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他揣著素描本走進基弗的工作室

2021-01-11 澎湃新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左)在安塞姆·基弗(右)的工作室。

       我經常幻想用藝術鋪就我的幸福小徑。從7歲到22歲,我渴望成為畫家,花了好多時間練畫,特別是青春期那段。家裡人很支持我。我有一間擺滿了老家具的畫室,在伊斯坦堡某幢公寓裡。我計劃有朝一日成為著名畫家。

       20年後,這個夢想未能成真;我在伊斯坦堡寫小說、發表小說。不過,比起現有的一切,藝術仍然為我保留了一個有關幸福未來的承諾。

        整個1980年代,不管什麼時候看到像安塞姆·基弗這樣的大藝術家的作品,我都會被一種情緒緊緊抓住,這種情緒介於嫉妒和錯過理想生活的無限悔意之間。不過,一部分的我很清醒,懂得這種幸福是自己力所不及的。與我童年和青年時代的信仰恰恰相反,沉溺於形象和白日夢並不能提升藝術成就,基弗令人敬畏的作品證明了這點。每道雄勁筆畫中蘊含的力量和畫家身體的存在感,都是我們稱之為藝術品的奇妙等式的本質組成。我的身體、肩膀、胳膊、手絕無可能創造其中之萬一,基弗藝術的力量讓我屈服於這一痛苦的現實。

       可是,模仿基弗,或某天成為一個熟練畫家的夢想,仍在我頭腦一角時隱時現,就像一樁我希望自己能夠忘記的罪行。這份愉悅的蠢動被基弗作品部分地激發了,它們擺在基弗巨大、夢幻般的作品旁:基弗年輕時創作的「書」,這讓作家和藏書家倍感親切。

安塞姆·基弗作品《萊茵河》(the Rhine,1982-2013)

        在基弗的美學中,書和它所攜帶的文本是聖潔的。他的藝術通過強調字母、詞語、文本的「物性」(藉助海德格爾的概念)透露了這一點。當我們看著藝術家近年來雕刻的這些書,從鉛片到其他金屬,它們告訴觀者其自身的聖潔性如存在於文本中一樣,亦存在於質地(texture)中。所有這些書——不論是紙的、金屬的還是塑料的——擁有一種能力,它讓我這樣的作家產生一種幻覺,不是文本讓書本神聖,而是質地。

       基弗的書似乎在告訴我們,要超越詞語的表達和象徵,關注書本身的質感。這好比盯著一面牆,要感受它的整體,而非一磚一石。(基弗喜歡研究牆壁,然後單獨地畫每一塊磚,就像他對磚廠很感興趣,但是我們觀察他的作品時,無需看每一塊磚,甚至一面牆——我們注意到的是它的質感。)我想這就是他傑出才華的關鍵;抑或他神乎其技的繪畫提升了這種印象。

安塞姆·基弗作品《帶翼之書》(Book with Wings)

       我能確定的一點是,這種文學的質感也從基弗的書滲透到了其他作品中。山脈、平原、森林、德國傳奇、廢棄的鐵軌和公路,在他描繪的景象中,藝術家邀請我們讀他的畫,好像它們是書本一樣。這種從基弗的書中溢出且闡釋了他作品的質感,將其一切作品轉換為可供我們閱讀的東西。我們發現自己看著他畫的樹、鐵軌和山脈就像文本一樣;秘密就隱藏在我們正在閱讀的那些生動、活潑,令人驚訝的表象之下,儘管讀懂它們其實並不容易。

       經營基弗作品的畫商Thaddaeus Ropac帶我去參觀藝術家位於法國的工作室時,我滿腦子都是以上那些念頭。在開出巴黎的車上,我焦慮又興奮,像第一次去看電影的小男孩。2008年,我在薩爾斯堡曾與藝術家有過一面之緣,並且我已經在博物館裡和書本上熟知他的作品。也許看到工作室裡的作品,會有新的情感體驗。也許有一天,我會放棄小說,把餘生獻給繪畫。

       但當我在巨大的工作室中看到藝術家的新作時,一股仰慕之情油然湧出,我被擊倒了。我很了解基弗的藝術;我曾經看到過像眼前這些罌粟花和孩子氣的飛機雕塑這樣的作品。看到作品上那些熟悉的手跡,內心感到極大的欣慰。像以往一樣,基弗在畫面上留下手寫的提示,為我們指出激發他靈感的傳奇故事、文本或詩歌(英格伯格•巴赫曼,保羅•策蘭,亞瑟•蘭波),提醒我們每幅畫下蘊涵的典故或歷史。

安塞姆·基弗作品《冰與血》(Ice and Blood,1971)

