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畫壇巨擘——梁樹年

2021-01-20 智尊閣藝術中心

2017年10月9日,由中宣部、文化部等組織編寫的中國近現代美術經典叢書——《巨擘傳世——近現代中國畫大家》卷,由教育部所屬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人民網報導)

《巨擘傳世——近現代中國畫大家》卷從近現代中國美術歷史中精選80多位代表性的畫壇大師。這些畫家是時代審美變革的積極發起者和引領者,他們承前啟後,為中國畫的現代歷史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當代美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巨擘傳世——近現代中國畫大家》卷不同於以往的畫冊。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三個部委組織編寫,代表了國家對於這套大型美術叢書的重視程度。編審委員會主任、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說道:「這些畫壇巨擘展現出近代以來中國畫領域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面貌。」文化部藝術司相關負責人認為,叢書以近現代中國美術的歷史發展為坐標,通過對代表性畫家和畫作的介紹,勾連起整個近現代中國畫發展的生動歷史,意義重大!

京派山水畫大師梁樹年與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林風眠、李可染、黃胄等名家入選其中。梁樹年大師的入選可謂實至名歸,無論是書畫創作領域還是美術教育領域,他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上世紀50年代初,由於歷史原因,中央美院和各地美術院校一度取消中國畫系。1957年後,中國畫和畫家的狀況有所改變。各地相繼恢復了中國畫系。李可染和梁樹年是恢復中國畫系後,最早在中央美院擔任教授的一批畫家。

從中央美院的中國畫教學路線與師資結構論。當時的山水畫教師可大致分為兩個類型,一類走融和中西的路,把寫生尤其是對景寫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以臨摹為輔助。其寫生教學,重視寫實能力的訓練,強調觀察與捕捉對象的個性與生動性,筆墨只是作為刻畫形象的技巧手段被使用。以李可染為首。

另一類堅持傳統方法,主張以臨摹古代經典作品為中心,強調理解與把握傳統特別是筆墨傳統,主張師法造化,但不特別強調對景寫生與寫實性。以梁樹年為首。

李可染雖然與梁樹年的藝術觀念有所不同,但是極為推崇梁老的筆墨功力,也十分認同「中國畫的基礎就是筆墨」這一觀點。所以,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裡,中央美院山水畫系的教材都是由梁樹年編寫的。

(梁樹年的學生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松·石·友山水畫展」,緬懷恩師)

上世紀70、80年代,梁樹年和李可染開始帶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的課程。那個時期的中央美院湧現出一大批國畫大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龍瑞,中國美術館原館長、中國美協原副主席楊立舟,中國美協原主席劉大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畫家史國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華其敏、韓國榛、胡勃、王鏞、謝志高等等一大批曾跟隨過梁樹年學畫的名家如今已成為當代畫壇的中堅力量。

享譽畫壇的「梁氏黃山」已成為梁樹年山水畫的一種象徵。它完全不同於李可染式的寫生創作,而是以實際為本,憑想像造境。「梁氏黃山」歸納起來有三個特徵:第一,極具視覺衝擊力,他的畫作在結構上多平正,少奇險,多近距離取景,所畫山水林木,堅實有力,增加了作品的力度,讓它們拉近觀者的視域。

梁樹年 山水

第二,筆力雄強。梁樹年用筆重力、重質,蒼勁而強烈,而不以柔軟、輕巧為宗。筆法是筆墨的根本 ,雄強筆勢一定鑄造雄強的筆墨風格。第三,墨色淋漓。梁樹年作畫,勾、皴、潑、染並施,常常勾潑互用,多水多溼筆。

(梁樹年畫黃山後題款:有筆有墨,運用在我,石濤石溪,未嘗不可。)

他常在黃山題材的作品後,流露出自己的藝術主張。「黃山歸來一月後,提筆難忘始信峰。」「畫從真中來,不受真所限。」「黃山是我師和友,取神取魂不取真。」「興來筆墨隨意處,莫問黃山第幾峰。」……在那個以「對景寫生」為主流的創作年代,堅守傳統的梁樹年始終不曾改變。即便是理念不同,也從沒有哪個國畫大家會輕視梁樹年的藝術成就。李可染先生多次在公開場合讚譽梁樹年的筆墨造詣。

梁樹年畫松常常置於山水之中,融峰、石、泉、溪、松為一體。在他筆下,松是自然物,也是境界、精神和人格的象徵。其題畫詩透露著這一追求:「最愛松風與泉水,靜聽天籟韻如琴。」 「謖謖松聲,冷冷泉鳴。天籟既靜,我已忘形。」「嶺上有青松,歷經風與雪。高寒豈不知,惟是貞如鐵。」他筆下的松樹形態千萬變化,如抱,如跳,如伏,如蓋,如蟠龍,如舞蛟。但最大特色是筆墨自如而蒼雄,不論黑入太陰,白摧龍骨,都見力見骨,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松的形象與性格,也是筆墨的力與美。不妨說,這些蒼松正是梁樹年本人的象徵。

(梁樹年與李可染兩位藝術高度比肩的畫壇巨擘,市場表現卻天差地別!)

