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交朋友要門當戶對?今天我們來好好掰扯掰扯!

2021-03-01 愛奇藝奇葩說


這篇文章,是一位潛藏在人海裡的大神發給菌菌的,他非常系統地分析了「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這期節目,大家體會下

 

Personal is Political,and Philosophy。(個人的,就是政治的,也是哲學的)——前言

 

最近一周參加奇葩基友團的辯論比賽,同時也歷經各種情感波折和接受了幾個採訪,身體上受到了比較大的摧殘,所以更新速度會有些慢,也不是特別適應這種方式,不過,正是因為不適應,才會要想著去為了做出適應而有所改變。——前言

 

12日的奇葩說辯題題目是「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這和以前的幾個辯題比較相似,其中最相似的就是「結婚要不要門當戶對」。正好我周三周四參加的辯論題目是「家庭貧困對個人發展會不會造成阻礙」,我們都不得已地必須承認一件事,就是沒有物質條件作為某種基礎,人是沒有任何資格去談論其他更加高級的發展。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一段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來自於馬克思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但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不過是比「拜金主義」更好聽的噱頭而已,與其援引馬克思的理論,還不如援引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當然,這都是從國家層面來考慮這個問題,個人層面還用不到這麼深,但凱恩斯主義也告訴我們: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這就回到了本周幾期隨筆的主題:個人的,就是政治,也是哲學的。

 

在辯題開始之前,我看到了一個詞:蛤。如果知道這個詞義背後的所指,大家就會相視一笑。但我們不會說破,為什麼呢?因為「不能說的,就保持沉默」,這句話是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一書裡的最後一句話,他的意思是:我只要說出來的,都可以獲得解決。而老子的《道德經》裡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為當你說出口,那需要被隱藏的部分,就此消失。

 

這期辯論的最後,馬東說,很多人沒有把辯題深入下去,其實說的就是,不要只是單純地去從現實或者現象的層面去闡釋某個價值觀,因為很多現象層面的東西有可能是非常相似且難以分辨的,我們需要追問的,是現象背後的那些價值觀和哲學觀。最近有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叫做《讀書的五個層次》,大概講的是很多普通人連最初級的「通俗性讀物」都沒有讀透,更別說之上科幻性讀物,哲學性讀物了。

 

咪蒙在周四的時候也參與了《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的話題討論之中,她的核心觀點是:門當戶對考察的是出身加教育加收入,這三樣東西結合起來,基本上就是你的階層,是的,人與人之間是存在階層的。不會因為我們假裝沒有,就不存在。大家應該還記得咪蒙的另一篇文章《致賤人》對吧,對於類似於她這種風格的公眾號,或者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我們持有的觀點不是「雞血」就是「雞湯」。而在乾貨盛行的當下,「雞腿」也總是層出不窮,我們往往就逮著某個觀點不放,認為只要持有這樣的觀點就是正確的,殊不知背後的價值取向才值錢。

 

現在我還沒有開始討論辯題的雙方的觀點,我個人先提出一個疑問,難道我們真的特別愛交朋友嗎?就我個人來說,交朋友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我從小到大算起來,我的朋友最多不過10個人,其他都是各種弱關係,同學,同事,客戶,學生……第二季奇葩說《要不要屏蔽父母的朋友圈》裡,陳銘說的「真正成熟的人是,要把父母當朋友」,這句話我們聽起來非常舒服,但包含了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就是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潛意識認為父母不是我們的朋友,才會有「當朋友」的概念嘛。同樣的事情,教師要把學生當朋友,其實就是說現實生活中,師生關係根本不是朋友關係。我們自以為的朋友,往往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他只是擁有了你真正的朋友身上的一部分氣質而已,你認為的朋友,他也不過是在某些方面是你朋友的一部分而已。

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或者我是你的朋友,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就會互相干涉,我們就必須照顧到對方的情緒,我們就會不斷蠶食對方的精神部分,因為這就是朋友的特權,而如果是一般的弱關係,就應該相互尊重,因為「out of me business」,我們仔細想想,普世價值觀超大倡導我們做朋友嗎?不是,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要盡我們最大限度之可能去尊重別人。

就像在你家裡,你可以有非常隨便的姿勢亂躺,但在外面就是不行,除非你把外面當你家。

你交友的判斷標準有多苛刻,你越發認為交朋友需要門當戶對,就越對非朋友的大部分人保有一種中立的旁觀心態,除非他幹擾到你的正常生活環境。

我們絕不可能在沒有任何事情的前提下,去和同一個機艙的人打招呼。

這才是交友之道。而不是像咪蒙及其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樣。

 

