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到新朋友介紹自己後,很多女性朋友就會問我:「聽說有縮胃減肥的手術?靠譜麼?」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很有必要首先說明什麼是「肥胖」,因為問出這種問題的姑娘很多根本不胖。
國際通用描述身材的參數是「體重指數」,引文縮寫 BMI,計算方法是 BMI = 體重(kg)/ 身高的平方(m2)。BMI 大於 25 屬於超重,大於 28 屬於肥胖,大於 32 屬於非常肥胖。
在美國,建議考慮手術減肥的標準是 BMI > 40,或者 BMI > 35 同時合併肥胖相關性疾病。換算成一個 165 cm 成年人的體重,要 110 kg 或者 95 kg 才能達到手術標準。
亞太地區人口的體質對肥胖的承受能力小一些,我查了文獻,在亞太地區醫生建議減肥手術的指徵是:BMI > 37,或者 BMI > 32 同時合併了肥胖有關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等等。同樣換算成 165 cm 成年人的體重,大約是 100 kg,或 87 kg 並且合併疾病,才能達到手術標準。
接下來講手術方法前,先普及一點常識。
食物在人體的旅行順序是:餐桌—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結腸—直腸—肛門—馬桶。除了胃外,人體消化道都是管狀的,只有胃是膨大擴張的囊狀。
通常胖子的飯量比較大,飯量大小主要取決於胃的容積,所以,減肥手術的焦點就放在了胃。
切除部分胃壁,把原本囊袋狀的胃改變成近似於管道狀。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的「縮胃手術」,術後因為胃容積變小,吃很少就容易飽,自然體重就下降了。
該手術的不足之處是「不可逆」,一些人術後因為攝入突然減少,導致體內某些必須營養素不夠用,繼而出現貧血等併發症,但是,「再也回不去了」。
簡單說,就是「隔小間改近道」,把胃一切為二,上端是隔出的小間走近道直接和空腸(小腸)相通,讓食物從食道不經過下端胃(隔出的大間)、十二指腸、上段空腸。
這種手術同樣以飯量大幅減少、容易飽、吸收少達到減肥目的。不足之處是,從此再沒有辦法行胃鏡、十二指腸鏡的檢查或治療,因為胃已經裝上隔板,「物理離斷」了。
以上兩種手術減肥效果明顯,但因為它們術中都涉及到消化道的切割、縫合,所以術後都有吻合口漏、潰瘍、瘢痕狹窄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簡單說,這就像系腰帶一樣,給胃系一條可調節的帶子,根據術後情況伸縮帶子,想吃少就縮一縮,想吃多就松一松。
這個手術的好處是消化道沒有挨刀,如果後悔了,把帶子取出來後仍然和正常人一樣;壞處是體內放了一個「異物」,可能會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另外,減肥效果也一般。
以上三種手術現在都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外科醫生只需要在肚子上打個小眼就能完成操作,即微創手術。
後來內科醫生發明了第四種無創減肥手術:
通過胃鏡放置一個小的矽膠水球到胃裡,然後向其內注水,使其逐步膨大,佔據胃的大部分空間,使人總有飽脹感,吃不下很多東西。
這種手術,好處是不用麻醉,身上沒有疤痕;不足之處是減肥效果一般,折騰久了還容易得胃病。
以上就是目前通用的四種減肥手術,在歐美這些大胖子較多的國家,每年有數十萬符合手術指徵的肥胖者接受手術。
它們設計之初是為了減肥,但多年隨訪觀察發現還有一個「意想不到」「歪打正著」的好處——治療糖尿病:一部分伴有 2 型糖尿病的肥胖者術後雖然體重沒有大幅度下降,但卻減少了降糖藥物的用量,甚至還有「完全治癒」的案例。
所以,現在一些糖尿病患者也會做減肥手術。
但是這樣的手術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都適合做;而做了以後,只有大約 80% 的患者能改善病情,而其中又有一部分數年後還會回到術前的狀態。
減肥,無非就是「多動」和「少吃」兩個方面。外科手術只能從「少吃」上做文章,花錢不說,還有風險。
只要你不是極其嚴重的肥胖,或因為肥胖而產生了疾病,我建議你還是用毅力做到「少吃」吧,效果跟手術一樣好。
來源:丁香醫生
【注】孟化,醫學博士後、主任醫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微創外科專家。擅長胃腸腫瘤手術、肥胖微創減重手術、糖尿病手術、食管反流手術等疾病。每周二下午北京友誼醫院專家門診。
孟化博士個人網站:www.menghua.org
更多精彩文章,訂閱公共微信「孟化醫學在線」。關注微信號搜索「menghuayixuezaixian」,查找公眾號「孟化醫學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