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這句普通卻大有深意slogan,就是大名鼎鼎的微信公眾號登錄頁標語,可是在微信公眾號運營這麼多年後,公眾號的運營卻早已與人人皆可創作的初衷發生偏離,公眾號不但限制了創作者的範圍,還嚴重壓制了內容的生長,於是在短視頻火爆全網的現狀下,張小龍推出了「視頻號」。
對於微信推出視頻號的「補救」,有人發出質疑:「微信視頻號的出現,是微信想完成公眾號和朋友圈沒完成的使命嗎?」
而微信為了推出視頻號,不斷對視頻號進行改版,通過降低創作門檻來激發廣大微信用戶的創作熱情,而且不但新增附近、直播等社交手段,為視頻號營造一片火熱的場景,還與剪映等剪輯平臺合作推出「秒剪工具」,甚至為了與阿里抗衡,全面開放了微信小店的免費電商平臺,實現了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無縫對接。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微信帶著美好理想,圍繞視頻號的搭建一系列輔助功能,更是將視頻號提升到與朋友圈同等的權重,還帶領公眾號的私域流量向公域流量前進,當微信計劃實現流量普惠時號,微信這個日活10億的流量池,卻被流程化運作的短視頻MCN「搶佔」,再次為他人做了嫁衣。
微信視頻號的商業模式還有待探索,而微信不願將「商業」沾染,可讓用戶自由生長後,用戶從微信衍生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微商,良莠不齊的微商更是為張小龍帶來不少麻煩,可是微信在張小龍團隊的專業考量下,集各家社交產品特點一身,以社交巨頭的面貌服務大眾。
而微信如此大力的推出視頻號,是希望視頻號能夠超越公眾號的影響力,而在完善視頻號的同時又在加碼公眾號的視頻內容,希望兩個兩個渠道的視頻內容全部匯集到熱點廣場,無論哪個平臺的內容最先搶佔市場,最後的贏家都是微信,可是這樣的結果是微信想要的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一起學習,一起長大!
本文由這樣的他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