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夭府 Wat Analayo Thipphayaram 圖:聶力
用藝術的眼光去探索
這一次泰國「藝術之旅」
發生了哪些故事?
藝術家們眼中的泰國又有哪些特別之處?
來聽聽他們的泰國印象
by:藝術家曾楊
@鐘磬——在清萊遇見最世界級的創造
我是愛四處走動的人,也習慣了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認為這次去泰國的行走有什麼特別之處,最多也只是在「旅遊」前面加了「藝術」兩個字。但是這一周的經歷給予我的體會是難以描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泰國街頭普通市民自然流露的虔誠和當地藝術家熱情樸實的接待,讓我們不由得讚嘆信仰帶給人的巨大力量。泰國人民因為內心有信仰,自然流露出待人接物的修養和態度。而泰國的藝術家們也因為有信仰,創作了思考生死永恆輪迴,盪氣迴腸且能量巨大的藝術作品。
Thawan Duchanee和Chaloemchai Khositphiphat剛柔相對、貫通生死的黑屋和白廟,超越了泰國本地文化的特徵,回應了人類社會最根本和最普遍的疑問,因此能夠讓觀者產生強烈共鳴。
在清萊能夠見到這樣世界級的創作,非常震撼。此行完全超出我的想像和期待,至今沒有回過神來!
清萊藍廟 圖:泰國大小姐SOM
@陳碩——信仰是力量
行走前對清萊沒有片點的了解,來了六天,感受頗深。
清萊是蘭納文明的發源地,擁有獨特的文藝風格。藝術家在保留蘭納特點的同時還不斷去嘗試與現代性的接軌,不斷去闡述蘭納文明的現代視角。
著名的白廟真是沒的說的典範,藝術家就像一位交響樂的指揮家,演繹著宏偉亮調的生命交響曲,構建了華麗生命的虛擬存在。而黑屋又是是一座思考死亡的花園式博物館,藝術家Thawan Duchanee用「生」的軌跡去闡述「死」的痕跡,很偉大也很感人。
這是中國近代沒有出現也無法出現的現象,這和信仰有很大的關係,信仰者以超越生死的永恆為大,而無信仰者以存在感為大,會不斷地放大和纏綿於色境的現實價值,這自然會讓心的境況無法得到跨越,也缺少終極的生命關懷。
清萊的這幾位藝術家以自身民族文化為核心,構築了一個時代段落的永恆, 冥冥中有一種認同感的默契。
感謝泰國!也感謝這次清萊的行走!
清萊黑屋博物館;圖:聶力
@張菁——藝術是獻給世界最大的善意與愛
一直以來,對泰國的印象都停留在金碧輝煌的寺廟、陽光熱烈的海灘以及人妖大象,但此次藝術行走計劃清萊之行,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一個你所不知的泰國。
著名的黑廟、白廟成就了清萊的美名,但其實都不是廟,而是藝術家心中感悟佛教智慧與博大而創造的建築藝術,一位是仙風道骨的泰國國寶級藝術家Thawan Duchanee,另一位是他的弟子Chalermchai先生,他們既是有著奇思妙想的建築師同時也是著名的畫家,尤其是白廟,還沒建完都已經世界聞名。
匆匆一遊,還無法深層次的理解藝術家內心深處的宗教思想,只是感嘆於他們的執著、忠誠、細緻以及完美的創造,藝術是獻給世界最大的善意與愛,下次我一定還會到清萊。
清萊白廟 圖:張菁
@張敏——泰國,一座來了還想來的地方
與藝術家們同行,激發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使得他們有一種迫切的表達欲望:「我曾經在這裡,我看見了它,它對我很重要!」的真實目的。
在整個行程中,我也開始嘗試著不僅僅用建築師的視點去觀察清萊這座城市。在與藝術家的交流中發他們對於旅行、城市、人文景觀有著不同的視角:比如他們更關注於藝術品及其表現的手法、材料等;在逛夜市的過程中我們關注空間和商業流線組織以及節點等,而藝術家關注的更廣闊一些,從展陳的形式到舞臺表演風格等,而且更注重於整個過程的體驗感。
「成都是一座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那泰國是你來了還想來的地方」。
清萊與成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在盆地裡,周邊都是山巒環抱。但也能明顯感覺到很多的不同:成都已經從一個「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休閒慢生活城市演變為一個現代國際化大都市;而清萊本身不大,人口也少,只有60多萬,由於經濟和城市發展相對較晚,整個城市還保留著原有的慢生活節奏。
清萊Oub Kham Museum 圖:泰國大小姐SOM
@向慶華
年輕時總把別處想像為救我於沉淪的稻草,臨到中年才回過神來,別處原來是映照此間的鏡子,清萊是一面很特殊的鏡子,它照見我不曾意識到的自己和被漠視的此地。
@司馬列東——藝術貴在真我
在清萊這一周的行程中,很多地方都感受深刻。金三角區域湄公河上渡船,湄公河慘案的那艘漁船孤零零的停在岸邊,再回望岸邊碼頭那巨大的金佛,時間仿佛凝固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歷史離我們如此的遠,卻又如此的近!
