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多年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在2020年僅剩的最後時間裡,我把它翻出來,原封不動的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雖然文筆稚嫩,但卻也是真情實感,帶著一點青蛙的餘溫,對逝去的歲月,聊表寸心。
人生總是充滿遺憾,曾經以為還有很長時間,我們可以荒廢……可是一轉眼之間,我們終將老去。想著那些人會永遠陪伴在身邊,可是人生有太多的無奈。偶爾一轉身,便是兩個世界,此後再無交集,只能淡然相望忘於江湖。
我是小紀,謝謝一路陪伴的你們和曾經陪伴的你們。
選擇不是旅遊旺季的某一天,閒蕩在潮州市區的某個角落裡,隨時光安靜地走著,尋找自己喜歡的那一片天地。
我最喜歡古城區,因為那一片讓人有穿越感,而且相對閒逸不繁雜。
漫步在牌坊街,沿途是騎樓和數之不盡的牌坊,老街的味道需要細品體會。
多少年前,這裡也曾是潮流之地,歲月無痕,不過手藝人的功夫未曾消退,如果你想要剪個經典髮型,可體驗,超乎你想像。
一碗甜品拴住了幾代人的鄉愁。
時代變遷,曾經的門庭若市已不再,不過堅守總有它的理由,這裡有些國產老牌子還是特別好,經久耐用。
老街正如這一泓井水從古流淌至今,滋養了井邊的尋常人家 。
韓山韓水緊相依,三橋爭豔競風流。這是潮州人的情結,也是我們可以感受的情懷。
每座牌坊仿佛在訴說著街上曾經的故事。
現代與傳統相得映彰,與店家話話家常聊聊人文,自得雅趣。
出門如坐上仿古的觀光三輪車也能體驗不一樣的風情。
穿梭在老街古巷之中體味這座老城的獨特風韻。
當年的人家如今雖然風光不再卻依然底氣十足。
老宅的庭院格局展現著原汁原味的舊時風情,
濃濃的懷舊情結油然而生。
一路欣賞那歷經百年的青灰瓦簷,在日復一日的風雨剝蝕之後依然回味無窮。
在這老城的古街窄巷裡,還隱藏著一座著名的古寺——開元寺。
屋頂的嵌瓷靜聽著佛音,感受著香火。
生命是一場懂得,剪一段流年的時光,握著一路相隨的暖,把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詩意的風景,這便是長者們恬淡平和的生活。
而我們也能感受到古剎中那原始自然、寂靜空曠、萬物和諧的禪境。
老街不止有古樸典雅的建築,還有歷史悠久的傳統小食,如鹹水粿。它形狀小巧玲瓏,像個盛醬料的小碟,中間盛著加了少許辣椒醬的潮州特產菜脯粒,色澤潔白如豆腐,口感滑潤柔軟,突出菜脯的鹹芳味,讓人慾罷不能。
如腐乳餅,其造形小巧,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醇酒的氣味,芳香可口,甜而不膩,而且富含營養,是餅食中的佼佼者。
東門街的盡頭是城樓,俗稱「東門樓」,列潮州城七城樓之首,襟江控嶽,護邑鎮橋,為古城標誌之一。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江面平靜,碧波如鏡,水影倒映,美不勝收。
江邊有古塔似巨柱擎天,蔚為壯觀。
此塔名為「鳳凰塔」,是萬曆年間(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遙對鳳凰山,又與隔江的鳳凰臺相對而得名。
沿塔內扶梯登上塔頂,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護古城的天然風貌,一覽無遺。
韓水之畔有韓山,從古至今,潮州人在閒暇時都喜歡到韓文公祠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簷,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稜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於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調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
不可否認,歷史不會因人而改變,但人對歷史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種精神乃至一種文化會因著人的傳承而百世未衰。
黃昏,古城在斜陽中凝神。
城樓望著城樓, 忘卻中間一片黃金的殿頂。
十條鬧街還散在腳下,車馬不斷,川流不息。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鬧市中,求得一隅,亦得其樂。潮州人吃魚生(即吃生魚片)的習俗由來已久。
清·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鯉以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魿以鯇為上。鯇又以白鯇為上。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刺,洗其血腥,細膾之以為生,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鰣與嘉魚尤美。」清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稱,在潮州「蠔生,蝦生,魚生之類,輒為至味。」
而今,潮州人仍食魚生,做法和吃法上頗具地方特色。
美麗的古城總是有它吸引著我們的地方,潮州就是這樣令人難以釋懷。
一座古城都有著它奇特的記憶與歷史,纏繞著幾個世紀風塵與變遷的記憶,深藏著自己悠遠且綿長的故事,潮州古城亦是如此。
悠遠的韻味蘊含其間。猶如潮州功夫茶,需要細細品味!
末了,感謝月亮卷卷、萌博士、暖閣等眾好友提供美照,歡迎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