安塞姆·基弗作品《摩根索計劃》(Morgenthau Plan,2013)

        我在基弗的大工作室裡興奮地踱步,沉醉在所見之中,我一再思索熱愛這些畫作的原因,也許就是畫家構建詞語和圖像、傳說、景觀之間親緣關係的能力。所有詞語、字母、樹叢、山脈、脆弱的花朵和遺棄的道路都是獨立文本的一部分,但都有共同的質感。我極其希望可以讀懂這些畫作和它們遒勁的筆觸。我也知道,不管在面前這些詞語和圖像之間來回打量多少遍,我從沒能穿越地平線,翻越這座滿是標誌和字母的山,找到平靜。那種詞語和圖像、文本與藝術之間的無限張力,正是基弗作品的心臟。

       一開始,基弗的畫看起來似乎滿是詞語。但是想想藝術、想想世界,我們才明白自己看到的東西比閱讀詞語和字母更能帶來樂趣。看一幅畫,實際上是在閱讀,這可能嗎?以書當畫或是以畫當書,這又可能嗎?

       文本和意象都來源於取之不盡的神話。在我所知的藝術家中,基弗可能是最有才、最有野心,也是最有文學素養的,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他的宇宙如此強烈地吸引我。

        佇立在他巨大工作室裡的傑作前,我心中的那個少年一直告訴我,我仍然有可能成為一名畫家——我也可以通過藝術來表達心曲。但另一方面,成年的我,那個快樂、滿足的作家,試圖提醒我,我用小說與基弗用藝術在做同樣的事情,我應該在個人期待上更加謙遜和現實一點。所以,被環繞四周的美妙作品搞得眩暈的我,只得小小地哀悼了一下兒時的畫家夢。

安塞姆·基弗作品《著名的夜之指令》(The Renowned Orders of the Night,1997)

       那天晚上,Ropac在他塞納河邊的家裡舉辦了晚宴。他與我和基弗互相挨著坐下來,然後對客人們說:「他們倆一個想當作家成了畫家,一個想當畫家成了作家。」我們都笑了。但說實話,對我來說這沒什麼好笑的,我現在還想當畫家。因為這個我喝了不少白葡萄酒,服務生戴著雪白的手套,一杯接一杯給我斟滿。

        不一會兒,我就輕飄飄了,開始琢磨口袋裡的日記本。本子上有一些我滿懷熱情精心繪製的小畫。我應該拿給身旁的大畫家看嗎?他一定會懂我的。

       這麼做可能還是不大妥。大伙兒會嘲笑我的。我會看起來很滑稽,像託馬斯•曼《託尼奧•克羅格》裡那個站在晚宴的人堆中間莊嚴背誦詩歌的士兵一樣。也許我可以晚些時候找個僻靜的角落偷偷拿給安塞姆看。他和藹又善解人意,肯定會對我的藝術天分表示尊重。

       但我頭腦中還有一個更加固執和現實的聲音在對我說:怎麼回事?如果你一定要畫畫,就在自己家畫唄,沒人看得見。別想尋求任何人的讚賞——尤其是著名畫家的讚賞。

       整件事情的微妙之處在於,我開始憎惡客人們的談笑風生。安塞姆也在跟他們聊,享受著美好生活為一名成功男士所提供的一切。有那麼一剎那,我覺得自己被世界拋棄了。我加入了聊天。我下決心一定不給他看我的畫。但一股無法抑制的衝動,讓我的手伸進外衣兜裡。

       然後,基弗轉向我。他看起來有點羞澀、猶豫。

       「我寫過一本書,你知道吧,」他說。「我想請你指教。」

       「書名是什麼?哪裡出版的?」

       「叫《筆記本》(Notizbücher),還沒有英文版。」

       跟著是長時間的沉默。此刻,我覺得更喜歡基弗了。他不只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更加深刻。幸好我沒拿自己的畫來煩他。也別說,我這輩子第一次在意識到自己成不了畫家之後仍然感到內心平靜。

       晚餐沒有持續很久,客人們沉浸在巴黎的夜色中。窗外,風雨交加。我內心激動不已。我想沿著塞納河走走,整理整理思緒,好好回憶一下在基弗工作室度過的這一天。看過的一幅幅迷人畫作,帶神話和文學色彩的種種景象,如同自己過往的記憶般奔湧而來。我很好奇他的書是什麼內容,他自己寫的那本。但我能想到的只有他非凡的畫作,有時候——就像我們崇拜某人時都會做的——我覺得它們就好像是我畫的一樣。