當我們在《巨擘傳世——近現代中國畫大家》大型美術叢書中看到梁樹年的名字時,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梁樹年先生的一生太過低調,以至於藝術界、收藏界沒有正確認識到他在近現代中國畫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美術教育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回歸傳統」的當下,國家不會忘掉這位培養了白雪石、劉炳森、龍瑞、王鏞等一大批書畫大家的美術教育先驅者;不會忘記這位高舉「傳統」大旗,獨創「梁氏黃山」「樹年松」的藝術巨匠。時間終將會為這位畫壇巨匠正名!


相關焦點

  • 今天,千餘人一同送別畫壇巨擘陳佩秋先生
    一位畫壇巨擘長眠了。今天早晨的細雨霏霏中,千餘人從四面八方趕來龍華殯儀館,送別陳佩秋先生。通往大廳的道路,被鮮花與花籃鋪滿,為這個莊重的時刻,人們早早來到了現場,徘徊,等待。
  • 生機勃勃,自在天成,海派巨擘任伯年繪《紫藤圖》欣賞
    任伯年是近現代著名的國畫家,他被稱為「海派巨擘」。「巨擘」就是大拇指的意思,唯有行業內的翹楚才能擔此名號。任伯年相當於海派畫壇的靈魂人物,他的出現有點類似於宋代的蘇東坡。蘇東坡出現之前北宋詞壇一片婉約之聲,直到蘇東坡洋洋灑灑寫下「捲起千堆雪」代表著豪放派詞人的成功崛起。
  • 中國近現代山水畫歷史上絢爛的一筆
    何海霞先生是當代青綠山水畫壇的典範,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寫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他在「長安畫派」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引人注目,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發生深遠影響,主要是由於他的山水畫獨特的藝術成就。賈平凹先生在《我讀何海霞》一文中寫道:「面對著他的作品,我無法談論某一方面的見解,談出都失水準,行話全淪為小技,露出我一副村相了。我只想到項羽,力舉千鼎,氣蓋山河。他使我從病痛中振作,怯弱生勇,改造我的性格。……真正的中國的山水畫,何海霞可能是最後的一個大畫家」。
  • 何香凝與新中國時期的北京畫壇
    這亦是12月18日至2021年2月28日,由中國美協、何香凝美術館、北京畫院主辦,於北京畫院美術館呈現的「流水高山寫新圖——何香凝與新中國時期的北京畫壇」展覽中的一個精彩瞬間。畫作:立意恢弘深邃「我們觀照20世紀中國美術史,何香凝先生的《獅》是繞不開的作品;她也畫很多梅花,其中的精神氣度,是時代的表徵。
  • 中國近現代十大著名畫家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裡出山泉》《墨蝦》等。 2、
  • 走進鶴山陳山村,緬懷一代宗師東亞畫壇巨擘李鐵夫
    李鐵夫,原名李玉田,廣東鶴山雅瑤鎮陳山村人,藝術大師,革命家,裡程碑式人物,被譽為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自幼學習詩文、繪畫,先後就讀阿靈頓美術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威廉·切斯畫室,紐約藝術大學等多所教育機構。曾任紐約藝術大學副教授兼學生同盟主席、美國國際畫理學會會員。
  • 畫壇上的「三吳一馮」你知道嗎
    8吳湖帆、吳待秋、吳子深與馮超然這四位畫壇大家曾被合稱為「三吳一馮」1、吳湖帆作品欣賞現代繪畫大師,書畫鑑定家。早年與溥儒被稱為「南吳北溥」,作為一位集繪畫、鑑賞、收藏於一身的顯赫人物,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種現象。2、吳待秋作品欣賞吳待秋(1878-1949)浙江桐鄉人,為名畫家吳滔之子。
  • 中國近代畫壇優秀藝術家(部分)作品介紹
    溥心畲、黃君璧與張大千是民國以來傳統水墨國畫中老一輩畫家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後半生都跟臺灣有密切的關係,也給予臺灣國畫畫壇很大的影響,因而合稱「渡海三家」;如果說「渡海三家」這三位大師為臺灣地區傳統國畫的發展奠下了重要深厚的基礎,那是一點都不為過。
  • 《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新書在滬首發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4月18日報導:由東華大學出版社、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新書首發式本周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  由卞向陽教授主編、東華大學出版社發行的《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一書,歷時9年完成,該書以大量的文獻、圖像與實物資料為基礎,綜合多學科研究思維和方法,全面而真實地展現出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的歷史畫卷。
  • 中國畫壇的藝術巨匠——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86圖
