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季開發劇集,是不少影視公司和平臺都想啃下的「骨頭」,但多年下來,成功者寥寥無幾。當下國產劇成功建立起自IP品牌,並在多季開發之後商業價值依然堅挺的也只有一個「鄉愛」系列。
在網劇崛起之時,季播劇一度備受視頻網站看好,並在不少IP劇開發時做了嘗試,比如盜墓系列、鬼吹燈系列、九州系列、法醫秦明系列等等,但這些基因同源的劇集卻因版權分裂、主創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而沒能在後續開發時保持熱度和口碑。
國產季播劇的開發者們曾經踩過哪些「坑」?又有哪些肉眼可見的進步?從過往季播劇案例裡,我們可以一窺究竟。
國產季播劇並不是近些年的產物,早些年的情感喜劇幾乎都是多季開發,93年的《我愛我家》推出了第二季,03年的《炊事班的故事》共播出三季,05年的《家有兒女》共播出四季。
還有喜劇電視劇《劉老根》、《馬大帥》、《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以及《還珠格格》等,都曾推出過系列劇。有的季播劇不僅在開播時備受歡迎,經過十幾年的市場考驗,身在主流受眾群體更迭過幾輪之後坐擁大批忠實受眾,堪稱老牌勁旅,比如如今已經出到第12季的《鄉村愛情故事》。
從「鄉村愛情」的口碑來看,開播時第一季豆瓣評分為7.5,播出13年以來,目前豆瓣均值依然能保持在7.0分,口碑損耗較小。口碑的堅挺一方面源於內容保持著高度一致的故事內核,與其他電視劇有著鮮明的差異化定位;另一方面是因為合家歡電視劇陪伴了無數國民成長,「情懷分」成口碑加分項。
另一部不得不提的老牌國產季播劇是《愛情公寓》,從09年到14年間,這部喜劇已經推出四季,且口碑均值高達7.6,2014年戛然而止之後在今年重啟,並分別推出電影版和第五季電視劇,具有較高關注度。
這兩部具有持續開發價值的系列劇,在內容上有不少共性:首先都是喜劇,覆蓋受眾交廣;其次都是群像戲,一眾性格極致的角色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然後是故事有著較強的延展空間;最後是主創和演員沒有變動,有著一致的創作基因。
就在《愛情公寓》暫別螢屏的2014年,第一代網劇攜高口碑崛起,並在項目之初就有多季開發的定位,比如《暗黑者》《靈魂擺渡》,以及2015年上線的《心理罪》和《無心法師》。
從口碑來看,《暗黑者》第1季豆瓣評分為8.1分,第二年推出的第2季斷崖式滑到6.7分,四年之後推出的第3季持續下滑到6.3分;豆瓣評分人數也從第一季的27959人持續減少,到了第三季,僅有7242人。
《靈魂擺渡》也呈現持續下滑的口碑走勢,從8.4分降低到7.7分,相對來說口碑損耗較小,但豆瓣評分人數卻從第一季的41923減少到第三季的23388人,關注度大減。《心理罪》和《無心法師》呈現同樣的口碑和關注度趨勢。
在網劇剛剛進入大眾眼帘的2014年和2015年,上述幾部劇集均以新穎的題材和故事,快節奏的敘事和與電視劇截然不同的角色設置吸引了觀眾視線,這些劇集的幕後主創陣容也都非常「硬核」,所以能在第一季立住高口碑。
這波首次嘗試多季開發的網劇,口碑和專注度相繼失利的背後也有不少共性。這類作品以題材新穎、故事獵奇、視覺衝擊力取勝,在後續幾季的開發中,內容給觀眾帶來的新鮮感在持續降低,而隨著監管的加強,內容創作「尺度」卻一再收緊,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作品的感官刺激程度。
即便是精品劇大戶正午陽光,在系列劇的開發中也曾踩過坑,比如《歡樂頌》和《琅琊榜》。
《歡樂頌》第一季豆瓣評分為7.4分,第二季只有5.4分,第二季的槽點主要集中在植入廣告太多,人設崩塌等方面,而《琅琊榜》從第一季的9.3分到第二季的8.5分,儘管口碑依然出色,但關注度卻與第一部不在一個量級,演員的大換血,讓故事與第一季割裂感較重,是作品沒能維持高人氣的重要原因。
如今,正午陽光的《大江大河》第二部已經啟動,原班人馬和原版主創能否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故事,讓人頗為期待。除此之外,楊陽導演執導的《將夜》也在第一季的優異播出影響力支撐下正在進行第二部的拍攝,同樣的主創和同樣的高投入讓觀眾對作品的品質和故事充滿期待,但核心角色寧缺的飾演者卻發生變動,是否會對第二季的播出產生負面影響尚未可知。
還有一類小而美的網劇,也傾向於用多季開發的模式來實現作品的熱度借力,比如搜狐視頻的《奈何boss要娶我》《親愛的公主病》《拜見宮主大人》等。這類主打甜寵風的小成本劇集,在第一季成功吸引垂直品類受眾之後,往往會趁熱啟動下一季的開發,用相同基因的內容能持續投餵這類受眾,還能在宣發上節約成本,所以深受平臺喜愛。
騰訊視頻的熱門甜寵劇《雙世寵妃》同樣屬於這種類型,與上述幾部季播網劇不同的是,第二部口碑不降反升。一方面是因為這部甜寵劇豆瓣評分「起步」更低,另一方面是因為第二季在故事創意上做足文章,讓男女主在第二季重新戀愛了一次,保證了內容的新鮮感。
從上述國產季播劇的開發案例裡,我們至少發現以下坑點:
1,首季打出高口碑,第二季瘋狂植入品牌圈錢,比如《歡樂頌2》;
2,主創不變,主演大換血,比如《琅琊榜》;
3,風格不再極致,產生審美疲勞,比如《無心法師》;
4,增加角色,稀釋了精彩度,比如《暗黑者》。
但我們也看到,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國產季播劇走過這些「坑」之後,在反思中迎來成長,比如當下正在熱播的《慶餘年》,第二季的開發以列上日程。據悉,這一項目在系列開發中為了保證主要演員陣容,包括張若昀和陳道明在內的演員均一次性籤約五年。
不少平臺在延續優質劇集生命力的方式上也不再「強行」季播,而是尋求更多元的品牌延續形式,比如《最好的我們》之後,愛奇藝推出同屬「振華三部曲」系列的《你好舊時光》和《暗戀橘生淮南》,在《無證之罪》之後打造的《原生之罪》等等,藉助了前作的熱度,卻在故事上有更大的創作空間和新鮮感。
說到底,季播劇的最重要價值在於第一季作品帶來的流量基礎、關注度和觀眾緣,與具有流量基礎的IP開發有著相同的屬性,它們都只能為作品拿到「印象分」,面對日益理性的觀眾和更為嚴峻的市場,賣情懷收割流量紅利的模式已經失效,為IP續命的唯一方式是足夠紮實的內容。
誠意和初心並不是一句口號,只有觀眾能從作品裡體會到的,才是真正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