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
我們即將告別2019
迎來2020年
這一年發生了太多
這一年有崩潰
(我太難了↓↓↓)
還有感動
(他太難了↓↓↓)
更有一群人幹著
你想都想不到的活↓↓↓
玩著大象糞
逛著蝙蝠洞
沒事就跑到海底撈泥
這些奇葩活
就問你敢不敢幹?
他們敢。
最近,一組記錄科考工作者的系列短視頻
《曠野青春》為我們講述了
這樣一群做著「奇葩活」的
年輕科學工作者
他們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
人跡罕至的曠野之上
從一個個青年科學家奮鬥的身影中
我們仿佛能窺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未來
他們正為此打下一樁樁基石
種子獵人
高原、森林、峭壁、峽谷
在「種子獵人」的眼中沒有禁區
種子在哪裡,他們就找到哪裡
2005年,中國著手建立了自己的
國家級種子庫
全稱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短短十幾年間
這座資源庫已經收集
保存了超過一萬種種子
使我國34.5%的種子植物實現了
戰略安全保存
而這數萬份的種子
正是以張挺為代表的「種子獵人」們
跋山涉水一粒粒採摘回來的
他們時而要像登山家一樣
翻越一道道峻岭高峰
時而要像精明的獵人一樣
追尋著現場的蛛絲馬跡
時而又要像聰明的偵探一樣
從百年前文獻中尋找模糊的線索
一點點推理出種子可能存在的地方
採集,拍照,
記錄,清洗,
脫水,冷藏
身體和精神時常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一套流程下來
很多採集隊的隊員們
都因勞累患了病
但哪怕再累
為了保證種子的活力
他們也要把剛剛採集到的種子
做好入庫前的處理才會去休息
野外考察照片
2012年
張挺帶隊前往廣東最高峰——乳源南嶺
尋找中國白絲草
這種草本植物矮小又纖細
讓張挺不得不用微距鏡頭貼著植物拍照
檢查照片時才發現
白絲草的正上方
盤旋著一條碧綠的竹葉青
剛剛張挺照相的手,緊貼著蛇的毒牙
竹葉青照片
儘管採集隊上山都會準備好
各種蛇藥和止血橡膠管
但是在遠離現代醫學的深山老林中
被毒蛇咬一口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張挺他們用智慧和意志
與大自然「鬥智鬥勇」、
才將一粒粒種子完好帶回
充實了中國的種質庫
保護了中國的基因庫
種質庫照片
「我們現在去做採集培訓時,有好多年輕人」
有了年輕人,就意味著這項事業後繼有人。
人象談判師
在雲南的西雙版納
同樣有一群年輕人
每天面對一種力大無窮
卻又暴躁無常的動物——大象
她們是人與大象之間的「談判」專員
當地人種植的糧食
在大象眼裡是非常美味的晚餐
這種智商相當於6-8歲的人類
且高度社會化的動物
經常成群結隊地衝進人類的農田中掠食
與保護莊稼的農民發生激烈衝突
憤怒的大象甚至會故意摧毀農田甚至村莊
也因此遭到了村民的「報復」
被報復性獵殺的母象
為了彌合人象之間的衝突
3名90後的女大學生成為了「人象談判師」
來自基諾族的王智紅專攻動物行為學
她能根據大象的腳印
分析出大象群落的特徵
來自漢族的蔣桂蓮是科技達人
她會用攝像頭、無人機來追蹤大象的活動
佤族姑娘湯永晶主修遺傳學
她能通過大象的糞便探尋大象的飲食習慣
了解對方是談判的基礎
三人合照
在這場無聲的談判中
任何文飾都變得蒼白
人類社會的邏輯也不見得有用
比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
西雙版納就為亞洲象準備了「大象食堂」
專門種植大象喜愛的食物供大象取食
但是大象並不按照這套邏輯行動
人象之間的衝突仍有發生
象群與人類發生衝突
每個象群的想法似乎也不盡相同
三人組只能一點點摸索和大象交流的方法
至少她們的前輩們也是這樣做的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
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
已經從30年前的180頭
增長到了現在的300頭左右
人象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少
人與大象之間的關係
也從矛盾走向了共生
三個姑娘也從最一開始的不適應
慢慢熱愛起野外工作
更對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在曠野中走出自己的青春
海底拾遺人
有人在山中追尋大象的腳步
也有人在水下追尋先烈們的足跡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詹森楊
就是這些在水下打撈甲午沉艦的
海底拾遺人中的一員
詹森楊照片
提起水下考古
你會想到什麼?