    張大千(Chang Dai-Chien) 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張大千先生是中國畫壇的藝術巨匠,是在國內外都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師。
  • 李偉銘:嶺南畫派對於今日畫壇有啟示意義
    原標題:李偉銘:嶺南畫派對於今日畫壇有啟示意義日期:[2016-11-27] 版次:[A17]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體:【大中小】 留日浪潮中廣東畫壇的表現最為亮眼在上個世紀的留日浪潮中,廣東的表現無疑是最為亮眼的。據李偉銘研究介紹,20世紀50年代之前,廣東地區赴東瀛學習美術的人很多,其人數在所有到國外學習美術的總人數中佔據首位。僅東京美術學校,從1905年至1947年,包括臺灣地區,註冊入學的中國留學生就達133人,其中廣東籍學生30人,佔總數的22.5%。
  • 「津門網」海上畫壇一代宗主,下筆功夫出神入化,山水畫堪稱一絕
    現代繪畫大師,書畫鑑定家。江蘇蘇州人,為吳大澄嗣孫(1894年農曆七月初二—1968年8月11日)。初名翼燕,字遹駿,後更名萬,字東莊,又名倩,別署醜簃,號倩庵,書畫署名湖帆。吳湖帆以其雅腴靈秀、清韻縝麗的畫風自開面目,稱譽畫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吳湖帆更以其出神入化、遊刃有餘的筆下功夫,成為海上畫壇的一代宗主。
  • 中國波蘭戲劇巨擘巔峰對話 探究「戲劇是什麼」
    中國波蘭戲劇巨擘巔峰對話 探究「戲劇是什麼」 2014-05-23 21:24: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天津5月23日電 (記者 張道正)中國戲劇界的權威人士林兆華、李六乙、濮存昕23日下午在天津對話波蘭當代戲劇大師克裡斯提安·陸帕,這些戲劇領域的巨擘交流「火花四濺」,話題卻回歸源本,探究「戲劇是什麼」。
  • 清朝書壇巨擘,伊秉綬書法的研究價值
    清朝書壇巨擘,伊秉綬書法的研究價值。寧化縣坐落在閩西北山區武夷山脈南麓, 這裡曾是中原漢民族幾度南遷的中轉歇腳地, 孕育著客家文化的形成, 享有「客家祖地」之稱。此地物產豐茂、地靈人傑, 文化淵源悠遠, 書畫藝術更是對其情有獨鍾:宋之鄭文寶以篆書見長, 其《嶧山刻石》巍然屹立, 乃見華彩;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癭瓢黃慎更以一支禿筆著稱, 書畫俱領風騷;較黃慎後67年又有一名賢傑出生於此, 這便是一代書壇巨擘的伊秉綬。
  • 20世紀享譽中國畫壇的著名國畫大師
    黃胄先生是20世紀享譽中國畫壇的著名國畫大師,他的藝術對中國人物畫創作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且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黃胄的繪畫基礎上有著他多年堅持不懈的素描訓練,並結合中國古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審美哲學。在黃胄看來,源於生活的藝術創作才是取得藝術成就的唯一道路。他在速寫和水墨畫之間反覆探索,把中國傳統的繪畫和西方繪畫的透視關係結合在一起。
  • 郭線廬|德藝雙馨 藝苑巨擘——深切緬懷劉文西老院長
    德藝雙馨 藝苑巨擘——深切緬懷劉文西老院長文/郭線廬(陝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劉文西老院長作為一名影響巨大的中國人物畫家,他的藝術人生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近百次前往陝北寫生創作的藝術歷程。幾十年來,無論寒暑陰晴,他堅持深入黃土高原腹地,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長期深入觀察和細緻入微地了解人民、表現人民、歌頌人民,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藝術感受描繪普通勞動人民的平凡和偉大,抒發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
  • 華商巨擘陳永栽情系華教:讓中華文化在海外「後繼有人」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華商巨擘陳永栽情系華教:讓中華文化在海外「後繼有人」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華商巨擘亦是文化使者,陳永栽一生醉心中華文化,傾力推動華文教育發展。日前,他被授予「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稱號。「2019年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全國政協常委、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裘援平為陳永栽頒獎。中新社記者 李駿 攝自少年時代起,陳永栽便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聽老師講授《三國》,劉備、諸葛亮成為他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