不做非分之妄想,才不會逾非分之越矩

蔡康永說,本著人性的本能認為「交朋友不應該門當戶對」但其實,人就是會尋找和自己相似的東西,這才是人性之本能,相似的東西,難道不是「門當戶對」嗎?關於這個詞義的解釋,在講到史航老師的觀點的時候我們再聊。

 

正一出家人李林的觀點:三觀一致才是交朋友的關鍵

李林畢竟是出家人,認知事物的觀點層次要高很多,他看起來舉了一個非常不恰當的「桃園三結義」的例子,被蔡康永駁回來,其實這個例子往深了挖是完全正確的:都是街市之輩,都有鴻鵠之志,都有非常人之能,都不甘於這種生活,這不是門當戶對這是什麼呢?

我也補個四大名著的例子:《水滸傳》裡的郭盛和呂方,水滸通行本裡是這麼說的:

「那兩個壯士,更不打話,各挺手中畫戟,縱坐下馬,兩個就中間大闊路上交鋒,比試勝敗。花榮和宋江見了,勒住馬看時,果然是一對好廝殺。當時兩個壯士,各使方天畫戟,鬥到三十餘合,不分勝敗。花榮和宋江兩個在馬上看了喝彩。花榮一步步趲馬向前看時,只見那兩個壯士,鬥到間深裡,這兩枝戟上,一枝是金錢豹子尾,一枝是金錢五色幡,卻攪做一圍,上面絨絛結住了,好裡分拆得開。」

為什麼蔡康永幾句話的奇襲就把李林說得無法反駁,那是因為李林最後兩句話修改了他的立論裡的「朋友」的定義:我們可以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但是交朋友最為成功的,必須是三觀一致門當戶對的朋友。

這句話裡出現了兩次「朋友」這個字,但前者說的是「泛泛之交」,後者說的是「全心之交」,記住一句話,個人的就是哲學的。這種越是小處的定義修改,越是暴露出他本人並不相信這樣的說法。微表情顯露內心的下意識。

既然你不是發自內心的相信,那麼反駁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我們記住康永哥說的那句話「要用各個時刻的標準來檢驗」,他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古語之門當戶對和今天所言之門當戶對,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義,說實話,我以為,我們今人談門當戶對,比之古人,都是laji。古人所謂之門當戶對,戀愛交友都是如此,要求非常全面和詳細,那只能比之金錢關係,書香世家是最看不起經商之人的,認為他們沒有人文的修養,但儒商又不一樣,能夠融會貫通。

 

反一歐陽超的觀點:交友貴在坦誠,而不是拼背景

歐陽超因為演繹的能力異常強,導致很多人會認為他的內容邏輯感很弱,其實不然。再來重複那句話:個人的就是哲學的。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有某種行為理論作為支撐,這就是哲學的理論。

歐陽超打的點主要是「拼背景」和「看坦誠」。這個社會上確實我們會看到一個現實,就是拼爹。歐陽超作為一個人民警察,自然會維護社會主義價值觀,我們社會主義價值觀說的非常清楚:自從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後,階級矛盾就不存在了,只是人民的內部矛盾。而現在貧富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出現,這只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雖然非常有效(真的確實很有效,尤其是高曉松在18號那期聊女性地位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雖然全球都是男權社會,但在中國確實女性地位要相對於其他國家較高。就好比雖然都是不及格,但55總好過33吧),也很難解決人類社會先在的很多問題。

歐陽超說「回到戰國了嗎?」其實我們需要說一下,真正混亂的年代,才是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年代,因為確信能夠維繫社會的範式被擊潰後,新的範式尚未建立前,大家的觀點都沒有等級高下之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學派大解放。牛頓之後,愛因斯坦之前,物理學知識也是各種說法都有。

董仲舒大一統獨尊儒術,這時候儒家佔據思想的頂峰,所謂思想之「門戶高低」便出現了,我們所謂門當戶對,有個隱含的前提,就是「門戶有高低」,哪怕生活在網絡時代,我們都必須承認,大V的影響力就是大,人人都有鄙視鏈。

歐陽超說了個觀點「家庭是我們不能選擇的」,這是非常正確的,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就此追問社會財富一開始的分配是否是均衡的。

