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妖怪學中美人魚的眼淚 人魚現實可尋嗎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翩竹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裡,美人魚落下的眼淚,就是人間難求的上好珍珠。

  說到令人神往的冒險之旅,最佳的出發點莫過於大海。古往今來,任何一個臨海國家或民族,或多或少都留下過千奇百怪的航海傳奇。當一個志在遠方的旅人站在海岸的那一頭仰望著無垠海面時,有多少遠國異事珍禽怪獸會在海平線上冉冉升起,等待被人發覺與傳誦?無論是《奧德賽》還是《辛巴達航海曆險記》,無論是《島夷志略》還是《海錯圖》,大海在藍色波光下給人的聯想與魅力,總是那麼無窮無盡。

連環畫《東海人魚》記錄的中國人魚傳說,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在所有與海有關的物怪傳說中,如果說有一種生物形象的存在是全世界廣泛認同並矚目的,恐怕非人魚莫屬。早在安徒生那篇著名的童話面世之前,在世界各地範圍內便有廣泛的人魚傳說分布及流傳了。

  中國目前可查最早的人魚記載出自《山海經》,且品種分類繁多,僅僅是「人魚」這一特指名稱在全書中就出現了七次,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人魚」出沒於決決之水中,樣子像鯰魚而有手腳,聲音像嬰兒,吃了它的肉可以讓人不得痴呆的毛病。

  除了「人魚」以外,類似擁有「半人半魚」、「人面魚身」這類結合形象的生物尚有四種之多,名稱與描述如下:

  赤鱬: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出自《南山經》。

  雕題國:皆在鬱水南,鬱水出湘陵南海。按郭璞傳:點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出自《海內南經》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出自《海內南經》。

  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出自《海內北經》。

  通過以上文字描述,我們可以大致得知,至少在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對於「類人魚」生物的觀察與認識:首先是模樣像鯰魚的「人魚」,按照《北山經》的描述,除了食用價值不可考外,幾乎可以確定它所描述的就是「娃娃魚」——大鯢,這種魚的民間稱呼就來自於它們獨特的,類似於嬰兒哭聲的叫聲。

西方神秘生物中的人魚解剖假想

  除了《北山經》中記錄的「人魚」以外,《山海經》中另一種幾乎可以考證的「類人魚」生物還有《海內南經》中記載的「雕題國」:根據《太平御覽》援引楊孚《異物志》:「雕題國,畫其麵皮,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錦衣,或若魚鱗。」可以得知,雕題國是一個全民紋身刺青,使體膚宛若鱗彩的民族,這一點與如今海南境內黎族部分分支的歷史記錄高度相似;除《異物志》外,有相應佐證的記錄亦有《後漢書·南蠻傳》中,李賢注稱:「題,額也,雕之,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也」;以及《禮記·王制》:「雕題交趾」,鄭玄注稱:「雕文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等。

  然而除了以上兩種以現代人眼光可以考證的「類人魚」以外,無論是「赤鱬」還是「氐人國」抑或「陵魚」,至今都未有能夠服眾的現實生物考證,而其中有關「氐人」的描述,應該是最符合現代意義上「人魚」的結合形象——人面魚身,無足。

  在東晉幹寶所撰的志怪名作《搜神記》以及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亦有對於「類人魚」生物的流傳記錄,如「鮫人」條目:

  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這一記錄廣泛影響了後世對於「鮫人」這種「類人魚」生物的認識,以至於在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對其有了更深入的衍生描寫:

  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紗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以「鮫人」為典型的「類人魚」形象幾乎鎖定了東方志怪神話系統內的「人魚」形象——即能夠「紡紗泣珠」的神秘類人生靈;而在唐代及之後的文獻記錄中,有關「人魚」的外貌描述則陡然地增加並詳細起來,根據《太平廣記》援引唐人鄭常撰寫的《洽聞記》一書,有「海人魚」條目如下: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此條有關「海人魚」的異聞記錄,可以說是至今為止國內有關「類人魚」生物最具體詳實的記錄,除了《洽聞記》以外,對於「類人魚」生物還有詳細描寫的古籍記載還有宋人聶田撰寫的《徂異記》中的「人魚」條目和北宋徐鉉《稽神錄》中的「海人」條目,記錄如下:

  《人魚》:查道使高麗,見婦人紅裳雙袒,髻鬟紛亂,腮後微露紅鬣,命扶於水中,拜手感戀而沒,乃人魚也。

  《海人》:東州靜海軍姚氏率其徒捕海魚,以充歲貢。時已將晚,而得魚殊少,方憂之,忽網中獲一人,黑色,舉身長毛,拱手而立。問之不應,海師曰:「此所謂海人,見必有災,請殺之,以塞其咎。」姚曰:「此神物也,殺之不祥。」乃釋而祝之曰:「爾能為我致群魚,以免闕職之罪,信為神矣。」毛人卻行水上,數十步而沒。明日,魚乃大獲。倍於常歲矣。

  在以上記錄條目中可見,在唐宋以後的物怪記載中,「人魚」、「海人」及「鮫人」有著外貌特徵與功能性上較大的差異,倘若按郭璞所注的「鮫人」即「雕題國民」來進行邏輯推導,那麼《述異記》中所描寫的「鮫綃紗」、「鮫人珠」等物,則很有可能與海南黎族當時的生產方式有關。

  作為臨海少數民族之一,黎族人的生活方式與海息息相關,早在唐代,黎族地區生產的金、銀、珍珠、玳瑁、香料等製品便已經作為貢品和對外貿易商品聞名中外,而這些生產製品與志怪傳說中的「龍宮寶藏」、「鮫人易貨」內容高度重合。

《山海經》中的陵魚形象

  除此以外,黎族的紡織技術是中國地區最早最先進的棉紡織技術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條目記載,到了漢武帝時期更已經是久負盛名的皇室貢品;南宋範成大《桂海虞衡志》一書中就有黎錦在中原地區廣受歡迎的記錄,至元代黃道婆學習黎族紡織技術回鄉傳播時,黎族的紡織工藝技術仍然遠遠領先於中原地區;外加黎族婦人擅長在織物上鑲嵌珠寶諸如雲母片、貝殼片、銀片、琉璃珠,更是令原本就已珍貴無比的黎錦增添異彩。倘若有一種有史可循的織物可媲美傳說中的「龍綃紗」,那麼黎錦無疑是其中最符合描述的存在之一。

  由「黎錦」與海貨製品的生產內容重合,可以判斷「鮫人」這一「類人魚」生物與黎族人生產方式的高度相似。雖然距離斷言古籍中的「鮫人」、「雕題國」就是黎族聚居地尚有距離,但已經不難判斷,「鮫人」與現代概念中的「類人魚」生物有著較大的功能性與外貌差異。那麼,除了已經被排除的「鮫人」、「人魚」以外,其他的「類人魚」生物還有有跡可循的現實存在線索麼?

  除了國內已有的記錄外,我們不妨橫向對比一下來自海外的研究結論——傳說中最類似「美人魚」形象的海洋哺乳動物,鰭足類的海豹、海牛以及儒艮。

  西方最初的半人半魚神話形象可追溯到史前希臘、凱爾特與蘇美爾神話中的海神形象,然而由於歷史更迭,這些古神形象並沒有延續至今,而令我們較為熟悉的半人半魚「海妖」形象,直到公元8世紀時才出現於文獻資料中。17世紀時,丹麥解剖學家託馬斯·巴託林在巴西境內解剖了一頭「海妖」,從他的記錄已經基本可以判斷得出,那是一頭雌性南美海牛;19世紀的生物學家居維葉更是解釋了海員中廣泛流傳的「哺乳海妖」傳說——他聲稱那是儒艮常見的哺乳方式。

