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2020-12-13 量子認知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其中強核力是所知四種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作用距離相當短,大約在10的負15次方米,也就是一百萬億分之一米的範圍內。在如此極微的距離裡,強核力負責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的推動和拉動,從而防止原子自身塌陷。

這種超微短距離相互作用了在地球上大多數物質宏觀現象中很少見,但它定義了中子星和其他極稠密的天文物體的核心。自科學家首次開始探索核物理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強核力如何在如此超微距離裡發揮作用。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多米尼翁大學、以及託馬斯·傑斐遜加速器裝置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這樣極微的距離表徵了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科學家們對以前的粒子加速器實驗結果進行了廣泛的數據分析,發現隨著質子和中子之間的距離變短,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生了令人驚訝的轉變。在較遠距離處,強核力主要起到將質子吸引到中子的作用;而在更短的距離處,強核力相互作用不僅會發生,質子吸引到中子,還會排斥或推動分開中子對。

研究人員說:「這是對非常短的距離裡強核力所會發生什麼情況的首次詳細的研究。」 「這具有重大意義,主要是對中子星以及對整個原子核系統的理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挖掘以前由傑弗遜實驗室的粒子探測器收集的數據來尋找相互作用。該加速器產生特別高強度和高能量的電子束。研究人員分析了大量數據,總計有四千萬個電子撞擊檢測器中的原子核數據。電子束對準由碳、鉛、鋁和鐵製成的箔,每個箔的原子質子與中子的比率各不相同。當電子與原子中的質子或中子碰撞時,其散射能量與相應核子的能量和動量成正比。

利用這種方法,研究表明強核力的作用主要是將質子吸引到中高動量和短距離的中子。在分布的更遠處,他們觀察到一個過渡:似乎存在更多的質子-質子,並且對稱地出現中子-中子對。這表明,在較高的動量或越來越短的距離下,強核力不僅作用於質子中子,也可作用在質子和質子、中子和中子上。這種配對力在本質上被認為是排斥力,這意味著中子在短距離內會通過相互排斥而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說:關於強核力中的排斥想法過去是存在的,但就像神話般的東西一樣存在,不知道具體如何。」 「現在我們有了數據,這種轉變正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真是令人驚訝。」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強核力的轉變可以幫助更好地定義中子星的結構。先前發現的證據表明,在中子星的外核中,中子大多通過強引力與質子配對。通過新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當粒子以更密集的構型堆積並且被更短的距離分開時,強核力會在中子之間產生排斥力,從而在中子星的核心處幫助其避免坍塌。

該團隊還有兩個發現。首先,他們的觀察結果與一個令人驚訝的簡單模型的預測相符,該模型描述了由於強核力而形成的短程相關性。另一方面,與預期相反,中子星的核心可以嚴格地通過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描述,而無需說明構成單個核子的夸克與膠子之間更複雜的相互作用。

當研究人員將他們的觀察結果與幾種現有的強核力模型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與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小組開發的阿貢 V18(Argonne V18)的預測有顯著匹配,該模型考慮了18種不同的核子在被分開距離越來越短時的相互作用方式。

這意味著如果科學家想計算中子星的特性,可以使用這種特定的阿貢 V18模型來準確估計核中一對強子之間的強核力相互作用。這一新數據還可以用於基準化中子星核建模的替代方法。

研究人員發現最令人興奮的是,該模型描述了極短距離處的核子相互作用,而沒有明確考慮夸克和膠子。物理學家曾假設,在中子星核之類的極其密集而混亂的環境中,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應該讓位於夸克和膠子之間更複雜的力。該模型不考慮這些更複雜的相互作用,並且由於其短距離的預測與觀察相符,因此中子星核的描述很可能並不那麼複雜。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人們認為這樣的核系統是如此密集,以至於應將其視為夸克和膠子的混合。」 「但是我們發現即使是在最高的密度下,也可以使用質子和中子來描述這些相互作用;它們似乎保持其身份並且不會變成這種夸克。因此,中子星的核心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簡單得多。這是令人驚訝的發現。」