南北朝時期的範縝幫我們做出了回答:「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墜,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範於糞溷之中。」

西方也有類似的一個實驗,說明了同樣的結果:一本叫做《The Origin of Wealth》說了一個關於「大糖帝國」的實驗,隨機的貧富差距較大帶來的這種情況也被經濟學家稱作」horizontal inequality」。具體可以看知乎的問題「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下面的答案。

聖經裡也說:你所擁有的,我將要加倍給予,你所不足的,我將會全部奪取。

而當我們真正理解這個事實的時候,才會明白,為什麼「真正有利於窮人的不平等,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平等」。

前幾天看《數碼寶貝tri.》,光子郎將他自己的科學天賦發揮出來,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比之城戶丈呢?因為高那些孩子一個年級,不得已要面對高考這樣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問題。如果我們回到1999年的第一部,我們會看到,這幾個孩子生活條件都差不離(美美要稍微好些),且滿足都有相似的經歷並產生了相似的認知(對數碼寶貝),才能做朋友。也正是因為他們失去了這個共有的條件,所以這幾個人都想要繼續做好朋友顯得異常艱難。就連我們同年記憶裡認為的小光和阿武應該是官配,在tri.裡也會發現,阿武身邊是不缺女生的。

《tri.》是一個黑暗向的漂流瓶故事,有空的時候我們再聊。

 

反二王嫣芸的觀點:門不當戶不對的友誼會激發自我矛盾

王嫣芸的觀點和咪蒙說的觀點極為相似,這或許能夠代表某種團體的氣質傾向。

她的整個例子舉出來,很多生活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有非常強烈的共鳴。且不論這個階級是否是確實存在的,這確實也是這個社會承擔中流砥柱責任的很多人的共有想法。

這就要和我上周打的辯題「家庭貧困會不會對個人發展造成阻礙」一起聊:中產階級的人們,既無法了解上層階級那些富貴人家根本沒有炫富而只是正常的生活(參見一部非常好玩的漫畫《高斯電子公司》),也無法了解那些真正貧困的家庭的孩子根本意識不到你說的那些「個人發展」的問題。我們這個階級的人嫌貧愛富,不是真的嫌貧愛富,只是想要通過這樣的手段確認自己這個階級是存在,僅此而已。

王嫣芸在聊了兩個不同的例子,裡面牽涉到了家庭的關係。這倒是讓我想起友情和愛情的不同。友情更接近於是多角關係,也就是說,交朋友在很大概率上說不是兩個人的事情,是一群人的事情,這個一群人要交朋友,必然會出現某種圈層認同,在這個認同圈層之中的群體之間會相互認同,比如TFboys的粉絲,比如知乎日報曾經提到過的鹿晗的粉絲。我在上期的辯題中說到過我認為的交朋友的可能途徑,一是臨近的物理距離,二是高度相似的愛好,三是利益交換關係,而當三種途徑都高度重合的條件下,就具備了戀愛的可能。而戀愛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即馬薇薇說過的,單個的人到底是不是一個靈魂完整的人,而不是靈魂殘缺的人。

王嫣芸的「壞人朋友」的例子更多讓我感受到了神性的光輝,我看到的不是她說的交朋友,我看到的是一個世俗社會的耶穌和他的子民們做朋友。

這是不是真的朋友呢?恐怕很難說。因為神永遠是在神位的,這個神位會刺痛很多不如神的人,這裡推薦一個動畫作品《冰菓》,裡面的折木奉太郎和服部裡志的關係,推薦和《數碼寶貝tri.》一起看。非常微妙的朋友關係,對於服部裡志來說,折木奉太郎就是一個神位一樣的存在。

對於這樣的朋友,他們的家庭環境到是真的門當戶對的,也各自有所長,但確實折木奉太郎沒有常人所謂的「嫉妒」之心,這一點就足夠讓人嫉妒了。

至於王嫣芸的「積累夢想」的案例,這其實和朋友無關,這是眾籌問題,後面辯題遇到了我們再細聊。

 

正二王維賢的觀點:門戶這個詞先在性帶有階級成分

王維險直接了舉了紫薇的例子,說紫薇和小燕子是真友情。戲劇到底是不是異化生活這個觀點我們不去論,這裡會牽扯到大量的藝術到底什麼的理論。這裡就聊一下薩特的美學思想:薩特認為美是一種非現實的想像的價值。在他的《想像心理學》中就提到,美的東西不可能是作為感覺經驗到的東西,就其本性,是世界之外的東西。因為他認為外在的客觀世界是令人噁心的。