  這些與傳說素有淵源的生物是否在中國境內也有分布?答案是肯定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儒艮自然保護區就在廣西合浦縣沙田鎮。合浦自古以來就是最為聞名的淺海珍珠產地,在漢代記錄中以採珠為業的「珠民」、「珠戶」就有千人之多。珠民長久以來受到封建統治的殘酷剝削,珠戶不得耕種,但以採珠易米為食,而為了達到每年朝貢所需,珠民所採珍珠往往被官府搜刮殆盡。

  明朝林兆珂在《採珠行》云:「哀哀呼天天不聞,十萬壯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魚腹間。」可見古代合浦珠民為採珍珠死於珠池者不可勝計,世人評之為「以人易珠」。當纜繩牽著珠民已經溺亡或者被鯊魚咬殘的屍骸浮上水面時,其餘的珠民撫屍慟哭之際,臨場監督的官員卻在檢查珠民手中是否藏匿有採摘的珍珠……這樣令人心碎的景象,或許就是「鮫人泣珠」的來源之一。

  除了合浦珠以外,當地另一聞名遐邇的特產便是儒艮,相比兇猛的鯊魚海鰻等水生動物,性格溫順的儒艮被當地人視為漁人和珠民的保護神,被尊稱為「龍宮太子」。直到上世紀初,合浦地方志內還可見數十頭儒艮在灘涂棲息的記錄,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隨著「破除迷信」的文化運動口號,無數儒艮作為「封建迷信」的現實代表遭到捕殺。

  到了現代,隨著淺海養殖捕撈業的興起,挖沙、養蠔、拖網、電網、炸魚等新興作業形式,無一不對儒艮的自然生存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根據廣西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的調查記錄,除1998年有研究人員在合浦境內觀察到3頭儒艮以來,包括漁政監督站、鎮政府、保護區管理站,沒有一個人親眼見過儒艮。這種曾經陪伴我們上千年之久的神話生物,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