參考文章:「探索強核互動的核心」登載刊物:《 自然 》雜誌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21-6量子認知 | 最新研究成果介紹,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科學新發現,科學家用強核力解開了中子星的核心結構
    大多數普通物質都是由一種不可見的亞原子膠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膠稱為強核力,是自然界的四種基本力之一,還有重力、電磁力和弱核力。強大的核力負責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的推挽,這使得原子不致於自行坍塌。在原子核中,大多數質子和中子相距足夠遠,物理學家可以準確地預測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 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 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
    理論上,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應該互相排斥,然而,即使是含有許多質子和中子的重原子核,也會凝聚在一起。這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小組近日利用粒子碰撞,精確測量了這種強核力。強核力是物理學4種基本力之一。它本質上是質子和中子得以組成的原子核原因。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即所謂的夸克組成的。它們同樣也被強核力凝聚在一起。作為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LICE(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項目的一部分,研究小組現在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測定質子和超子之間的作用力。後者是一種由所謂的奇夸克組成的不穩定粒子。
  • 淺談四大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
    比如我們走路時是摩擦力在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一個物體放在桌面上離不開支持力,這些力都是非常宏觀的現象。然而物質都是由各種微觀粒子組成的,力也有它的本質。科學家曾表示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有四種,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別看這些力都是從微觀角度出發而設立起來的,但它們的作用卻十分重要。
  • 啥叫四種基本力,質子帶正電本來相斥,為啥卻粘在一起?
    自從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現這個世界的一切不外乎受四種力的約束,即萬有引力、電磁作用力、強力、弱力。萬用引力和電磁作用力我們每天都接觸到,更多是表現在宏觀方面。就是比原子更小更深層次的物質,如電子、質子、中子、夸克、中微子等等,這些亞原子本身也層次大小不同。強力主要作用在強子層面,質子、中子能夠緊挨在一起,就是強力在起作用;弱力的作用層面就更小了,主要在作用於電子、夸克層子、中微子等費米子層面,並制約著放射性現象,對光子、引子等玻色子不起作用。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質子的發現早在1815年威廉·普勞特就發現,各種氣體的密度都是氫的整數倍,所以他認為所有的原子都是氫原子構成的,儘管他的論據是錯誤的,但不得不說這個想法真的非常正確。真正發現質子要到100多年後的1919年,又是盧瑟福用α粒子與氮氣的碰撞發現了氫原子核,因而發現了質子。
  • 對原子核的最新研究,將幫助科學家揭開中子星和放射性物質的秘密
    然而,物理學家已經提出了預測這種行為的公式,即使當原子靠得非常近並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單個原子核內的環境似乎與此相似,質子和中子也在跳動。但由於原子核是一個如此緊湊的空間,科學家們一直難以確定這些被稱為核子的粒子在原子核中的行為。當粒子配對並在近距離相互作用時,描述遠距核子相互作用的模型就失效了。
  • 中子的基本特性(下):中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中子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  中子與物質的強相互作用,主要是與原子核內的中子和質子作用。也即中子-中子和中子-質子兩種作用,通常認為二者是一樣的,均為短程強相互作用的吸引力,並且自旋相關。中子與原子核之間的作用,是中子-中子和中子-質子兩種作用疊加的結果。實驗測量得到自旋隨機分布的中子-中子散射長度為16.61 fm(散射截面為34.65 barn)。
  • 你知道幾種常用的中子源?
    1932年恰德威克發現中子的質量比質子質量大,就曾預言中子會衰變成質子和電子。根據現在的實驗結果,中子與質子的質量差為質子質量的0.14%(如以E=mc2計算,為1.3MeV)。脫離原子核後,自由狀態下的中子按方式衰變,其半衰期為10.2分。中子只有被「關」在原子核裡才是穩定的,一旦脫離原子核的「保護」,就會衰變。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稱它將是無敵的!
    |什麼是中子星?當恆星核心的核聚變停止時,由於沒有力量來抵抗恆星的引力,它開始發生重力坍縮,內部的粒子會在強大的壓力下緊緊壓縮在一起,最終電子被壓進質子裡,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內部全部都是緊挨著的中子,為了阻止進步的坍縮,中子間的斥力開始和它們自身的引力做博弈。如果引力戰勝了斥力那恆星就會變成黑洞,反之,它就會成為一顆中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