其實拿這個理論去分析一下《還珠格格》就會讓人感覺到,紫薇和小燕子雖然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但在對待「美的事物」上,是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的。對小燕子來說,進入到皇宮生活就是一個至美的狀態;而對紫薇來說,她不關心現實的生活狀態,只關心她那個皇帝父親。

而這個例子讓人覺得很難說服人的第二點是,小燕子天生帶有主角光環,主角遇到主角,這不是門當戶對嗎?更何況從第三部我們就知道,小燕子還肩負著殺父之仇,是一個有故事的女同學。

要舉還珠格格,還不如舉《通靈王》裡面的麻倉葉和小山田萬太。

然後王維賢果然舉出了一個相似的例子《小時代》。

這裡就要去細聊一下在戲劇文學中「吐槽型人物」角色存在的必要性。不管是小山田萬太還是唐宛如,不管是哈比(《妖精的尾巴》)還是滿艦飾真子(《killlakill》)【這裡補一句,只要我提到過的作品,都是我全集看完過的】,這些人物都屬於某種帶有明顯「吐槽型人格」的角色需要,接受美學裡面有一套理論,分別是「前置/中置/後置接受」,而後置接受比較明顯的體現就是彈幕,將彈幕人格化,就是我們所謂的「吐槽型角色」,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存在這樣的人,所以自然也不能用來當朋友論。

王維賢把門戶這個詞的詞源找了出來,在中國古代,對於門戶,一般就是士族,庶族和寒門的說法。而白馬之禍事件之後,門戶還是沒有消失,所以依然沒有任何卵用。而且最後一句話讓人匪夷所思:你們這些門戶,被擠不進圈子裡的人給革了命?

在《阿Q正傳》裡面,阿Q想要革那些趙家的命的最根本原因,無非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享受這樣的方式。

這還是在某種循環裡,批判教育學的觀點中有很重要的一條認為:人們已經對事實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喪失了「意識」,將之看成是一個自然的事實,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團故意製造的結果。

 

正三羅淼的觀點:不門當戶對的朋友相互尊重起來很累

羅淼的觀點不太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因為我覺得朋友不是用來尊重的,就是用來互相下降頭的。因為只有你拿這個人當朋友,這個人對你的黑稱你才不會介意,我有一個十餘年的好朋友,見著天的編排我,比如娘娘腔啊,奇葩啊,死胖子啊之類的,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人格侮辱性的稱呼,只是一種表示親暱的方式。

如果我不把你當朋友,我才會尊重你的選擇,因為你的事情「和我無關」,既然如此,只要你傷害到我,那你做的任何決定我不會去幹涉。

因為羅淼講起這個例子,讓我想起存不存在不門當戶對的人交朋友不累的情況呢?有,學校。學校強行要求穿著統一的服飾,學校強行改變市場規律給定一個正常人能吃得起的餐廳,學校裡真正行之有效的規則只有兩套:一是拳頭,一是成績。所以這就讓人想起武漢大學第一輪的辯題4:對校園暴力的未成人,要不要加大懲罰力度。

假如,我是說假如,有兩個未成年人互相對對方實施校園暴力,然後勢均力敵,成為了朋友,他們表達友情的方式就是繼續對對方實施校園暴力,我們需要把這兩個人關進監獄嗎?假如這兩個未成年人知道有違法之可能,都參加了空手道社團,在社團的掩蓋下繼續互相進行校園暴力,我們何以評判這種方式呢?

羅淼認為不門當戶對的朋友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尷尬感,因為你不知道彼此的對待到底是平常還是非常。這讓人很費解,如果真的彼此是好朋友,那對對方的家庭情況是非常了解的,既然如此,一個有正常心智的人都能評判地出來對方是怎樣對待的。

富堅義博因為沒錢要再度復刊的《全職獵人》裡的奇犽和小傑的家庭地位就懸殊甚遠,拿《火影》沒法舉例,因為一則佐鳴都是沒爹沒媽的孩子,二則他們都有外掛加成。但《全職獵人》裡的奇犽和小傑,其差距就非常明顯。正是因為拿彼此當朋友,小傑和奇犽才互相介入到對方的生活之中。這裡就有個引申的問題,我們交朋友到底是為了互補未知之領域,還是為了尋找相似的人呢?