  剖析神話傳說有時是一個殘酷的過程——因為美好的故事往往能夠得以流傳,而承載著故事的現實本身,並不一定永恆存在。

  供圖/翩竹

相關焦點

  • 被林允人魚眼淚造型驚豔,獲在逃人魚公主稱號,夢回美人魚時期
    在這條動態中,林允曬出了當天在參加金雞獎閉幕式時的穿搭,也正是這身穿搭,讓大家夢回美人魚時期。被林允人魚眼淚造型驚豔,獲在逃人魚公主稱號,夢回美人魚時期。林允通過個人社交帳號發文表示:今天上岸了。而在視頻中,則是林允身穿參加金雞獎閉幕式時的禮服,在海邊拍照的樣子。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場景,加上當天林允的這身穿搭,讓人想到了當初林允便是以美人魚這一角色出道的。
  • 58年前蘇聯美人魚事件:人魚如果存在,按照進化論,應該長啥樣?
    《拾遺怪談》系列專欄第005篇:美人魚歷史九點半 | 文東西方的歷史中,都有關于美人魚的神話傳說,中國或稱「人魚」、「鮫人」,一種人身魚尾的神秘水生動物。西方神話中,美人魚以腰部為界,上半身是美麗的女子,下半身披著鱗片,通過美妙的歌聲來誘惑人類。中國的美人魚,或稱鮫人,則略有不同,《搜神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 經典奇幻大片,傑克為了獲得美人魚的眼淚,竟然把美人魚搞哭了
    今天給大家給大家講一個人類為獲美人魚眼淚,各懷鬼胎狂虐美人魚的故事傳說,擁有不老泉的泉水與美人魚新鮮的眼淚,一併放入到龐塞德萊昂的聖杯中,可以獲取其他人所有的壽命。為此,英國與西班牙王室任命各類航海探險人員前去尋找。
  • Style 變成一條美人魚的終極幻想——她們是你童話中的人魚公主嗎?
    她那雙純潔無辜又憂傷的眼睛,讓人不禁想起《海的女兒》中為愛痴狂的小美人魚。光滑的白皙皮膚,玫瑰色溼潤的雙唇,不同於其他人魚的善良柔美,讓她的形象更加鮮明。她在為某雜誌拍攝的大片中,化身成一尾性感狂野的擱淺美人魚。想必這樣的一尾人魚公主躺在海灘山,路過的王子一定過目不忘吧。
  • 人魚的眼淚 | 驚豔世界,美到心碎的那抹藍~
    還記得2016年全智賢繼《來自星星的你》之後出演的《藍色大海的傳說》嗎?當年也是俘獲了一大批迷妹,一點都不必男主李敏鎬差。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出演的故事情節已經不重要,那寧靜蔚藍深海中楚楚可憐的美人魚,和那個讓人會深陷其中的憂鬱眼神,印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 美女痴迷美人魚,竟然花8萬定製人魚尾巴,出門全靠朋友抱著
    美人魚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同時她也在童話故事中出現過,人們對於她的印象就是人的身子加上魚的尾巴!不過這種生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人們探尋了許久也沒有找到關於她的蹤跡,而國外一名女子就十分喜歡美人魚這種生物,甚至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狀態。
  • 美人魚或真實存在,世界各地都有拍到美人魚真實事件
    《太平廣記》中對美人魚的記載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六十四水族——太平廣記東海大魚  海人魚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  一般人們熟悉的美人魚形象,源自德國傳說及詩歌中常提及的美麗人魚洛雷萊。
  • 美人魚真的存在嗎?美國研究者認為其存在,但從未見過活的
    引言在這世界上,有很多未解之謎,人魚傳說就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美人魚故事呢?她們是否存在呢?很多人認為,美人魚的原型是儒艮或是海牛,因為這兩種生物和美人魚外形最相近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推翻了這個想法。通過尋找的科學證據來看,美人魚是從古猿演變稱人類過程中其中的一部分進入到海裡生活,它們與陸地上的人類都是同一個祖先。
  • 傳說中的美人魚就是這種生物嗎?
    17世紀英國倫敦出版的《赫特生航海日記》中有這樣的描述:「人魚露出於海面上的背和胸部像一個女人,她的身體和一般人一樣大,皮膚白色,背上披著長長的黑髮。」此外,據說在歐洲維斯杜拉河畔有一條美人魚,她用優美的歌聲戰勝了害人的水怪。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河畔上的城市——華沙建造了一座美人魚的銅像。美人魚銅像一手仗劍,一手執盾,目光遠眺,成為波蘭首都的標誌。
  • 法國網紅眼藥水「人魚眼淚」,真的能讓雙眼變成嬰兒那般明澈嗎?
    記得小時讀《海的女兒》,時間慢得很,一滴眼淚只夠愛一個人。後來時間變得快了,忘了心裡的美人魚。為帶你看遍世間萬物的雙眸選擇 INNOXA 人魚眼淚,相信我 不會錯。「人魚的眼淚」——來自法國的藍色眼藥水,乾澀眼睛紅血絲的救星。