基弗(右)想當作家成了畫家,帕慕克(左)想當畫家成了作家。

       (本文英文版發表於《衛報》,戴戈翻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
    基弗的藝術形式廣泛,繪畫、行為、攝影、綜合材料、裝置和雕塑,抽象和具象相結合,滲透著對歷史及文化的深刻反省和思考,充滿強烈而憂鬱的美感以及德國歷史意義。戰後的德國幾乎就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大廢墟,饑荒、瘟疫、廢墟、屍體、砂礫,戰敗國的內心複雜情緒,被摧毀的信仰,整整一代德國人的內心也成為了廢墟。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129
    戰後的德國幾乎就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大廢墟,饑荒、瘟疫、廢墟、屍體、砂礫,戰敗國的內心複雜情緒,被摧毀的信仰,整整一代德國人的內心也成為了廢墟。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基弗,作品中有很多殘餘、廢墟、灰燼的烙印,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
  • 梵谷的素描本,遺失了 120 多年
    黃房子,梵谷曾住過的地方素描是梵谷作畫的脊柱,是他靈感的集結和日後油畫的草圖集。對他而言,素描從來都是生活中的必要之事,素描本從未中斷過。從孩提時代,在決定成為畫家之前,他就畫了滿滿三本。要知道,那是他最富創造力的時期之一,幾乎每天都會作畫,無論油畫還是素描。此外,他也喜歡咖啡館的氣氛,夢想著能夠把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傳達給本地工人階層的顧客。因此,用一本舊式帳簿作畫在他看來意義非常,因為記帳本身也是咖啡館日常勞動的一部分。
  • 他的素描影響了中國大批畫家
    ——盧西安·弗洛依德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表現派畫家,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偏好人物畫像與裸體畫像。被泰特美術館譽為「20世紀畢卡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畫的所有人體都不是正常情況下的人體,因為他不太注重骨骼和解剖,而是注重骨骼和解剖所形成的體態及體積上的變化,比如乳房、肚子在躺下時所形成的團塊。
  • 他是中國,畫農民素描最好的畫家,沒有之一!
    陳丹青說:他是中國,畫農民素描最好的畫家,沒有之一!沒錯,提到他可能許多年輕朋友不太熟悉,但是要說他的代表作那肯定很多人會恍然大悟《血衣》。王式廓(1911—1973) 字子容。山東掖縣(今萊州市)西由村人。
  • 荷蘭公認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手稿,這才是真正大師級的素描
    倫勃朗少年成名,從14歲開始接受專業的美術訓練,僅三年多的時間就出師,和友人開起了工作室。17世紀的荷蘭,是一個繪畫風潮泛濫的時代,但倫勃朗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對光線的運用讓人印象深刻,他獨到地處理、運用明暗光線,用光線與空間、空氣互動,強化畫中主要部分的視覺效果,這種對光線嫻熟而豐富的調度,成為了倫勃朗繪畫中最重要的標誌性特色。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100多幅自畫像和2000多幅素描,這些畫中,自畫像的名氣猶大,也畫得極為精妙。
  • 非洲畫家的素描作品,你見過嗎?
    南非素描畫家——Rene Snyman素描作品講講素描從狹隘的角度看,學好素描的形體和對光影的掌握才能進階學習色彩關係,冷暖色調等等。所以在傳統繪畫流派中,素描確實是一切進階的基礎。這一點從文藝復興及以前畫家畫油畫前很喜歡素描鋪墊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層次的代表作品就是冷軍那樣的超寫實主義;他那樣的作品需要絕對的素描積澱支撐。但是不是說抽象主義,立體主義,後現代主義就用不到素描。不管哪個藝術流派,核心的思想都是對藝術家鎖觀察到的事物的不同的理解,而素描代表的就是最底層,最純粹的直接觀察。
  • 隱秘的傑作: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的素描作品
    《隱秘的傑作:走進印象派與後印象派》一書集中呈現了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20位代表藝術家的224幅素描作品,並詮釋了素描藝術是如何從內容、形式、媒介到技法都為推動藝術走上現代之路做出貢獻。本文摘編自該書前言《素描藝術的凱旋》,由澎湃新聞經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素描的崛起是歐洲繪畫的一場核心運動。
  • 法國著名畫家安格爾:素描是真正的藝術
    歷史上的西方畫家,都十分重視素描,而把素描對於繪畫創作的價值提得最高的,應推十八世紀法國畫家安格爾。安格爾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家,曾在羅馬學畫,並受教於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大維,後來長期擔任法國官方的巴黎美術院院長。由於他極力倡導素描,遂形成與重視繪畫色彩效果的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之間的一場論戰。