我找不到答案,之後又想起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有種概念叫做「筆友」,比如某個城市的小孩和山村的小孩因為一幫一成為了朋友,這就是上層階級和底層階級的友情流動,何以解釋這種情況呢?

 

反三陳詠開:找朋友的定義懂我而不是像我

陳詠開直接反駁了「找朋友都是找相似的人」這個概念,他認為找朋友如果要尋求相似性,那就是在找鏡子。其實人為什麼要找朋友呢?一個真正完整堅定的靈魂是不需要朋友的,我們需要朋友就是為了在眾人的關係中確認我們自己的存在性而已。海德格爾有一句非常文藝的話:人應該詩意的棲息在世界上。且不論世界這個詞的定義和我們的理解有多大的偏差,什麼是「應該」,什麼是「棲息」什麼是「詩意」,這些都是在說,人原本不是這樣的,人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棲息,人和人之間原本是沒有「詩意」的。人何以去尋找自我?除非聖人與神佛,都必須在社會關係中去確認,這就是在找不同角度的鏡子。

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朋友究竟是一個「流動性概念」,還是一個「固化性概念」,如果是一個流動性概念,那就好辦了,你既然能成為我的朋友,那也能不成為我的朋友,我們可以只做一段時間的朋友,就像戀人一樣,不一定非得只和這個人戀愛,只和這個人結婚。為什麼朋友就一定要固化起來呢?

而陳詠開說的那個「我需要做怎樣的努力才能讓這個朋友不離開我」,就是一個把朋友當做固化性概念來討論的說法,老實說,沒任何人會相信「我們是一輩子的朋友」這樣的說法,真正的一輩子唯一能選的只有親戚的血緣關係而已。

然後陳詠開打了一個「富不過三代,窮不過幾年」的流動性概念的例子,就讓人很難理解了。在一個問題中,我們應該把所有條件放在同一個標準之下去分析才是正確的行為。

因為陳詠開在讀書,身為一個讀書人,我覺得他的學歷例子舉得不好。為什麼我們要開同學會,因為只有那個具有「門當戶對」的共同回憶,才能喚醒我們當年是朋友的事實。他應該舉一個更加能夠說服人的例子:可不可以在書本中,和歷代的先賢做朋友?

歷代的先賢生活於書本之中,在等待著懂他的人去閱讀。我們通過文字的追尋,讓歷代的先賢靈魂再現,和我的靈魂交相呼應,這個時候還有門戶之間嗎?沒有了。

人類有沒有一個嚮往難而未知的好奇心,或者說人是不是只有主動走出舒適區才能獲得更多的成長,而這個成長有一個副產品就是交到更多你不知道的朋友,這是陳詠開的另一個論點。這倒是讓我想起第二季的一個辯題「要不要開放式婚姻」。一個性虐者尋找的絕非是另一個性虐者,一個被性虐者尋找的,也絕非是另一個被性虐者。

馬東東舉了鬱達夫的例子,鬱達夫是什麼人,是一個把肉慾描寫地如花美眷的人啊。

 

正四姜思達的觀點:完成新鮮感只需要打交道,不需要交朋友

極其犀利的角度。姜思達直接把「交朋友」這個詞進行了【儀式化】的追加。朋友作為一個人家交往中的超強關係,僅次於戀人的情況下,那麼交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真正交到那個在很多方面都能交心的朋友,這才是真正的朋友,其難度係數是非常大的,其他人不過是更熟悉的名片而已。

同樣,就是因為交朋友的難度係數非常大,所以我們不一定要交一輩子的朋友,可不可以只交某段時間的朋友呢?因為某件事我們聚在一起,這個時空我們成為了朋友(比如成都基友團),在這個時空外,我們就不是朋友,我在三國殺裡找到了「殺友」,你在LOL裡找到了「擼友」,當我們離開這個圈層之後,我們又因為某些其他圈層再相聚成為了朋友。

存不存在這樣的可能呢?不是存在,而是現實就是這樣。

我幾乎沒有什麼要隨筆的部分,說的非常好,反駁和事例的闡釋也非常精準。

建議再看一遍姜思達的闡釋。

在這個之下,我還是要提一個點:大家發現沒有,在整場奇葩說裡,我們都不曾去說「我位於上層,怎麼和下層的人交朋友」,雖然姜思達是這個觀點(更好的我身邊有個更好的你),但就連他舉的例子都是「我位於下層,上層我高攀不上」。

