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習強國App轉載《求是》2020年第17期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基本原汁原味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的主要內容。
這篇推送單在學習強國App上閱讀量就超過了4700萬,在社會各界更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在講話中,總書記要求學校思政教師:要像王陽明那樣「誠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六點要求: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在談到青年立志時,總書記引用了一句古語「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教條示龍場諸生》,王陽明)。
那麼王陽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總書記又為什麼要求思政教師都要向他學習?「誠意正心」「知行合一」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別的需要向他學習的地方呢?
9月8日,《中國青年作家報》刊發的《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作者張坤回答了上述問題,告訴今天的青少年應該從500年前的王陽明身上學些什麼,希望青少年同王陽明一樣擁有文化自信。
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儒家有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曾國藩算那半個。孔子和曾國藩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唯獨距離我們500多年的王陽明相對比較陌生。
但只要2000年左右上過高中政治課,大家一定都記得一篇關於「主觀唯心主義」批判的課文,這就是著名的「巖間花樹」:「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裡被批判的主人公,正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當然,在課文裡同時被批判的,還有六祖慧能的「幡動心動」。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當年被批判的思想和人,今天又值得我們學習了呢?這裡邊經歷了怎樣的觀念改變與轉折呢?
早在2011年,習近平視察貴州大學和學生們交流的時候就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他還曾多次提到「知行合一」「事上磨」「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等理念。
貴州是王陽明一生的轉折點也是輝煌點,正是在距離貴陽不遠的修文縣,王陽明勘破生死,有了「龍場悟道」的真知領會。從此,「陽明心學」問世,並影響四方、大光天下。在被謫貶貴州的幾年裡,王陽明百難備嘗,食無鹽、居無竹,只好在一處山洞棲身,並在這裡給自己打造了一口石棺材。是不是有點兒像重陽真人在終南山的活死人墓。
一日,王陽明躺入棺中,發誓不參透真理至道絕不起身,這裡又有點兒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七夜的勁頭兒。一日兩日三日,一刻兩刻乃至無數刻,半夜時分,王陽明一聲長嘯,驚醒隨從,他欣喜若狂地告訴同僚,「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真理從來只在自己心中,不用向外尋求!」
500年過去,王陽明的肉體雖已化作塵土,但是他開創的心學一脈卻歷久彌新,影響了無數仁人志士,直到今天21世紀,還散發出極大的魅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2020年,大疫席捲全球,疫情也成為一塊兒試金石。真誠、友誼、經貿、分歧、爭執,甚至敵對謾罵都在疫情這場大考面前展露無遺。西方有句話叫「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那麼疫情的衝刷,正讓人們的目光更加雪亮,誰清誰濁,何為對錯,黑白分明還是和光同塵,陽明心學都告訴我們,不用向外求,只需從自己心中探尋一個答案。因為我們本性具足、心自光明!
那麼,站在新時代的前沿,邁向人類新科技的明天,我們又能從500年前的王陽明身上學到什麼?我想,「不動心、無所畏」六個字足以概括。
只要心存光明,胸懷信仰,任何艱難險阻、功名利祿、美色誘惑都不能夠擾動我們本來平靜而自由的內心。而一旦擁有了不動心的智慧,行得正,立得端,丈夫挺立天地間,自然不會再懼怕世間的種種紛擾與萬險千難,信自己,做自己,我們不需要超越,只需要回歸!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