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比起古人的俗語,人們更加相信科學。中國文化傳承至今,對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也應該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對於那些有違自然法制的陋習應該摒棄。對於一些俗語,它們也反映出了思想文化。
有些俗語看似平常,讀起來卻暗含深意,如「家醜不可外揚,流言切莫相信」「雲吃火有雨,火吃雲晴天」;有些俗語如果使用得當,在談話中會讓氣氛變得活躍,如「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些俗語是古代勤勞的人民積累下的精神財富,反映了萬物規律、人生態度,一直被人們傳承至今。
然而,有些俗語在現在看來就相對的有些封建思想置於其中,就如「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是否真實還有待證實。
古代人的思想
古時的人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封建固化,他們重男輕女的思想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男人在家裡的地位始終要比女人高,他們認為男人是家裡唯一的依靠,要掙錢養家餬口,女人在家伺候丈夫和家人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思想一直到今天在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依然存在。
如果自己的孩子中沒有男孩的話,也會被別人笑話的,在他們看來男孩是對家族的延續,養兒防老對於他們來說極其重要。
女人裹腳這個也是一種糟粕思想。據說,裹腳是為了取悅男人,而且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限制女人的行動,也就有了三寸金蓮的說法。這樣種行為是對女性的壓迫,其實也是對女性的歧視,重男輕女的思想由此也可以體現。
男女出生的時間重要嗎
「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句俗語到底該如何解讀?其實它也充分體現了古代人的封建思想。從該俗語的字面意思解讀,想必大家都能猜出個一二。指的就是女孩害怕在中午出生,而男孩害怕在晚上降世。那麼這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其中的午時和子時是古代對於時間的計量單位,古代人們獨特的計時方法與現代截然不同,他們將一個晝夜分為12個小時,一個時辰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地支」。
所以,按照古時候的算法,俗語中的「午時」是上午的十一點至下午的一點,這個時候正是太陽最厲害的時候,而「子時」是指晚上的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個時間段則是人們休息的最佳時期,萬物都處於比較安靜的狀態。
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生孩子的時間其實沒有什麼說法可言,只是我們對於孩子在半夜出生會感到讓人措手不及,感到疲憊。
陰陽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每個時期的文化都體現著那個時期獨有的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體系。遠古時期的「天地萬物」研究的是天地之間的事物,而沒有去研究此外的事物。
而中國文化在後期的發展可謂是達到了高潮,如孔子、墨子、荀子,他們都有各自的體系,自成一派,有著已於常人的認知和思想。而陰陽思想在這個時期已經形成。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之道在古人眼裡格外的重要。我國古代認為,陰陽變換代表著事物本身存在的客觀規律。在《皇帝內經》中對於陰陽有著明確的定義:陰陽於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神明而言,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
可見陰陽在萬物的始末、自然規律中皆有體現。在《荀子》一書中也有「陰陽接而變化起」,這些都體現了陰陽處於萬物之中,任何變化都存於陰陽之道中。
在古人認為,女孩在正午出生,即一天陽氣最重的時候出生,可能會與體內的陰氣相衝。嬰兒的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弱,如果體內的陰陽之氣不和諧的話,就無疑是雪上加霜,可能給原本虛弱的嬰兒增加負擔,造成體弱多病的情況。同樣的,對於男孩而言,在一天陰氣最重的時候出生,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陰陽不調和,使身體變得更加虛弱。這即是古人對於男女陰陽之道的說法。
還有的人認為,在午時出生的女孩,性格是屬於活潑、好動的,比起在其它時辰出生相對更加的明顯,這種性格對於女生來說不是很好,他們認為女生就應該是文靜、靦腆的;而在凌晨降世的男孩,相反,性格是屬於比較溫和、安靜的,這種性格對於男生來說也是不好的,他們認為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性格應該要強、能夠做得了一家之主才行。
以上的這些說法其實是人們對陰陽思想的一種接受,但是不能夠證明它的科學性。現在的科技相對比較發達,新生兒也不會因為體內陰陽不和就落下病根。
而人們的性格就更不用說了,基因遺傳和後天形成是其主要原因,自然不會說是因為出生的時間而導致性格與他人不同。所以,作為新時代的人類,我們應該運用好身邊的科學,用科學的理論證明。
古人的思想是我們後人所不能及的,他們是用千百年積累下的生活經驗,形成一種獨有的文化,在這些文化中,有的盡顯智慧、有的盡顯萬物。總之,它們都代表了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
「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句俗語看似普通,仔細讀來卻顯現出陰陽思想。但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並沒有特別的說法,嬰兒出生的時間可以說也是自然形成的,在何時出生不會有什麼影響的。
同時我們要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對於正在致力於建設文化強國的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取精華,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