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滔客2019
ID:gh_e416f220984c
如何避免糟心事,愉快生個娃?不如打開科普文先打個底?成千上萬字的專業術語,硬是讓飽讀詩書的文化人活生生變成一個文盲?
那一定是因為你沒有遇到我們能文能汙,機智幽默,化難以啟齒為暢所欲言的淼哥~
在這裡,他將把晦澀的問題簡單化,難言的苦惱趣味化,從家庭倫理,到社會關係,以不一樣的視角聊聊女生那些事兒。
大家好,我叫劉淼。我是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一名普通的婦產科醫生,2002年到現在從業有16年了。
有一部很好的紀錄片叫《生門》,講述的就是醫院裡面生孩子的一些故事。
我想問問在座的各位有誰看過這部紀錄片? 非常好!
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生門」這裡,儘可能的去幫助病人,把她們從死門那裡拖回來。
有些人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一個男生會選擇做婦產科。婦產科其實是一個內外科結合的科室。 比如婦科內分泌,類似於內科,婦科腫瘤,類似於外科。
產科的生產接生,有專門的助產士。找我們去,要麼是產程出了問題,需要醫療幹預;要麼就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需要我們去做剖宮產。
總體來說 大型醫院的婦產科,是偏向外科多一點,外科就是以做手術為主。
中國有十幾萬婦產科醫生,大概1/10是男醫生,越大的城市,越大的醫院,男醫生的比例會越高。
我想問問在座的各位女士,你們會非常排斥的男醫生,堅決不讓男醫生給你們看病嗎 ?
如果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大概有95%以上的婦產科醫生都是男的。而男醫生比例最高的是在德國,幾乎全部都是男醫生。
你看醫院的醫生特別是電視上的西裝革履,一臉嚴肅。我們做的工作說好聽點就叫救死扶傷,其實沒有人願意見到我們。有啥也不能有病,對不對?
我想分享的第一個案例,是一個19歲的宮頸癌晚期病人,那是我參加工作後沒多久,我遇到了一個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個不到20歲的女性確診為宮頸癌,她還沒有真正的步入社會,花樣的年紀,就被確診為宮頸癌二期。
這麼年輕患者宮頸癌的案例還是很少的,我們大家都覺得很可惜。
女孩開始很激動,說什麼也不相信,覺得我們醫生在危言聳聽。
我們耐心的給她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她只要能做手術,就很有希望,只要希望不滅,就要對生活有信心。
她的情緒也從牴觸、悲觀,到後來正確面對,積極配合我們的治療。
只是她發現的太晚了,所以到了必須用手術去切除子宮的時候。真的是很遺憾,她還那麼年輕,才19歲。
所以,我們經常呼籲要做好性教育。
你們知道最佳發生性生活的年齡,是多少歲嗎?其實這個年齡應該在21歲。
這個女孩說她不到15歲的時候,就有了性生活。過早有性生活,對女性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性器官的細胞發育還不夠成熟。
除了不要太早有性生活,我還想提醒女性要注意防病治病,很多疾病在早期發現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癒的。
還是拿剛剛那個例子來說,宮頸癌是我們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
全世界每年有46萬新發病例,每年大概有25萬人死於宮頸癌。
醫學研究發現,99.7%的子宮頸癌都是由HPV病毒感染導致。該病毒的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清除。
只能靠提高我們機體的免疫力,產生抗體,清除病毒來達到治癒。感染該病毒後有0.2%的病人,一般需要10到15年,才會發展成為宮頸癌。
所以,就給我們臨床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提供了一個窗口期。一級預防就指的是我們的疫苗。
全球第一個腫瘤疫苗就是我們的宮頸癌疫苗,在2006年9月份已經在國外批准上市。2016年起二價四價九價的疫苗也陸續在國內上市。
HPV疫苗對9到45歲的女性都有預防效果。如果女性能夠在首次性行為之前就注射HPV疫苗,能夠降低90%的宮頸癌的發生率。
注射完疫苗,最好也要注意定期體檢,這就是我們的二級預防,規範的正規的體檢。
越早發現疾病,就越能夠把危害降到最低。
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其實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有位婦產科老教授退休後,在她的客廳裡面寫了條橫幅六個字:
人生人,嚇死人。
很多產科的病歷都是驚心動魄的,我們醫生的每一個選擇、手術中的每一個細節,關係的都是鮮活的生命。
去年,我們就遇到一個病人,我們剛剛給她做完剖宮產,沒多久她就又懷孕了。
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常識,做完剖腹產後一年之內不要再懷孕,但是她沒有注意,哺乳期就懷孕了。
我們只能很仔細地向她交待病情,要慎重的考慮這個剛剛剖過一刀的子宮,能不能妊娠。
繼續下去,子宮有可能會破裂,最危險的後果就是大人小孩兩條命。
當我們問這個孕婦,小孩要還是不要?孕婦很猶豫。
她很珍惜這個小生命,但是她也知道如果發生了危險,很可能失去的就是自己的生命。
但最後,她決定還是要留下這個小孩,她覺得生命都是上天賜予的。
這個母親的堅定感動了我們,一旦病人做出了決定,我們醫生就必須全力以赴。
考慮到隨時都有可能要做手術,我們就是最熟悉她情況的醫生。主任和她互相留了電話,告訴她隨時保持警惕,有了問題要及時聯繫。
後來在妊娠27周的時候,孕媽出現了宮縮,B超提示子宮已經小範圍破裂。
考慮到產婦的情況,我們決定立刻給她做剖宮產,當時我們的醫生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病人開始很躁狂,因為臨時手術插了胃管她很難受,但是進手術室的那一刻,她忽然就變得很堅強,特別的配合。
真的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手術的時候,我們看見子宮的下段,就像一張紙那麼薄,透過子宮,能夠看見寶寶黑黑的頭髮在羊水裡飄啊飄。
情況真的是非常危險,子宮的前面血管密布,一碰就會大出血,我們趕緊就把寶寶拿了出來。
寶寶出來的時候,只比手巴掌大一點,孩子出來以後媽媽還在大出血。
因為子宮有瘢痕彈性差、血不好止。手術進行了一段時間,血噴的到處都是,像洪水決堤了一樣,我們的褲子都是熱乎乎的。
這種情況我們就面臨兩種選擇,繼續輸血保子宮,還是直接把子宮切掉。
切掉子宮會節省我們的血源,風險也會降低。
我們在手術臺上討論了一下,覺得還是有希望,我們儘量想保證病人器官的完整性。
我們選擇了繼續保子宮,輸血,願意去搏一把。
當時也沒想過病人會不會說輸血太多,那是她的錢;也沒想過萬一手術失敗,最後還是要切子宮,人財兩空,病人會不會跟我們打官司。
我們只是很單純地覺得,這個子宮對這個年輕的媽媽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一個多小時過去,血止住了,病人的子宮也保住了。
手術第二天查房,我沒有告訴這個媽媽,她的手術是多麼困難、多麼兇險。
我只是告訴這個媽媽,要慶幸這是在深圳,有一群熱情陽光的人無私的獻血,保證在關鍵的時刻,能夠救她的生命。
深圳獻血的人比較多,血量充足,在別的城市,醫生是沒有資源放手一搏的。
據深圳市衛計委統計顯示,深圳是中國內地第一個推行無償獻血的城市,也是第一個為無償獻血立法的城市,更是第一個實現無償獻血百分之百滿足臨床用血的城市。
截止2017年12月31日,深圳無償獻血的人次達356萬、獻血量達712噸,救助了傷病員119萬人次,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據。
雖然在手術臺上我們把寶寶剖了出來,後面的任務就是治療大人,但是我們一直還很擔心這個寶寶。
他出生的時候是那麼的小,還不知道能不能存活下來。
寶寶出生後,兒科醫生立刻接手,就像傳遞接力棒一樣,一個科室接力一個科室。
三個月後,病人給我們主任發了一張照片。
一個頭髮濃密的寶寶,對著鏡頭哈哈大笑,在那一刻,真是覺得生命是很神奇的。
生孩子,一個人生基本上全家都會動員,所以在產房外面,我們能看到很多奇葩狗血的事情。
比如住院的病人,我們需要跟家屬一起交代病情,這個時候一般幾句話我們就能夠分辨出來,對方是婆婆還是媽媽。
媽媽一般會說:對我女兒會不會有影響,趕緊終止妊娠;
婆婆一般會說:寶寶還這麼小,要不要再等幾天。
媽媽會說:還是自己生吧,剖一刀多傷身體;
婆婆會說:小孩不會有問題吧,趕緊剖了吧。
為什麼婆婆和媽媽關心的問題不同?因為大部分的婆婆心目中,兒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寶寶是他們家的財產,是不能出一點意外的,兒媳婦不行再換一個。
甚至有些極個別的婆婆會認為,兒媳婦就像承載孩子的一個容器。所以,婆婆會更關心孩子一點。
在這裡,我想給諸個婆婆或者是以後會做婆婆的人說一句話:根據《民法》定義的近親屬那個規範,公公婆婆不在近親屬的範圍內。
所以我給你一個建議:公公婆婆多做事,少說話,這樣會比較促進家庭和諧。
產房前經常有讓我們醫生看著心寒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做完剖腹產推孕媽出手術室的時候,找不到家屬。
因為孩子出生,婆婆、爸爸看到寶寶出來後,就興高採烈的跟著寶寶去到產房,忘了孕媽還在裡面的手術臺上躺著。
