心底依然有難以言說的痛:明明很想念去世的母親,卻因怕爸爸擔心,只能偷偷想媽媽。
三個原生家庭都有缺失的孩子在一個「拼湊家」裡,彼此相依,拼命用「懂事」來撫平自己內心的傷痕,那張張寫著「懂事」的臉背後,壓抑著他們這個年紀本不該有的苦楚。
曾聽過一句話:「如果可以任性被寵愛,哪個孩子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
家本是孩子可以肆意歡笑、任性撒嬌的地方,如果可以,別讓「你要懂事」過早地成為孩子成長的緊箍咒。
「拔苗助長」式的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生活中,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殊不知「乖孩子」的背後卻危機重重。
演藝圈素有「馬司令」之稱的馬伊琍,無論對待演戲還是婚姻,總能用實力讓自己「翻身」。
這樣一個女強人,對女兒愛瑪的管教自然也非常嚴厲,但一次直播中她卻直言後悔給女兒下了這步「狠棋」。
因管教嚴格,愛瑪性格特別溫順,平時只要一犯錯,媽媽聲音一大,立馬認錯:「對不起,我再也不敢了。」生怕在媽媽心中「懂事」的美好形象坍塌。
和小朋友一起玩角色扮演,明明自己也想選當媽媽,卻因不敢表達而被迫接受安排。
在外人看來愛瑪聽話、懂事是個好孩子,但馬伊琍卻發現美好表象的背後是愛瑪越來越膽小。
意識到問題嚴重後,馬伊琍開導了愛瑪幾個月,才慢慢把她從壓抑自己、取悅別人的「懂事」中拉了出來。
英國心理學家曾提出「真假自我」的概念:「真自我」,以自己感受為中心;「假自我」,以他人感受為中心。
過早地讓孩子懂事,會讓孩子丟失真自我,讓他們如「溫水煮青蛙」般靜悄悄地崩潰,
綜藝節目《少年說》堪稱大型父母翻車現場,孩子們的控訴句句「扎心」。
一期節目中,一個男孩聲嘶力竭地對媽媽說:「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乍一聽覺以為是孩子「不識好歹」,仔細了解才知道原來從小學開始,媽媽每天逼他必須吃一個蘋果,6年的時間他遵從媽媽的旨意吃了2000多個,到小學畢業,原以為可以解脫,沒想到媽媽又把蘋果換成了雞蛋。
媽媽不解地問:「你不喜歡吃,為什麼不早告訴我?」
孩子的一句話,讓人淚崩。
「因為,我怕你說我不懂事。」
那些把懂事刻在骨子裡的孩子,因為怕父母對自己失望,把所有的小情緒和小任性都收了起來,甚至連一句簡單的拒絕都說不出口。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懂事」有時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每個孩子都有可以「任性」的年紀,別用「假以愛之名的懂事」讓他們負重前行。
那些一夜長大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懂事」的父母
桐華曾說:「如果大人們變得像小孩子一樣任性,不肯承擔責任去保護孩子,那孩子只能用快速長大,來保護自己。」
《以家之名》中的凌霄就是那個被逼長大的孩子。
劇中,有次凌霄的媽媽為了出門打麻將,把年幼的凌霄和妹妹鎖在家中。
凌霄前一秒,還寵溺地給妹妹剝愛吃的核桃,不曾想下一秒妹妹就被核桃卡住。他驚慌失色,想找人幫忙,卻發現門被鎖得死死的。
他聲嘶力竭的求救聲也被淹沒在滂沱大雨之下,親眼看著自己最愛的妹妹死去,對一個6歲的孩子是多麼殘忍!