  • 法國發現」裸體的蒙娜麗莎「素描手稿
    編者按:BBC報導,法國羅浮宮公布初步鑑定結果,認為裸體女子素描《Monna Vanna》至少有一部分由義大利畫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親手繪製,可能是油畫《蒙娜麗莎》的素描手稿。這幅素描目前收藏於法國孔代博物館(Musée Condé),曾被認為是達·文西工作室的臨摹作品。
  • 喬治·莫蘭迪,世人眼中的高級灰,不過是本真的「僧侶」畫家?
    作為一名義大利男人,他的一生不曾結婚也沒有留下什麼情史的,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裡畫瓶瓶罐罐,人們都叫他「僧侶畫家」。他在學生時代就很崇拜倫勃朗的版畫。據說,莫蘭迪被認為是繼倫勃朗之後歐洲最偉大的版畫家之一,他的版畫作品也曾出現在義大利的郵票上。
  • 美術界的素描瘋子、德國19世紀成就最大的畫家-門採爾速寫欣賞
    阿道夫·馮·門採爾( 1815-1905),是世界傑出的素描大師,德國十九世紀成就最大的畫家,也是歐洲著名的歷史畫家,風俗畫家。門採爾一生素描速寫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為世界留下約7000餘幅素描作品和80餘本素描速寫集,廣泛而深刻的表現了德國的社會生活風俗,其取材之廣。尤其是對德國工業生產和工人生活的描繪,為同時代歐洲畫壇所罕見。.
  • 6位油畫大師的速寫和素描作品欣賞
    這些大師紮實的繪畫功底,不僅體現在經典油畫作品,他們日常練筆和寫生的素描或者速寫的手稿,保留下來的也成為了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欣賞6位西方油畫大師的速寫和素描作品。埃德加·德加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是法國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身於金融資本家的家庭,祖父就是一名畫家,因此他從小就生長在一個非常關心藝術的家庭中。
  • 南京有一名自學成才的畫家乘警——他把抗疫情、抓罪犯的點滴盡錄...
    這位帥小夥,畫畫自學成才,不僅素描活靈活現,油畫更是因題材新穎屢獲大獎。作為一名列車乘警,袁浩多次勇抓犯罪嫌疑人,還是一名熱心助人的鄰家小哥,而這些警營生活的點滴,都成為他畫筆下的題材。
  • 百餘幅素描油畫記錄困居北非的158天 一起走進李自健的色彩世界
    (本次展覽展出了著名畫家李自健困居北非摩洛哥158天中,所創作的32幅人物素描、77幅油畫作品,以及豐富、真實的旅程圖文。)  本次展覽以著名畫家李自健困居北非摩洛哥158天中,所創作的32幅人物素描、77幅油畫作品,以及豐富、真實的旅程圖文,生動地引領觀眾朋友走進畫家筆下一個新的藝術世界,感受畫家受困海外,一段非同尋常的奮鬥歷程。
  • 日本畫家岡靖知(yasutomooka)素描人像(圖)
    日本畫家岡靖知(yasutomooka) 素描人像日本畫家岡靖知(yasutomooka) 素描人像日本畫家岡靖知(yasutomooka) 素描人像日本畫家岡靖知(yasutomooka) 素描人像日本畫家岡靖知(yasutomooka
  • 潭州教育:喜歡素描卻總是畫不好?這五本書籍幫助你描繪更好圖案
    在這其中,素描就成為了藝考中最多選擇的一門專業。素描,是由木炭,鉛筆,鋼筆等,以線條來畫出物象明暗的單色畫。那麼學好素描,除了要勤加練習以外,還得要多學理論知識,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五本素描方面的經典實用書籍。
  • 《畫家的飛行夢》:用畫筆勾勒夢想,用紙飛機送夢想遠航
    01夢想的隨筆《畫家的飛行夢》是一部很簡單的動畫,簡單到就像是在敘述一個事實——我的夢想是當一個飛行員,這就是動畫的主題。動畫的主人公是一個畫家,但他卻有著一個飛行夢,畫家與飛行員兩個毫不相關的職業卻在動畫中牽扯上千絲萬縷的聯繫。
  • 輕舞的2019素描本
    通過水粉專項學習讓我更加明白了造型的重要性,素描的重要性。也理解了基礎課上老師一直強調素描是繪畫的基礎,初學繪畫的人一定要先學素描。
  • 關於夢想的作文: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
    篇一: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作文300字陳霍東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夢想。我也有一個自己的夢想,夢想就在前方,那我們就奮力前行。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我特別渴望成為一名醫生去救治,幫助那些痛苦中掙扎的病人驅除病魔,因為每當我感冒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特別的難受,何況是那些受了傷,被病魔折磨的人,他們是千倍萬倍的痛,所以我看見他們痛苦的時候我就想當一名醫生去救很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