等我們把產婦從手術室推出來的時候,外面一個人都沒有。
有一次一個剛進臨床的實習生,有口無心地說了一句話:「你看,都沒有人管你。」當時我就看到那個孕婦的眼淚流了出來,看得人真的心裡很難受。
所以後來我們都會交代一下,年輕的醫生不要多嘴。
但真的是希望老公、婆婆能多關心一些這些剛剛從手術臺上下來的這個孩子的媽媽。
我很感動於一個故事:一位老人守在手術室的門口,對女婿說,你的女兒出來了,我的女兒還沒有出來。我要在這裡守著,我要等她平安的出來。
我要提醒一下男生,女生都是感情的動物。關鍵時刻頂住勝過平時的千言萬語。
產婦在生產以後,胎盤娩出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內分泌紊亂,容易出現情緒的劇烈波動,會表現出來和平時不一樣的情況,但這都是有誘因的。
生完孩子家裡陡然多了很多家務,餵奶、換尿片、奶脹、傷口痛,最頭疼的莫過於一刻不停地照顧寶寶的吃喝拉撒睡。日復一日、看不到盡頭。
如果我們的產婦哭泣、狂躁,一直不停的糾纏於一個問題,那可能就是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的發生率在10%到15%,每10個人裡就有1個人會出現,只是程度的輕重不同。
產後抑鬱症,其實也是有一些信號,可以幫助你判斷產婦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傾向。
比如有些人會表現為感覺到焦慮、情緒低落,經常會無端的哭泣,還有人會表現為筋疲力盡應付不了日常生活,甚至感覺到迷茫無助.
當然,最常見的就是睡眠障礙。
我們住院期間也會觀察,有時談話的時候,就能感覺到他們這個家庭氣氛不對。
有時候初生出來的寶寶的性別,不是家屬所期望的,這個時候我們醫護人員就會重點監護、及時疏導,避免負面情緒越來越重。
作為新手媽媽,要懂得調節自己,不要給自己有太大的思想壓力。
要學會釋放自己,有心事主動的去跟朋友傾訴一下,或者找個專業的人士給點建議或意見。
當然,也可以調整出一天半天的時間,給自己放個假去享受美食、看場電影放鬆一下。
我有個公眾號叫淼哥故事會,經常會有些粉絲留言說半夜一邊餵奶,一邊看我的公眾號,這也是一個辦法。
要記住,母親只是你諸多社會角色中的一個。
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不能因此丟失了自己的社交圈和興趣愛好。
今年是我在婦產科的第16年,我主要是在病房裡做手術。
我大概的算了一下,這16年裡,我一共做了大大小小手術2000多臺,其中大部分是剖宮產,主刀有1500多臺。
這16年醫學的進步,從以前的冷兵器時代,基本是靠醫生用刀去切;到現在隨著微創技術,新藥、新材料的研發,我們醫生有了更多治病的利器,相當於鳥槍換炮。
希望下一個十年,能夠普及生物基因技術、靶向藥物運用、人工智慧、機器人輔助手術等手段改變治療方式,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減少孕產婦圍產兒的死亡率,真正做到無痛分娩。
在醫生的身份外,做一個社會的觀察者,目睹了這麼多女人生命中的生死瞬間,女性的頑強深深地打動了我;她們在社會家庭中的弱勢,也深深地刺痛了我,讓我成為了一名女權主義者。
我用男生的口吻,結合醫生的視角,分析女生遇到的問題,儘量為女生發聲,幫助女性爭取權利。
很多人問過,做醫生苦不苦?
在我們醫療界有這樣一句話,叫金眼科、銀牙科、又髒又累婦產科。
為什麼我們的婦產科又髒又累?平時別看我穿的是白大褂,可是整天跟打交道的就是屎尿糞血。
天要下雨,娘要生娃。生孩子24小時,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
比如昨天晚上,我昨天晚上夜班就睡到兩三個小時,然後今天又精神抖擻地站在這裡,跟大家一下分享我的經歷。
所以苦不苦累不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桿秤。
最後,我想給大家說一件最難忘的事情。
某一年在婦科辦公室,有個老人拉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進來,問誰是劉淼醫生?
大家不敢直接說我在,就問是什麼事。
老人家說,當年他的女兒生孩子,到最後時刻精疲力盡,小孩胎心也不好,是劉醫生拉著她女兒的手,一直鼓勵她、幫助她,最後順順利利的把寶寶生了下來。
今天帶著小孩去兒科看病,順道過來看看劉醫生,樓上找到樓下,就是想讓孫女親自給劉醫生說一聲謝謝。
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我也很害羞,都說忘了這個事兒。
漂亮可愛的小姑娘走到我的面前,眨巴明亮的眼睛說:謝謝叔叔。
在那一刻我的心都化了,真的是非常快樂。
我的分享結束,謝謝大家。
滔客2019:改變城市的力量!深圳本土知識分享脫口秀,厲害的年輕人都在這裡。
性命相託,全力以赴,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