當我們在舉門當戶對的例子的時候,也不曾會舉「下層的門當戶對」,而是舉「上層的門當戶對」,我個人的理解是:從上俯視這個角度,在奇葩說這個場域裡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因為我們必須迴避掉某種「向下的虛榮」之可能。

 

反四史航的觀點:交朋友在於遙遠的相似性

史航老師在姜思達之後再辯,無力回天。

我從史航老師的角度裡聽到的都是在為要門當戶對背書的觀點,後面高曉松老師也說過了,因為史航老師更多會希望交朋友「門當戶對」。

「一見傾心,性情相投」,這就是現代社會門當戶對的標準,三觀吻合。「高山流水」這更加是我們現在交朋友的某種期望。

史航老師說五倫,講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如果真心拿朋友比之五倫,那就更加高抬了交朋友的重要性。

霍金講「遙遠的相似性」,在史航老師的掰扯來看,是可以圓回到不「門當戶對」這個持方的,但這難道不是講的「更大程度的門當戶對」嗎?

門當戶對的意思是,我們至少要有某個地方相似,才有做朋友的可能。如果我們沒有任何地方相似,我們是做不了朋友的。這個相似可能是家世,可能是價值觀,可能是性癖,可能是共有的興趣,但這是做朋友(哪怕是最一般的朋友)最最大的前提和基礎吧。

但史航老師後半段的「你們對某個地域的歧視,我會本能的嫌棄和抗拒,因為我有那個地方的朋友」,確實是足夠驚豔的角度。但如果做朋友做到這個份兒上,身為史航老師的朋友,我覺得一定會感覺到「那是一個很大的太陽,充滿陽光,不斷向我靠近」,這不是你的朋友,這是身在神位的神。

 

高曉松因為閱歷深厚,把對方出現的很多漏洞都擊中了。高曉松老師還做了一件非常「犯規」的事情「聊場外」。

在狼人殺這個語言遊戲裡,是不能聊場外的,因為場外信息會干擾場內對局勢的判斷。我以為很少有人會像我一樣,擁有這樣的辯道:絕不打不符合自己三觀的辯題,且抽到任何辯題都會打。因為我秉持這樣的辯道,所以在抽到和自己三觀明顯違背的持方時,就一定會去想一個符合自己三觀的立論來。所以,我個人是不怕聊場外的,因為我個人所有的過去一切,都可以為我抽到的辯題服務。

高曉松老師提到「戲劇」的藝術化過程,這倒是給人某種疑惑:我們問的是「該不該」,也就是說現實並不是這樣,所以「應該」或「不應該」。正因為現實生活中都是「交朋友門當戶對」的樣子,所以人世間缺少需要謳歌的「不門當戶對」。也就是另一個角度的人性本不善,所以我們才要謳歌善。正是因為缺少,所以才「應該」啊。畢竟現實有很多不得已,但假如我們都不受制於這些不得已,我們需要怎麼對待呢?

高曉松是把我剛才說的話扭過來談的,奇葩說第一季第一集馬東還談過一個話題叫做「扭矩」。

 

蔡康永直接拆解出奇葩說的例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但不得不說的是,奇葩就是這個節目最大的門當戶對。而人,也不只是一個圈子。人在不同的圈子裡,就是不同的層面展現出來的人,我們永遠不會和某個完整的人交朋友,我們只會和某個截面中的人交朋友,僅此而已。蔡康永的教育是教我們對抗自己的本能,這是來源於荀子的「化性起偽」: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荀子強調教化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樂記》裡是這麼說的: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馬東最後的結案講的是現在交朋友的成本降低了,交朋友不再是完全的財產劃分。我們講道理,古時候交朋友好像也不是完全的財產劃分。有個歷史中的例子是「管仲之交」,有個君臣摯友是李世民和魏徵。

而正是因為交流成本太低,我們才一定會誕生一個新概念,叫做「偽友」,就是我們以為交到的朋友,其實不過是榮格說的人格面具。這種「偽」出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彈幕文化是一種偽的文本再創作;比如同性戀人的攻受一零之分,是一種偽的同性愛模式;比如我們互粉,就是一種典型的偽的交朋友的方式。在《南方公園》裡,就談到stan不想再facebook上和自己的摯友Kyle加好友的故事,具體哪集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因為這件事,stan差點和kyle絕交。

