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與日漫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恐怕也就只能從影響力以及虛虛實實的所佔GDP比例來大致了解一下了。
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記得小時候我們對日漫,國漫這兩者是沒有任何區分的,統稱為漫畫或者動畫片。
那時候我們並不會認為日漫就比國漫牛逼,反正只要是好看的,我們都很喜歡!可是為何現在日漫已經成為日本第三產業,而國漫卻鮮有人問津呢?
其實中國並不是沒有重視過這個問題,在199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於1995年實施的《中國兒童動畫出版工程》簡稱5155工程,以及2004年廣電局又發文一份《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
不過很可惜的是,5155工程堅持了13年宣告破產,後面的《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又被網友戲稱為「巨嬰計劃」,因為這份文件規定禁止在黃金時間段播放外國動畫片,出發點是大力發展國內動漫產業的發展,可也正是因為這個文件,直接導致了國漫與外來漫畫的分層,滿屏幕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類的低幼兒動畫時代來臨。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我國對漫畫以及動漫的定性出現了決策性的失誤!反觀日本,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們是怎麼做的!
由低幼兒階段向記號時代過渡
作為動漫強國,日本動漫觀看群體廣泛,動畫並不只是兒童的專屬品,動漫在日本的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中也相當普及。
從世界範圍來看,動漫全年齡階段化這片藍海,目前為止還是日本一家獨大,其它國家動畫暫時不涉及次領域,日漫的範圍十分廣大,從熱血系列到寫實系列,再從搞笑系列到恐怖系列,應有竟有,而且幾乎做到對每一部動漫的定性十分準確,這樣就確保了受眾的範圍準確。
並不像目前國漫《鏢人》他的定位還是少年漫畫,但其實作者期望的定性是青年漫畫,然而事實也確實如此,《鏢人》的受眾群體確實是青年人!
「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觀念看法在不斷發生變化。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把日本現代漫畫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全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從這裡可以看出,日漫也曾經歷過被「家長打壓的時代」,他們也曾認為,動漫就是幼兒觀看的東西。
但動漫就和人一樣,他也會慢慢長大的!他不可能總是小孩子,他也喜歡冒險,也喜歡熱血,也喜歡刺激,總有一天他也會戀愛的,在校園裡他也會遇到一些奇葩的、難忘的經歷,在都市裡他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經歷......
「日本式的桌球外交」—文化立國戰略
還記得我國的「桌球外交」麼?1971年中美兩國桌球隊的友好往來,不僅推動了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也加速了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
然而類似的事情在大洋彼岸日本也同樣上演!平成年間,日本政府在文化方面最廣為人知的舉措便是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口號,並積極付諸實施。1990 年代中期到 2000 年代中期,日本動漫業正是乘此東風扶搖直上,在政府的扶持下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1989 年7 月,日本成立了文化政策推進會。1996 年,該推進會提出了「新文化立國的目標」,次年又提出了《新文化立國目標的具體施政方案》,標誌著「文化立國」戰略的正式確立。
日本的動漫產業作為重點文化產業,被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並且加快了它的國際化的步伐。
國漫正迎頭追趕,但依舊舉步維艱
《哪吒之魔童降世》 票房成績50.13億,位居國產電影歷史第二!這不得不說是國產動漫的驕傲,這麼高光的票房數字再一次讓「國漫崛起」成為了熱點話題。
但數字真的能代表一切麼?真的能說明國漫真的崛起了麼?我看未必!
接下來我們看一組數據:
《哪吒之魔童降世》50.13億
《白蛇:緣起》票房4.4億
《熊出沒·變形記》票房6.05億
《大聖歸來》票房10億
《大魚海棠》票房成績5.64億
《昨日青空》票房成績8335萬
《大護法》票房成績8760萬
這些就是近幾年我國國產動漫電影的票房成績,我國的人口數量是日本的10倍,國土面積是他們的25倍,但日本的動漫電影全球票房過億美元的就高達12部,但中國的至今為止就《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麼一部。可見我們與日漫的差距到底在哪!
無人敢投資,只有靠眾籌
動畫電影《大聖歸來》,製片人陸偉從籌備到製作完成歷時8年,當影片製作完成,他已經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影片在上映前被迫擱淺,幸虧最終票房收入還是比較喜人的,每個投資人的回報收益高到400%!
國漫正在從低幼兒群體階段向青年群體階段轉變
製作《哪吒》的彩條屋影業CEO易巧坦白地說:「國漫現在還停留在產品階段,還遠遠談不上產業。」
並且他還透露到,五年前創立彩條屋時,沒有一個人願意加入,因為他周邊的人都覺得做動畫太丟人了,中國的動畫很弱智,做動畫的人應該更弱智。而且動畫都不賺錢,為什麼要做?
可能正是因為處於谷底階段,以無限的上漲空間,現在或許正是國產動漫行業發展的好時機,也許正因為易巧看到了這一點,並且堅持了下來,所以他獲得了成功。非常期待今年的《姜子牙》!強迫症高度患者的姜子牙,又會給觀眾帶來怎樣的視覺衝擊效果呢!
《熊出沒》系列的成功,正表明了國漫正逐漸從低幼兒群體階段向合家歡階段發展,這也正是日漫發展的第三階段——「點心階段」!
雖然國漫離日漫發展的第六階段——幾號階段還有一定距離,但至少意味著國漫正在向全年齡段的動漫邁開步伐,這是好事情!
正如易巧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看動畫電影,無論你3歲、10歲、20歲、40歲、80歲,坐在那狀態都一樣,很像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