是尋寶、探險、文物、寶藏?
還是神秘的水下世界?
或是古老的海底遺蹟?
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
總讓人有一些浪漫的幻想
水下考古船
但實際上水下考古工作不僅枯燥而且危險
兩個月的考古時間中
有一個半月是在用抽泥管
將沉船上的淤泥抽洗乾淨
既要防止泥沙飛舞
又要防止遺蹟受力不均倒塌
除此之外,複雜多變的洋流
危險而又富有攻擊性的海洋生物
都會對水下考古隊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儘管如此,當汙泥褪去
顯露出堅實船體的那一刻
詹森楊心中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水下考古鏡頭
曾幾何時
那些長眠在海底的中國文物
被他國非法盜撈,公開拍賣
深深傷害了中國人,尤其是考古人的心…
一代代水下考古人的傳承和發展
就是為了能讓這些文物回歸家鄉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2019年9月,定遠艦一期考古工作結束
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
「詹森楊們」不僅要將定遠艦上
先烈們的故事帶回
同時也要把中國不再受外侮的消息
帶給那些在水下長眠的英魂
鄧世昌
馭電行者
除了水下考古人員
還有一群人同樣在「水下」默默地工作
他們就是實施「千伏交流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的
電力工程師們
作為世界首個特高壓交流雙環網的咽喉要道
這個工程可以說是
整個華東地區供電的「保險絲」
呂淳,人稱「呂工」
就是這些電力工程師中的一員
為了保證華東地區電力供應的穩定
呂工已經在長江水下的隧道中
工作了260多天了
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
這是史無前例的挑戰
百萬伏特高壓環網的交匯點
與天塹長江不期而遇
如何讓電能飛躍十裡寬的江面
成了整個工程中最大的難題
項目經過無數的推敲和權衡
最終決定挖通長江
將特高壓輸電纜通過隧道穿越長江
這也是為什麼「呂工們」
會一直在「水下」工作
他們必須保證管道中的
惰性氣體六氟化硫
年洩漏率小於萬分之一
這種絕緣性極佳的氣體仿佛鐵箍一樣
將百萬伏特的電龍鎖在管道中
一旦洩漏絲毫,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這1800段的管道必須嚴絲合縫
為了測驗管道的氣密性是否合格
呂淳和同事可能會進行一整天的微水實驗
呂工和同事照片
終於,在2019年9月15日
華東特高壓交流環網全線貫通
清潔的電能穩定不斷地供應而來
這條超長距離絕緣高壓輸電線路
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
創下了三項世界之最
再一次印證了「基建狂魔」的實力
君住長江尾
我在長江頭
有人在長江的尾巴修電力隧道
也有人在長江的源頭做冰川科考
冰川樹語者
他叫朱海峰
是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
他靠鑽取樹芯,
研究樹的年輪,來追尋冰川的足跡。
冰川照片
在長江的源頭
厚厚的冰川覆蓋著五萬公裡的土地
那裡好像一個白茫茫的冰雪王國
冰雪堆積受壓流動,就成了冰川
冰川消亡之後,
樹木會立刻在這裡生根發芽
找到冰川流域內的老樹、病樹和死去的樹
就能知道冰川來去的過往。
為了追尋冰川變遷的足跡
朱海峰穿越了一個又一個無人區
翻越了一個又一個冰磧壟
鑽出它的年輪
來驗證自己對冰川和氣候變遷的推測
鑽樹
「幹這行成就感很強的,
尤其是當你鑽了十幾棵樹,
發現和自己的猜想全部一樣的時候。」
2001年,
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朱海峰
高原反應極為嚴重。
「感覺腦袋要炸了一樣」
然而近20年的野外工作經驗
讓他習慣了直面各種危險
冰磧壟垮塌
他鎮定地扒著還未坍塌的邊緣
等待垮塌結束才讓學生慢慢把自己拉上來
在冰冷的淤泥中連走四天
腳部感染了未知的棕色腳癬
他也不以為意
他的足跡遍布青藏高原的各大冰川
這個生命的禁區是他最熟悉的實驗室
風餐露宿