  • 【好物嚴選】人魚的眼淚 | 驚豔世界,美到心碎的那抹藍~
    全智賢出演的《藍色大海的傳說》中,那寧靜蔚藍深海中楚楚可憐的美人魚,和那個讓人會深陷其中的憂鬱眼神,總印在觀眾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以前讀《海的女兒》,時間慢得很,一滴眼淚只夠愛一個人。後來時間變得快了,忘了心裡的美人魚。
  • 從「美人魚的眼淚」中走出的古典美女阿斯特麗德·伯格斯·弗瑞斯貝
    說起「阿斯特麗德·伯格斯·弗瑞斯貝」這個名字估計很少有人熟知,因為這個名字有點太長了,估計念一遍我們都會感覺有點吃力,不過說一下她在影片中的角色大家立馬就會想起來,在(加勒比海盜4)中那個為了愛人而留下傷心眼淚的美人魚「賽琳娜」。
  • 世界各地美人魚的傳說,日本的這個版本,完全被顛覆!
    在很多的故事和傳說中,美人魚都象徵著美麗和愛情,在人魚的故事中,最負盛名的,就要數美國的經典童話了。無數的小女生在童年時,都曾希望自己也可以變成人魚一樣美麗。雖然現在大多數小朋友看的都是進口版的故事,但其實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故事。
  • 關於「人魚」的電影有很多,這部韓國片賺足了眼淚
    說起人魚你會想到什麼?大概會想到海洋裡神出鬼沒的美人魚吧。在大家的幻想當中,它們有著金色柔軟的長髮和半身壯碩的魚尾。它不僅存在於童話故事當中,當然也被很多導演作為素材搬上了銀幕。關於人魚的電影有很多,相信大家也都看過那部經典的美人魚。
  • 揭秘80年代南海「人魚」事件:美人魚真實身份或與海底文明有關?
    美人魚的傳說,古今中外皆廣為流傳,這是否意味著人魚真的存在呢?然而,儘管很多人相信海底生活著美麗的人魚,但時至今日,能夠親眼目睹者卻也寥寥無幾。在諸多有關美人魚的報導中,曾經在我國引起轟動的,無疑是上世紀80年代南海漁民捕捉到美人魚事件。今天,筆者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不妨為廣大讀者加以揭秘。
  • 中國和日本的神話故事中,都有神奇的美人魚,不過有一個結局較慘
    作為半人魚的波妞確實很可愛,那麼除了《懸崖上的金魚姬》外,還有哪些故事裡出現過美人魚這一神奇形象呢?說到獵奇,就不得不提到我國那部神奇的先秦古籍《山海經》。《山海經》裡曾用「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描繪過一種生物,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人面魚身,這不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美人魚形象嗎?
  • 中國《山海經》最早記載人魚故事 能夠起死回生
    南唐人首魚身俑 關於人魚的傳說,古來有之。在西方,傳說美人魚是海神的化身,海神波塞冬早期常被描述為半人半魚的「美男魚」,海洋女神忒提斯有時以衣飾華麗,魚尾鑲嵌寶石、牡蠣等物的美人魚形象出現。而東方關于美人魚的傳說,更是頗具魔幻色彩。 死後復活的「魚婦」 中國《山海經·海內南經》最早記載了人和魚的故事:「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鬱水南……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
  • 日本恐怖人魚
    先來說說中國的美人魚。在中國,人魚一般被叫作「鮫人」。鮫人的眼淚落地成珍珠,鮫人的身體可被製成長燃千年的燈油。關于美人魚的傳說,神秘但並不美好。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所以日本傳說中的美人魚,同樣繼承了中國傳說中的一些特點。在日本傳說中,人魚肉和唐僧肉一樣,吃了可以長生不老。
  • 日本恐怖人魚......
    關于美人魚的外觀,到底是魚頭人身還是人頭魚身,一直都有爭議。在直男社區裡,有一道喪心病狂的選擇題:當你淪落孤島只能二選一時你會怎麼選?網友們的奇葩回答也是角度刁鑽,我懷疑混進了廣東人。到了唐宋之後,人魚的形象基本就定型了。《太平廣記》云: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 無論「美人魚」是否存在,長相到底如何,都無法阻止人類的腦洞了
    「美人魚」又稱為「人魚」,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雖然他們有著人類的上半身,像人類一樣會說話或唱歌,有時候甚至能變成人類的雙腿行走在陸地上,但是他們本質上還是屬於魚類。當然了,現實中的「美人魚」存不存在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在動漫中的美人魚的類型可是相當多的。那麼他們像魚類一樣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