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問我,上個世紀最出彩的時尚設計是什麼?
一瞬間,我腦子裡閃過無數個經典元素:牛仔褲、絲襪、高跟鞋、鏈條包甚至還有內衣,但是這些都不足以代表上個100年,沉默了片刻,我回答:小黑裙。
不知多少人是從《蒂凡尼的早餐》裡熟悉這條小黑裙的,它被女神奧黛麗赫本演繹的的靈動優雅,「每個女人都該有一條小黑裙」,更成為多年來女孩們的穿搭經典。
而它的設計者紀梵希,和奧黛麗赫本一段長達40多年的友情神話也被人津津樂道。今天,奢姐就給你講述一個跨越世紀的神仙友誼。
紀梵希出生於法國,祖上是世襲侯爵的義大利貴族。他3歲時父親因流感去世,由母親和外婆撫養長大。外婆家在當地也是名流望族,擁有歷史悠久的編織製造工廠,紀梵希的藝術修養便來源於此。
17歲時,紀梵希就開始涉足設計,25歲建立了自己的時裝品牌。他設計的絲質圓筒裙一出世就受到歐洲女人們的青睞,但是本人卻沒什麼名氣。
1953年,他開始闖蕩好萊塢。因為拍攝電影《龍鳳配》需要用到高級時裝,24歲的赫本前去巴黎拜訪了26歲的他。
當時的紀梵希正為兩周後的春夏展忙的焦頭爛額,加上本來以為預約前來的「赫本小姐」是指凱薩琳·赫本(當時《羅馬假日》還未上映,而凱薩琳·赫本鼎鼎大名),一見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女孩,紀梵希對此並不上心。
「請你幫幫忙,一定有什麼適合我的。」在赫本的再三請求下,紀梵希終於同意她試穿幾件前幾季設計的衣服。赫本在一堆衣服裡挑了三件,然後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穿在了身上。
「那些過季的衣服穿在她身上,好像重新擁有了生命。」這讓紀梵希不得不認真審視起了眼前的女孩:「一個濃眉短髮,穿著小T恤緊身褲和平底鞋,還帶著威尼斯草帽的小姑娘,眼睛如同小鹿一樣,俏皮又活潑,溫順而優雅。」
由此,兩人成為了朋友。
《龍鳳配》主要講述的是司機的女兒(由奧黛麗赫本主演)和兩位豪門公子哥的三角戀故事。
劇中女主角暗戀上了二少爺,她父親不得已把她送到巴黎去學烹飪。幾年後當她從巴黎回來,風流倜儻的二少爺被她吸引,她卻愛上了踏實穩重的大少爺。劇中,奧黛麗赫本身著紀梵希設計的服裝出場便引起了大家的目光。
電影殺青後,赫本邀請紀梵希參加試映會。但片尾打出的服裝設計師的名字卻是艾麗絲·海德,這個名字最後替代紀梵希獲得了電影節的最佳服裝獎。
紀梵希說:「在我事業起步之初,如果有《龍鳳配》的肯定當然會大有幫助。但沒關係,很快大家就認得我了。當時我能怎麼辦?我不是很在乎。能為赫本小姐設計衣服,我已經很高興了。」
赫本憑藉《龍鳳配》一躍成為好萊塢當紅明星,對片方不公的憤怒加上對朋友的愧疚,她對紀梵希承諾,自己以後的電影戲服全部交由紀梵希設計。
也多虧了這一次的失誤,紀梵希得到了更多的機會——奧黛麗小姐如她承諾的那樣,之後的每一部電影都能看到專屬設計師紀梵希設計服飾的身影。
《龍鳳配》後,紀梵希和赫本又合作了歌舞片《甜姐兒》。
《甜姐兒》講述的是一個天真爛漫的書店女店員被挑中成為模特最後收穫愛情的故事。在巴黎,甜姐兒穿上紀梵希的衣服搖身一變,在T臺上豔驚四座,最後還愛上了攝影師。
這部電影故事本身很薄弱(歌舞片嘛),但奧黛麗赫本活潑的演出、紀梵希出色的服裝設計加上時尚的攝影剪輯和曼妙動人的歌舞,影片一出即大受歡迎。這一次也為紀梵希正名,他的名字開始在好萊塢冉冉升起。
因為赫本更喜歡在歐洲工作,片方也把很多場景安排在歐洲。之後的《黃昏之戀》、《巴黎假期》、《偷龍轉鳳》等影片都在歐洲拍攝。這也為赫本和紀梵希的合作創造了契機。
巔峰時刻,所有人都知道赫本有那麼一位「御用設計師」。
以至於《偷龍轉鳳》時,赫本穿著清潔女裝(劇組臨時買的)去偷雕像,男主演奧圖爾看了看她的打扮,連連點頭說好。赫本問「為什麼?」,奧圖爾不動聲色地回答「可以讓你的紀梵希休息一天」。
不過這一切,都比不上《蒂凡尼的早餐》所帶給人的轟動。
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上映,電影通過回憶的視角,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在紐約一所公寓與女主人公霍麗·格萊特利(奧黛麗赫本飾)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劇中,赫本身穿紀梵希小黑裙,手裡拿著咖啡,吃著早餐,望向櫥窗。這一刻被永遠定格,成為電影史和時尚史上的經典一幕。
