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頭一次要從美國回國,問基友想帶點什麼禮物,有個直男就表示「來本《Playboy》看看」。原因不用自然多說,和這本傳奇雜誌相比,《男人裝》這種尺度只能說是小打小鬧,幾乎每個美國成年男人的歲月裡都翻過《Playboy》,真是一段活色生香的回憶。
對《Playboy》發家史有興趣的,可以看一本叫做《鄰人之妻》的書。名字引人遐想但內容卻是正兒八經的美國史,包含了20世紀後期中性,道德與社會的變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寫的就是《Playboy》的主編,休·海夫納的發家經歷:他是一個退伍軍人,原本和妻兒過著安寧的典型美國中產生活,然而內心有火遲早要燒,海夫納最終還是創辦了驚世駭俗的《Playboy》雜誌。
第一期《Playboy》的封面是夢露,當時就引爆了全美國,成為每個男人最想讀的一本雜誌,到了1970年代《Playboy》銷量達到700萬冊 —— 而靠寫書暴富的郭敬明,《幻城》推出那年的銷量是156萬冊。
2017年91歲的海夫納過世。他的人生很難評價但絕對精彩:他有過1000個女朋友,也曾同時和7個女朋友生活在一起,甚至為了保持體力長期服用偉哥而導致失聰;海夫納絲毫不避諱對享樂主義的推崇,開設了有兔女郎的 Playboy 俱樂部,且用《Playboy》雜誌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引領了美國性解放的潮流。
然而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2015年《Playboy》雜誌的銷量只有80萬冊,不僅如此,2016年3月起,《Playboy》還宣布不再刊登全裸照片。那個曾經讓無數美國男生偷偷摸摸反鎖在門裡看的《Playboy》,如今忽然正經了起來,這是開的哪門子玩笑?
還真不是開玩笑。為了讓大家有更直觀的感受,我乾脆就去雜誌店買了一本最新的《Playboy》,來感受一下如今的新畫風:
首先封面就完全看不出一點撩人的感覺,我在店裡轉了半天都沒發現。還是問了老闆才找到的,猛一看還以為是什麼視覺設計的雜誌,也太藝術了吧?
這也是本期《Playboy》的主題文章之一:攝影師 Ed Freeman 曾經是名音樂人,發行過20多張吉他唱片,甚至還是 Beatles 樂隊巡演的經理。然而如今他更響亮的頭銜是 「好萊塢知名攝影師」,封面的水下攝影圖就是他的經典系列之一。雖然沒穿衣服但完全不引人遐想,正如 Ed Freeman 所說,是種超越性別的表達,著力體現人體之美與對自由的追求。
翻開這期《Playboy》,第一篇人物專訪是 Chidera Eggerue 。她除了是暢銷書《What A Time To Be Alone》的作者之外,還是 Ins 的紅人。只是和大多數穿著法式風去歐洲度假或穿著恨天高參加高大上活動的博主不同,她的類別應該叫做「正能量網紅」。Chidera Eggerue 最早也是寫時尚博客出身,但她非常反感時下對大牌和奢侈生活的推崇,所以她的分享多是平價和隨意的街頭穿搭。
稍後她打造了 Ins 上的一場名為 #SAGGYBOOBSMATTER 的活動,意為「下垂的胸部也很重要」——很多平胸女生會選擇不穿內衣出門,但大胸卻很難這麼做。Chidera Eggerue 認為大眾不應該一味追捧挺拔的胸部,呼籲大胸且下垂的女生也要有勇氣展示自己。
另一個圖文並茂的欄目主題是「Wasteland / Wonderland」,倒是讓我想到了上海人民的垃圾分類……事實也有點神似。
美國南加州一座名為 Salvation Mountain(救贖山)的景點,從無人問津的廢物聚集地,變成了大型裝置藝術活動中心。80多歲且接近全盲的藝術家 Leonard Knight 和其他創作者一起花了20多年時間,用磚頭木料和油漆,一點點把這片地方變成了堪比昆丁電影的美景。Vintage 卡車,用舊船隻改造成的「諾亞方舟」,霓虹燈……人的偉大不僅在於創造也可以是重生,這就是救贖山的意義。
眼看和兩性沒有一點點關係,還好翻到了《Playboy》的經典欄目,你問我答。第一個來信者是個初入社會的妹子,男朋友比她大很多也賺得不少。她沒覺得爽反而很糾結,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妹子的想法是一切要 AA 才能體現男女平等,問題是大叔有錢她沒有。這要我解決可能就是放棄高消費了,不然怎麼搞難道去現金貸嗎?
《Playboy》的回覆要高段得多:它勸妹子不要只用金錢來衡量一切,兩個人在感情中的付出有很多形式,可以是花錢,也可以是用心。做飯,多關心大叔,安排旅行,這些事情也能體現她的價值,不一定什麼都是物質的。這個回答不但三觀正確還不改變他們現有生活方式,完全可以給滿分了。
剩下的內容還包括科幻小說,一篇以生酮飲食法為主題的小說,兩個女性為主角,最多知道親親尺度漫畫,以及抽象畫家 Helen Beard 的作品——相比之下她的畫倒是蠻驚人的,只是要細看。還包括一份《Playboy》的調查報告,充滿了各種趨勢折線百分比餅圖;還有對各種性別取向的科普小 Tips。
除去這些,這本《Playboy》裡還有對美國當下與性別相關法律的討論,甚至花了4個折頁來報導 Pete Buttigieg (他是美國第一位非異性戀的總統候選人),非常正經,絲毫沒有一點戲謔,和《紐約客》的報導認真程度有一拼。
這是《Playboy》一直被人遺忘的傳統,排除吸引眼球的兩性主題,它還曾經刊登過馬丁路德金、阿拉法特、卡斯楚、霍金和列儂等政界、科學界和娛樂明星的訪談,還被美國一些新聞學校當成教材學習。
最後也是最有「看頭」的:今年開始,全裸照片又回來了!只是拍得毫無挑逗的感覺,而是大大方方展示自我,模特們除了拍照還得回答各種問題,有點像當年選港姐的勢頭。人生榜樣是誰?有什麼特別的才華?給年輕人什麼建議?怎麼看待女權主義?可見如今的性感都得帶腦子,不然都沒資格上《Playboy》。
這麼翻下來,發現原來《Playboy》的好看程度,真是不輸給任何一本時尚或新聞雜誌。儘管當年的輝煌不可複製,但《Playboy》的認真還是傳承了下來。這其實也是海夫納當年的真正志向:
(Playboy)是一個無所事事、追求時髦的寄生蟲?決不!他不會把生命視為眼淚,而是幸福的時光,他必須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他必須是個敏捷的人,警覺的人、有鑑賞力的人,可以擺脫逆境的人,這種人才配稱花花公子。……我希望出版一份給城市知識分子看的娛樂雜誌,以漂亮姑娘的照片作封面,可在開始時保證一定銷路,但這份雜誌必須有格調,等以後銀行有存款後可以提高雜誌的素質,減少美女照片。」
這讓捧著《Playboy》的我忽然驕傲了起來:原來看這本雜誌不僅不三俗,還是非常有文化的一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