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陽市新市鎮傅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距今已176年,雖然經過數次維修,基本的形式保留原狀
傅氏祠堂為二重院,祠堂後為小山,前為一河,源於桐柏山之麓。傅氏祠堂北高南低隨地勢坐北朝南,符合中國人的建築文化心理需求。進大門後是一過道,過道兩邊為左右二前殿,各二間,從過道走過,是一露天天井,天井左右兩邊是二小院,約3米寬窄,長度與側殿同。然後有一圓形磚拱門,從此門進去,方是正殿即上殿的大院,大院左右為二側殿即東殿與西殿:最後是正殿即上殿,上殿左右各一廂房。整個大院是一典型的四合院,約170平方米。祠堂為磚、石、木結構,整個牆體是磚,牆基為大理石,而梁木、柱子以及檁椽均為杉木。正殿上多木雕。大門門柱左右各一漢白玉石凳,上有鼓狀石刻,說明修此祠堂者可能做過武官。整個祠堂佔地面積約450平方米。
據說是在清朝年間,傅家平定回疆立下戰功,後回家鄉造此祠。晚清時棗陽縣令下鄉調查民情,看到傅氏祠堂,走了進去,見其中有圓門,就說,傅氏有何功德,竟然敢造此門?管祠堂的人趕緊向族長匯報,族長把皇帝的敕書送來,縣令一見,一步一磕頭,退出了傅氏祠堂。
解放後破「四舊」,傅氏宗祠為村辦小學,免於被拆。「文革」結束後,1980年,孟子坪村小學移址興建,政府在拆除祠堂時,傅氏宗族來了百人阻止。從而保留至今。從傅氏祠的建築材料和精美的木刻來看,當初建造祠堂,花費了不少人工金錢。
棗陽市新市鎮的傅氏族源在何地?1997年,傅氏宗族維修祠堂時,立了一碑。開頭寫道: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關於傅氏的來源,至今在傅氏宗族中,還流傳這樣一個傳說:明朝初年,在山西大槐樹,有傅家三兄弟。在明初移民政策放寬時,就南下生存。等到了河南,老大留下,把所帶的一張犁面裂分為三塊,三兄弟各執一塊,說是以後如果團聚,就以犁面為據,三塊如果可合而為一,就是同家兄弟。老二與老三繼續南下,到達湖北棗陽時,老二又留下;到達武漢附近,老三留下。這三兄弟在這三個地方都活了下來。起初,他們及其子孫還有來往;但再過幾代後,三兄弟的後人之間感情漸淡,不再往來。
新市鎮的傅氏宗族到底修過族譜沒有,沒人說得清楚。至少目前未見從前所修的族譜。雖然如此,至少從輩分上看,晚清以來,傅氏宗族數代都有明確的輩分用字,且傅氏男性年長者都要用這些字來區分輩分,說明這個輩分得到了認可。「朝永文明世,天開國運昌,宗功存敬信,祖澤保安康」。20字,可用20代人。
解放前傅氏祠堂的管理機構相對完善。一是有族長和眾族人共商族人大事,主要職責有四項:一是每年在祠堂內進行祭祖並請戲班子在祠堂前唱四天的大戲;二是對每年的祠田等收入進行規劃使用;三是族人孩子上學所請教師有工錢問題;四是對族內貧苦者撫恤或對違法者懲治問題。族人有了這一組織,不受外人欺負。中華民族歷來以愛國著稱,而愛國的根基,是否以愛家,愛祖宗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