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個耳熟能詳的歌詞,應該沒人不記得吧。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締造了自己的祖國。
地處中國西南的貴州,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全省共有民族56個。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個民族。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苗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其次是布依族,主要分布黔南、黔西南和安順地區。另外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的侗族、分布在印江的土家族、分布在三都、荔波的水族以及分布在黔西北的彝族等,都是貴州主要的少數民族。
這些分布在貴州的少數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節日,有著獨特的傳承意義。比如貴州的苗族,也有很多自己的節日,其中一個有一個節日非常隆重,就是——苗年。關於苗年的來歷有這樣幾種說法:
1:一首苗族古歌裡說「年」原來在天上,雲彩過年,後被巖鷹揀到,又傳給啄木鳥,才傳到人,人才知道過年。
2:另一種說法是,苗族先民原先居住在東方,皇帝逼著他們西遷。善良的苗家先民沒有辦法,只得西遷。揮淚離別故土,拖兒帶女,一路西來。動身前,殺豬吃掉,打粑粑作乾糧。到了貴州定居,為了懷念家鄉,就以動身西遷的日子為苗年。
雖說苗年是苗族的隆重民族節日之一,但是它們的時間安排也很多樣,分別有農曆七月、十月過苗年的。
除了苗族以外,貴州侗族也有自己的侗年,侗族人很早就有了歲時始末的概念,認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一切農耕事務完畢的秋後,便是勞作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到來的時候。因此,有的地方把農曆十一月當作新春的歲首,有的地方則視為舊年的終末。在這被認為是舊歲過去新年到來,禾穀滿倉、禽畜滿圈之際,家家殺豬宰羊慶賀新年。
這個節日也是和苗族一樣,時間劃分比較多樣,一般多在農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間舉行,也有在農曆十月間進行的。
這些隆重的少數民族節日非常值得傳承,據網絡,在近日召開的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了省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決議。
新修訂的《條例》結合省人民政府下放自治州管理權限的承接落實情況,根據自治州實際,參考省外經驗,增加了民族節假日方面的條款,規定「每年農曆十月初七苗年、農曆十一月初一侗年,全州公民各放假1天」。
真是太好了,大家記得今年農曆十月初七和農曆十一月初一,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一定要去參加貴州苗族與侗族各自傳統的苗年、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