我們會看到,「偽」的出現,它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他是一種「矯飾」。

 

就像你在文字上閱讀到的我,和現實生活中的我,不是一個人一樣。

以上。


勉為其難推薦一個號:

朝陽公園東七門兒

奇葩說幕後團隊的瘋癲日常

米未傳媒未來的新計劃

馬東和他的貓兒子

都在這裡


相關焦點

  • 國慶節要來了,中秋也要來了,說一說適合女性佩戴的手錶
    想要辨識度高,又要百搭時尚,想顏值在線,還要內收外放,要閃閃發光還要看起來不廉價,國慶要來了,中秋來了,雙節同慶,老婆開始鬧了,老母親也等著我們回家,剛陪女友過完七夕,又要去老丈人家看丈母娘了,過節是男性同胞的噩夢,逃不過又躲不了,到底該選一些什麼樣的女表比較合適呢?
  • 友情,也是一場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在很多人眼裡就是一種封建的思想,是一種頑固不化的堅持,一種不明就裡的糊塗。以前的我也是覺得這是一種落後的想法,但是越長大越覺得友情的門當戶對是一種難以抹殺的存在。他們聚會來是打著朋友的名義來彰顯自己所謂的成功人生,而有一部分人真的是單純抱著久別重逢的心情去的。不是因為教育和經歷的不同而產生的「無法交流」,更多的是因為心態和價值觀念的不再相同導致我們再也找不回以前那「打成一片」的感覺。曾經以為可以走得最後的朋友,卻因為某些不同經歷開始不再有相同的話題。甚至他們的價值觀都已經產生了變化。
  •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這個春天我們一起去看孔雀開屏好嗎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今天跟大家掰扯掰扯孔雀。先來掰扯掰扯一首樂府詩,《孔雀東南飛》,皇宮裡一群樂館有的彈著古琴,有的吹著笛子,還有人彈著琵琶,嘴裡唱著」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龍椅上皇上在享受的聽著,妃子們被這感人的愛情故事打動而泣不成聲。
  • 友情也要門當戶對
    這些年交過很多朋友,但是有些人卻慢慢消散了,不是因為性格不和或者發生過什麼矛盾,只是不再「門當戶對」。我和李琳中學是非常好的朋友,整天形影不離,我們相約在同一個城市上大學,幸運的是真的考在同—個城市,雖然不是同一個學校,但每周末從城西跑到城東相見。
  • 掰扯掰扯高性能SEBS發泡材料的特性與應用!
    而且它與其它的塑料原料具有極佳的兼容性,且由於SEBS可藉由添加擴展油來調整材料軟硬度,故可製得硬度範圍廣泛的發泡製品,發泡成品硬度範圍可為5C-60C,比重極低,在0.08-0.3之間。SEBS因具有熱可塑的特性,故發泡後的成型品亦可再進行二次定型以製得形狀複雜的成品,且發泡成品可再回收利用。
  • 穿搭丨下面,就跟大家掰扯掰扯伴郎穿著的那些事兒!
    下面,就跟大家掰扯掰扯伴郎穿著的那些事兒!西裝一般來說,婚禮伴郎都要穿正裝,而且要跟新郎衣服的色調一致,只是從款式或搭配上略有不同。西裝、馬甲、襯衫三件套是標準行頭,也可以不穿馬甲,但領帶或領結必須要戴。
  • 一生要與這三種人交朋友
    今天的人交朋友少了些清純,電話、微信一大堆,但朋友卻很少,知己就更難顯現了。北宋大家歐陽修有詩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裡人。」這「酒逢知己千杯少」如今變成了「碰了千杯無知己」。
  • 掰扯「時尚媽咪月子顆粒」之神奇
    掰扯「時尚媽咪月子顆粒」之神奇2015-08-26 12:53:57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最近,坐月子成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上海一產婦因坐月子秉承「捂月子」的傳統,導致其重度中暑,最終被活活熱死。
  • 為什麼現在連交朋友,都要講究「門當戶對」.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安然朗讀音頻來源:曲瑋瑋(ID:qvweiwei1111)工作之後越來越明白朋友的重要性。有人說,親人是無法選擇的但朋友可以,一個成年人能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如果說戀人是糖果,朋友就是空氣。
  • 為什麼門當戶對的婚姻很重要
