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定遠5月20日消息 記者從安徽定遠縣公安局獲悉,近日,定遠縣公安局在滁州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多警聯動,成功偵破定遠縣首例特大生產、銷售偽劣農資案,一舉抓獲以張某龍、張某明為首的生產、銷售偽劣農資犯罪團夥成員23名,搗毀位於南京市浦口區和全椒縣襄河鎮的2處生產偽劣複合肥、BB肥窩點,查扣偽劣複合肥成品10噸、生產原料1642噸、36個品牌包裝袋22萬餘個及叉車等涉案物品、查封生產線2條,初步查明涉案金額高達8000餘萬元。
警方查獲的偽劣化肥(圖片由定遠縣公安局提供)
一條線索,牽出千萬偽劣農資案
4月5日,定遠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接到市場監督管理局移交的一條線索稱,在對定遠縣嚴橋鄉某農資經營部銷售的某品牌化肥進行抽查時,發現該品牌化肥系偽劣產品。根據此線索,定遠縣公安局聯合市場監管部門立即擴大調查範圍,初步核查發現定遠縣22個鄉鎮竟有30餘農資門店代理銷售該系列偽劣化肥,案件重大。辦案民警順藤摸瓜、尋根溯源,迅速摸清了30餘家農資店銷售的偽劣複合肥的購銷渠道。時值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和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該案涉案金額重大,涉案面廣,定遠縣公安局立即抽調精幹警力,成立專案組,並要求專案組深入經營、縝密偵查,力爭最短時間內端掉生產窩點,摧毀生產、銷售網絡,追回偽劣化肥,淨化農資市場,為疫情期間農耕生產保駕護航。
警方查獲的偽劣化肥包裝袋(圖片由定遠縣公安局提供)
蹲守三天,民警一舉搗毀兩處窩點
經民警調查後發現,定遠縣30餘家農資店銷售的偽劣化肥都是從一個叫張某明的老闆手中購得。得知情況後,民警立即對張某明身份進行研判,同時,另一組民警對張某明的送貨車輛進行追蹤。經過調查發現,張某明經常出入定遠縣多家農資商店,並往返於全椒縣某廠房和南京浦口區的某廠房。由於涉案地點分散,專案組兵分四路,兩組民警在兩處廠房外圍蹲守,另外兩組民警在廠房周邊進行摸排。在廠房蹲守的民警發現,一輛黑色奧迪牌轎車經常出入這兩個廠區,辦案民警懷疑這兩處製售偽劣化肥窩點,可能還有除張某明之外的「幕後老闆」。民警立即對該黑色奧迪車輛進行研判,發現該車車主張某龍,曾在南京開辦過製售化肥的工廠,和張某明聯繫緊密,這一線索進一步確定了民警的懷疑。在全椒和南京浦口廠區周邊的兩個調查組,也初步查明了犯罪嫌疑人張某明、張某龍生產、銷售偽劣農資的犯罪事實。4月8日上午,在經過三天的蹲守後,定遠縣公安局抽調治安、特巡警、警務站、警保室等20餘名民警組成抓捕組前往南京和全椒兩地,同時開展收網抓捕。
在滁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隊等警種支持下,抓捕組一舉搗毀了位於南京市浦口區和滁州全椒縣的兩處生產假化肥窩點,將正在生產偽劣農資的21名涉案人員和主要犯罪嫌疑人張某明、張某龍現場抓獲,現場扣押現金25餘萬元、查扣偽劣複合肥成品10噸、生產原料1642噸、車輛3臺,查封生產線2條。
犯罪嫌疑人張某龍、張某明對其於2017年10月份以來,以非法獲利為目的,明知在沒有生產複合肥資質的情況下,先後租用滁州市全椒縣某生物有機肥廠房,購買南京市浦口區永寧鎮廠房、設備,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複合肥、BB肥5萬餘噸,涉案金額8000餘萬元,非法獲利1000餘萬元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至此,這個特大生產、銷售偽劣農資的窩點一舉被公安機關搗毀。
偷工減料,複合肥中不含「鉀」
據犯罪嫌疑人供述:2016年,張某龍在南京成立了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複合肥,之後由於政策原因,公司停產。為獲取利益,張某龍便打起了歪主意,租用滁州市全椒縣某生物有機肥廠房,併購買了生產複合肥的原料氯化銨、磷酸一銨、氯化鉀等開始投入生產。同時,其還在網絡平臺和勞務市場發布招聘信息,招募假化肥的市場代理。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有多年米廠經營經驗的張某明。化肥銷售講究的是人脈,張某明經營多年米廠,有很多收稻子的人脈資源。於是兩人達成口頭協議,張某明幫助張某龍銷售1噸複合肥,能夠得到100元提成。位於全椒縣的假化肥工廠平時由張某龍帶著7名工人進行生產,而張某明主要負責假化肥的銷路。
國標45%的複合肥中氮磷鉀成分具體分為氮15%、磷15%、鉀15%,按照國家規定生產的正規化肥每噸售價大約是2000元左右。張某龍生產的複合肥包裝袋上標註的氮磷鉀總含量是45%,每種含量也都是15%。但是因為氯化鉀的價格較高,為了節約成本,張某龍在生產的複合肥的過程中,並沒有添加氯化鉀,生產成本也直接從每噸1700-1800元降到了1300元。
「沒有氯化鉀,會導致農作物根系不穩,稻穀不飽滿,種植這塊涉及土壤、種子、化肥、農藥、灌溉……很多因素,當時想著農戶們每畝減產個100多斤,他們也不會把問題聯想到化肥上。」嫌疑人張某龍在面對警方訊問時說道。
生產出成品化肥後,張某龍以每噸1500元的價格賣給張某明,由張某明再對外進行銷售。由於張某龍生產的複合肥一噸低於市場價近500元,除了張某明外,張某龍迅速發展了劉某山等17名代理商,遍布滁州、合肥、馬鞍山等地。
擴大市場,網上尋找多個倒閉品牌
一個複合肥品牌在一個鄉、鎮只能賣給一家農資店,以確保獨家經營,在銷售渠道打通後,張某龍便從網上找一些已經倒閉的複合肥品牌,之後再大量訂購品牌包裝袋對生產出來的複合肥進行分裝、銷售,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同時,他還經營起了「定製服務」,按照17名代理商的要求,對化肥的配方進行縮減,進一步壓降化肥的成本。截至案發,其一共製作了49種品牌的複合肥,分別賣給不同的經銷商,確保每個經銷商手中都有2-3個「獨家品牌」,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同一個地區銷售了。
看到生產假化肥的利潤可觀,2020年2月,張某龍、張某明進一步擴大經營,共同出資購買了南京市浦口區永寧鎮一處廢舊化肥廠和設備,開始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BB肥。之後,他們還僱傭了7名員工,負責稱重、投料和裝車。該廠房自2月27日開始投入生產,截至被查獲當天共生產了300噸BB肥。
目前,辦案民警已核實銷售張某龍、張某明生產的假化肥農資店有50餘家,追回偽劣複合肥198噸、BB肥10噸。犯罪嫌疑人張某龍、張某明、劉某山等人已被定遠縣公安局採取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記者:劉軍 通訊員:謝月、楊文逸、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