儘管朱海峰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冰川消亡
但每當確認一個冰川的「遺骸」時
他的眼裡還是會露出惋惜的神情
冰川是地球上
重要的淡水資源,是江河之源。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面積
縮減了15%之多
世界範圍內
還有無數的科考人員和朱海峰一樣
為冰川的存亡不斷奔走著
他們每個人都真切希望著
希望幾十年、幾百年後
淡藍色的冰川依舊能一路歡歌奔向大海
滋潤沿途廣袤的土地
哺育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冰川融水河
隱形防線
為了給人類構建一條隱形的防線
他滿山遍野地抓老鼠
鑽了數百個蝙蝠洞
接觸各種危險的病毒
他叫田俊華
是武漢市疾控中心的一名
病媒生物防治技術員
田俊華
病毒通過媒介生物傳染人類
但病毒的剋星恰恰就是病媒生物本身
病媒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與病毒共同依存
形成了抑制病毒的抗體
這些抗體為製作疫苗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為了抓到這些病媒生物
田俊華穿梭在山野間
深入一個又一個的叢林和洞穴中
尋找潛伏在蝙蝠、蜱蟲身上的病毒
田俊華
然而,病媒生物的抓取不僅困難重重
更隨時有危險相伴。
九峰山的金環胡蜂
曾經蜇得田俊華的左臉腫成了包子
蝙蝠洞中
包含大量未知病毒的蝙蝠排洩物
如同下雨一樣淋在田俊華的身上
在華中地區最高峰——神農頂上
他更是險些被閃電擊中
聊到這些事的時候
田俊華雖然總重複著
「實在是太恐怖了」
但他繼續前行的腳步卻始終沒有停止
他著迷於曠野和病毒
用盡感官去體察自然的衝動
當從蝙蝠身上發現了
十分罕見的長蝠硬蜱活體時
他興奮到兩眼發光,
一個月後提及此事仍難掩激動
在洞穴中進行採集工作
田俊華所在的科研團隊
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
「荊門病毒」、「黃陂病毒」
一種種有重要科研價值的病毒被發現
團隊更是在2016年
於《自然》雜誌發表重磅論文
顛覆了人類對於RNA病毒的認識
被引數達到四百多次
儼然已經成為了病毒學新的基石
而這樁基石上
也灑滿了田俊華在曠野中流下的汗水
論文截圖
「我們新發現的病毒
會助力於一些診斷試劑和疫苗的研究」
那些醫院裡診斷不出來的的疑難雜症
也能和這個病毒庫比對
所謂的「疑難雜症」將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少
田俊華內心一直希望
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
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近12年來,
中國疾控領域發現新病毒近2000種
而之前200年全世界共發現病毒2284種
在病毒基礎研究領域,
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從這些年輕的科學工作者的堅持中
有人看到了機智
有人看到了鎮定
也有人看到了熱忱和野心
而他們的故事最令人心嚮往之的
是充滿希望的一詞——進步
漫天的暴風雪
整個世界黑暗又冰冷
一群人擠擠挨挨地前行
黑暗中隱藏著未知的洪水猛獸
隨時準備吞噬抱團取暖的人們
這步履蹣跚的模樣
正是我們人類文明的真實寫照
但是人群中每個人的眼中
都充滿著信心與希望
因為他們看到
在人群周圍深邃的黑暗中
有星星點點的亮光
那是無數勇士高舉著的火炬
他們主動離開溫暖的人群獨自前行
標定人類認知的邊界
擊退黑暗的侵襲
這些科學工作者正是那些舉著火炬的人
他們做著鮮為人知的工作
為中國的發展和科研
打下一樁樁堅厚的基石
他們的故事值得
被記錄,被知道,被傳頌。
向所有勇敢前行
而又默默無聞的科考工作者們
致敬!
編輯:團團;核校:郭小花
素材來源:廣東共青團、科普中國、科技日報等
推薦閱讀「聯合國官員」持李鴻章籤發證件,就問你怕不怕辣條開始「養生」了!網友:再也不用「媽見打」了82年,從不忘記
你們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