從這個瞬間開始,赫本和紀梵希一起聯手定義了時尚。
「每個女人都該有一條小黑裙」也成了無數女孩的穿搭聖經。從此紀梵希一戰成名,後來這件禮服在倫敦拍賣時,成交價近47萬英鎊,創下電影戲服最高拍賣紀錄。
1957年,紀梵希為朋友專門設計了一款名為「禁忌」的香氛,他告訴赫本:「這是送給你的香水。」赫本開玩笑答道:「既然是送我的,那就不許賣給別人。」
沒想到紀梵希接受了她的建議,真的封售,僅供赫本一人使用。這也成了赫本一生唯一使用的一款香水。
三年後,赫本建議投放市場,並免費為其代言,「禁忌」香氛被一搶而空。
她當時的丈夫卻譏諷道,以赫本的名氣和兩人的關係,紀梵希應該付給赫本小姐代言費並成桶的送給她使用,而不是連她也需要親自購買。
赫本卻說,紀梵希看我的電影也要付錢。足以見兩人的情誼和價值觀。
1954年,奧黛麗赫本和他的第一任丈夫在瑞士舉辦了婚禮,身著紀梵希給她設計的白色紗裙,唯美浪漫。但是這段婚姻並沒有持續很久,在經歷流產之後,1968年9月1日兩人分道揚鑣。
赫本的第二任丈夫安德烈·多蒂是個義大利的心理醫生,比赫本小了10歲。兩人於1969年舉行了婚禮。婚禮比較簡單,在瑞士莫爾日市政廳舉行。
為了掩飾赫本太過瘦削的缺陷,紀梵希一改以往婚紗的風格,為她設計了一件粉色毛織洋裝,特地設計成高領,搭配頭巾,袖口做成喇叭形。
但是這段婚姻也好景不長,這個油嘴滑舌的義大利男人在結婚之後,與情婦的風流韻事傳遍了歐洲,赫本傷心離開,1981年結束了這段婚姻。
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赫本已經對愛情無望。
在81年冬,赫本與羅伯特·沃德斯相識於朋友的書房。剛經歷喪妻之痛的男人和對愛情失去信心的女人竟然一見如故,相互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之後他們相濡以沫十多年。
作為朋友的紀梵希一直陪伴在赫本左右,見證她人生的每一個重要場合。甚至她的兒子受洗時穿的嬰兒服也由紀梵希一手包辦。
紀梵希與Philippe Venet(右)
紀梵希也有多年的精神伴侶Philippe Venet。雖然沒有結婚,但是兩人卻相濡以沫多年。他們在Elsa Schiaparelli手下工作時相識,紀梵希成立自己的時裝品牌的時候Philippe Venet是首席裁縫。
Philippe Venet和赫本也因為紀梵希的關係成為多年好友。他們相互支撐,卻都擁有自己的人生。
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到國際巨星、從籍籍無名的設計師到建立自己的時尚王國。兩人的情誼一直延續到晚年。多年後仍有人拍到他們在塞納河畔散步,像一對久經滄桑的知己。
1992年,赫本盲腸癌惡化,想在彌留之際回瑞士休養,卻因疾病無法乘坐普通飛機。紀梵希身在美國,專門調來了自己的私人飛機將赫本送回了瑞士,並陪她度過了最後的聖誕節。
在赫本登上飛機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滿機的鮮花。赫本頓時淚目,說:「只有他,還始終記得我的喜好,把我當成小女孩來寵。」
赫本送了一件藍色外套給他,並對他說:「藍色這件,這是你的顏色。」當晚紀梵希在回巴黎的飛機上邊拭淚,邊把外套圍在了自己的肩上。
2015年,紀梵希出了一本書,叫《給奧黛麗的愛》。書籍專門記錄了兩人長達42年的情誼,用他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說的那句話:「她是上帝獻給我的禮物。」
多年的親密無間和出雙入對,兩人的關係難免受到眾人猜忌。甚至很多人傳言紀梵希一生未娶是為了等待赫本,還能在很多公眾號上看到小編們杜撰的「我愛你,與你無關」的痴情神話。
奢姐能理解大家對這一對俊男美女的情誼嚮往,但反過來說,人間情愛並非只有一種,友情跨越了半個多世紀難道不夠珍貴嗎?紀梵希本人也說:
「我們(指和赫本)的關係像是婚姻,但是比婚姻還要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