清萊城市建設給我的直觀感覺就像中國內陸的一個小縣城,雖然西方的生活方式已融入本地的生活,但是當代藝術並沒有在這裡盛行,本地的藝術家也沒有刻意的追求所謂的「當代」。
這次拜訪了幾位泰國本地藝術家的工作室,能夠明顯的感覺的到他們創作心態的平靜和待人接物的真誠,也許他們不需要去批判什麼,只需要用他們的雙手去表現生活及人性的美好。
來清萊之前,還在考慮藝術旅行計劃如何做的更加學術性,通過這些天的感受,重要的不是學術,而是我們對藝術的態度,對生活自身的態度,對信仰的態度。
考察Sangiam Art gallery
考察Doi Din Dang Pottery
@聶力——清萊是座包容的城市
回到重慶,持續的陰霾天氣令人沮喪,久久不能從清萊的豔陽和晴空中緩過神來。行走於清萊,當然不止是去購買陽光。
作為遊客,清萊給我展示的是它的微笑、質樸、溫和、熱情和謙讓...火辣熱舞的夜市和安靜祥和的陽光形成鮮明對比。
街道上甚至能同時看到寺廟、基督教堂,既能完好保持自身文化的氣質,對外來文化也展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可以看到,人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已經完全融入到當地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當中,是難得愜意的棲居之地。
在全球化侵犯之下能夠保持自身文化的地域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對西方文化的介入,保持接納但並不屈從,是難能可貴的。
佩索阿曾說:「只有在想像力極度匱乏時,才需要靠旅行去感知」,如果我能把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當成一次旅程,從今天到明天,我們乘坐身體的列車;在普通中感知生命,在日常中發現奇蹟,這才是旅行的根本意義。
帕夭府帕夭湖
@馬傑
在生命的河床上行走,旅行是貝殼,清萊這隻,鑲嵌著耀眼的陽光,純淨的面容,適宜的溫度,可口的美食,這異域的美讓人走神。
那晚,音樂節上,國歌響起,這貝殼微微張開,幼齒小童都矗立如紀念碑,我感到它的份量,顫動,心回到了身體。
清萊辛哈公園Farm Festival 圖:泰國大小姐SOM
@李胤
唯有你親自去觸摸,感受,才能體會到這泰北小城幸福的微笑,它真實,從容,質樸,溫暖。對我來說,它與這裡的陽光一樣令人眷戀。
感謝基準方中藝術空間
感謝所有藝術家朋友們!
策 展人:司馬列東
學術主持:田萌
活動總監:鐘磬
藝 術 家:田豐、馬傑、聶力、向慶華、李胤、曾楊
建 築 師:張菁、張敏
雕 塑 家:陳碩
藝術旅行未完待續
行走清萊後藝術家回國創作
基準方中藝術空間和泰國國家旅遊局成都辦事處
聯合舉辦的「行走清萊」藝術展
展覽將於2018年5月下旬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