    從他們的評論中可以知道,兩個人結婚在一起,不僅僅是家庭背景的門當戶對,還有思想和精神上,學識學歷上,三觀上,兩個人心理、事業的成長速度以及個人的經濟實力上等都要門當戶對。如同《簡愛》所寫:「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為過強的對手讓人疲憊,太弱的對手令人厭倦。」
  • 交朋友就好好交, 我沒空陪你口嗨
    對方一生氣 他就開始裝逼  "寶貝兒 我這周真的忙 有好幾個老闆找我打高爾夫球 下個月帶你去三亞 好好陪陪你 別生氣了 乖" 下個月我問他 欸你不是要去三亞嗎 他說 口嗨而已啊 她不會傻到真的相信吧...
  • 掰扯掰扯AI攝影 除了美顏還有這些打開方式
    現在,就讓我們詳細掰扯掰扯。虛化背景玩膩了,光斑效果也能carry一波對於這幾年的手機攝影玩家來講,手機攝影的虛化效果已經相當出色,儘管在景深控制和虛化邊緣方面與單反/微單相機仍然存在差距,不過對於手機來講已不再是難事。想要讓自己拍攝的照片在朋友圈中脫穎而出,僅靠虛化已經不夠。AI攝影除了可以讓手機的景深調節更加精準以外,也能夠提供提供更加豐富的針對性場景優化選項。
  • 你信奉「愛情萬歲」,可婚姻只要「門當戶對」
    無論是「三星公主離婚案」,還是各大城市的「相親角」,都讓人們重新審視「門當戶對」這個婚姻門檻。這個被許多悽涼的愛情故事掰成「貶義詞」的標籤,放在婚姻自由的當下看來,有更多現實意義。敢於跨越階層的婚姻者,我們視為勇者,選擇門當戶對者,是有自知之明,這是現代人的理性,和品德無關。三星公主離婚案,讓「門當戶對」成為熱詞,許多人對此津津樂道,視為幸福婚姻的保障,忘記經典的愛情傳奇,常常是從顛覆它開始。
  • 兩情相悅VS門當戶對
    最近《流金歲月》熱播,兩個女主角的愛情引發了很多人的熱議,歸結到底就一條,愛情究竟是兩情相悅好,還是門當戶對好?蔣南孫是富三代,家境優越,用她爸爸的話來說,一個星期如果有重複的早餐就會大發脾氣,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千金小姐和鄉下來的窮小子住章安仁,就算後面的劇情不看也知道,這兩人不會有好結果。兩情相悅是愛情的基礎,卻不是婚姻的基石,《小時代》的顧裡對顧源說過一句話,『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散沙』,話糙理不糙,這也是現實。
  • 門當戶對
    【成語】         門當戶對【拼音】
  • 來吧,我們今天就好好說說洗腦這個事兒
    今天突然想談談洗腦這個詞,事因就是我最近在工作上的一些經歷:公司因為快速發展的需要,一直在大量招聘儲備人才,可是,執行部門的高段位人才依然斷層。原因其實很簡單:大部分儲備人才中途流失了。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跟他們好好談談,最起碼作為一個過來人(從儲備幹部晉升上來的),我也應該用自己的例子正他們的視聽。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不能說完全跟公司無關,但我覺得大部分原因還是這些所謂的人才本身導致的。有的人是急於求成,有的人是目光短淺。
  • 你懂什麼叫門當戶對嗎?
    今天看短視頻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讓我特別有感觸的視頻,視頻當中的文案是這樣寫到的,一個經常去旅遊上去健身的女孩子是不會和一個整天宅在家裡,靠吃外賣度日子的男生談戀愛結婚的,剩下的文案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看到這裡,一定要有讀者又會說我是在抬槓了,要找一個父母家庭條件差不多的,那自身條件也要差不多的,那現在又演變出來的一個話題就是,那如果這個孩子他自身條件很好,我們就說他就是一個青年才俊,他現在的情況就自己大學畢業之後就創業了,有年入幾十萬,然後也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車子。但是家裡邊兒條件很一般,我想問一下那他的家庭條件是算好還是算不好?
  • 門當戶對的含義
    門當戶對可以拆解為門當和戶對兩個詞。門當又成門擋,在傳統建築大門兩側放置呈扁型的一對石墩。(又稱抱鼓石)。在現代北方建築中大都使用磚砌的方形,簡稱門墩。在一些南方地區又稱門座,門臺,門鼓。戶對是嵌在門楣上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圓木,一般為二,四,六,八,十二之數。都為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