壓在他身上的負罪感成了他一生都揮不去的痛,而原本該成為他依靠的父母,卻終日在指責、謾罵中推卸責任,逼他獨自成長。
媽媽沒做飯,他懂事地自己泡方便麵;媽媽大半夜讓他出去,他沒有一句怨言…
那個在父母猛烈咆哮聲和物品哐當聲中把頭垂得很低的孩子,明明有家卻被逼成了懂事的「孤兒」。
因為父母有著「未成年」的任性,孩子只能被逼長大;因為父母帶著偏見的忽視,孩子只能用懂事給自己贏回一局。
小S曾在微博感慨:「二女兒過生日,竟然送給我一朵康乃馨,她說沒我就沒有她,我何德何能生出這麼孝順的孩子。」
事實上懂事的二女兒卻時常被小S忽略,在《真相吧!花花萬物》節目中,小S坦言自己對三個女兒沒一碗水端平。
大女兒是上天賜給她的第一個禮物,對她格外珍視;
小女兒年齡最小,自然更要多呵護;
而二女兒就像漢堡中的夾層,用小S的話:「身上一塊肉而已,沒必要多關注。」
那個活成透明的二女兒成了「後媽」的孩子,因為失寵,只能用懂事來贏得父母的關注。
她會記得媽媽的喜好;她會乖巧地不爭不搶;她會察言觀色看父母的臉色說話…
當懂事成了孩子唯一被發現的閃光點,這樣的「褒獎」是多麼的諷刺!
別讓我們的失職,給孩子留下一身傷。
以愛之名的家,才能滋養出真正懂事的孩子
每個被迫懂事的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被關注。有愛滋養的家才能真正給孩子成長的力量,以下幾點我們一起學習。
1、看見孩子的需求
臨床心理學家曾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概念 ,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知乎上就看到這樣一個心酸的故事:網友小晴小時候因家境貧寒,每到過年買新衣,她總會懂事地說:「我不要,給弟弟買吧!」
媽媽真就只給弟弟買,久而久之無論買什麼,媽媽都覺得「姐姐可以不要」。
長期的「犧牲」精神指引下,即使成年後,她依然不會索取,最後變成一個鬱鬱寡歡的「透明」人。
看見孩子的需要,給他應有的選擇和自由,告訴孩子:「合理的拒絕不可恥,勇敢地爭取更不可恥。」
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2、別再複製完美小孩
金馬獎電影《陽光普照》裡大兒子阿豪,成績優異、懂事體貼,是父母偏愛的大兒子。
但考醫學院失敗,卻給他的完美蒙上陰影,一時間,他找不到出路,只能用結束生命把自己永遠留在最美的年華中。
「他明明是個懂事的孩子啊!」所有人只記得阿豪身上的陽光,卻不知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阿豪只能獨自舔傷。
就像弟弟說:「哥哥真的很好,他替所有人考慮,我們卻從來沒有了解過他的感受。」
允許孩子犯錯、聽見孩子的哭泣,給他無助的情緒一個排放的出口,比起被陽光照射,我們更希望孩子內心住著陽光。
3、鼓勵孩子找到自我
電影《狗十三》裡的李玩,一直在「你要懂事」的教育下成長,她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戒掉了任性活潑,最終丟失了自己。
《無聲告白》一書中曾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正視自己內心的渴望,你不必住在別人封印的「軀殼」裡,每個孩子都可以選擇自己翱翔的天空。
《奇葩說》肖驍曾說:「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以家人之名》裡的賀子秋從被母親拋棄住進李家的那一刻,就學會了懂事。
明明喜歡吃排骨,卻只夾青菜; 明明被妹妹欺負,卻主動承認錯誤; 明明只是個孩子,卻半夜起來給家人洗衣服。…
他走進李家看見李爸,收起情緒叫的那一聲「爸」,讓多少人淚目。
我們可以用愛引導孩子明白事理,體恤他人,但別用「你必須懂事」成為孩子獲得愛的唯一的砝碼。
就像《以家之名》中的李爸,用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給孩子們撐起了一把遮風擋雨的傘,讓他們最終學會了互助、體諒、更重新定義了家的含義。
願所有的孩子在愛的滋養下都能肆意歡笑、任性撒嬌,在他應該懂事的年紀獲得真正的成長。
作者簡介:麥小麥,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入門班第7期學員,新時代獨立女性,90後寶媽,教育事業熱愛者,愛生活、愛自由、愛寫作,希望用文字和你一起品讀人生,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