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人說荊州事,今天遊蝦兒推荊州說一名歷史人物——陳友諒。
都說成王敗寇,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如果當初那場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勝了,那麼今天的結局又是什麼?電視劇裡陳友諒的形象是不是由奸詐變成偉岸了?
對於80後90後來說,受《倚天屠龍記》、《朱元璋》等電視劇的影響,陳友諒在劇中都是反派角色,那奸詐陰險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但其實,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同樣是反元義士,同樣是農民出身,只不過最後在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時候他輸了而已。
對於勝利者朱元璋來說,史書肯定會大加讚揚,粉飾太平。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歷史學家對勝利者朱元璋相關所有事跡都詳細記錄在冊,包括他的出生地安徽鳳陽。但是陳友諒呢?一個比朱元璋起義時間更早,實力更為強勁、一個當年自立為大漢皇帝的梟雄,相關的記載少之又少,如今連出生地都爭論不休,只留下電視劇裡猥瑣又奸詐的扮相。
但是有人又要問了,為什麼要爭論他的出生地呢?又不是特別出名的人物。如今連孫悟空從哪個地方的石頭裡蹦出來的都要爭,何況陳友諒也是當年反抗元朝的領袖。況且今天我們的目標地剛好也是小編的老家——監利柘(zhè )木鄉。
當小編說陳友諒是監利人的時候,仙桃人肯定是要準備唾沫要噴我了。畢竟網上隨便一搜,記載的都是關於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仙桃)人。那麼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論證我的觀點:
一、考古發現
2004年監利縣第一條高速公路動工建設,是為隨嶽高速公路,也就是現在的許廣高速。在動工前期的動工勘探中,在柘木鄉陳家棚村發現了一處建築群遺蹟,當時也是轟動一時,連當時在上學的小編都想過去偷兩塊瓦片藏起來。
在勘探的地表1.2米以下,大量古磚排列規整,並有大量瓦礫和宋元時期的陶瓷片散於草木灰垢之中,像是一處被焚燒的遺蹟。經過詢問之後,根據當地老人們講,柘木鄉陳家棚村就是陳友諒的故鄉。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名叫陳閣的地方,就是當年陳友諒衣錦還鄉時修建的一所閣樓。在當年與朱元璋爭天下兵敗之後,皆被毀。
被焚燒的古建築遺蹟,加上當地人的傳說,讓陳友諒的身世之謎終於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二、地名佐證
在監利,與陳友諒相關的地名數不勝數。話說在1320年5月5日,陳友諒出生之日,一條青龍在其出生之地盤旋,所以當地人都說此人是青龍轉世,有王者之氣。沒辦法,古時候人要搞事情,必須編點故事出來。比如劉邦的斬白蛇起義、太平天國的天父天兄上身也是同樣的故事。
所以,在監利關於「龍」的地名就很多了。比如洪湖西岸的「青龍口」、柘木鄉陳棚村的「來龍巷」;橋市鄉因果寺地界的「龍鳳塘」。棋盤鄉的「龍灣」,汴河地界的「上青龍嘴」,則口地界的「下青龍嘴」,分鹽的「青龍溝」龔場地界的「護龍廟」等等。
1340年,剛滿20歲的陳友諒在周老嘴的比武大會上奪魁(不知道是不是學了他師傅成昆的絕招),不僅被縣令招為縣吏,還迎娶了才貌雙全的周美人為妻。從此幻想著步入仕途,走上人生巔峰!
1345年,陳友諒做了五年的縣吏,覺得這活沒啥前途,而且對元朝的暴政也是深感厭惡,於是辭去縣吏一職。出於對元朝暴政的憤慨,陳友諒找到橋市鄉因果寺的主持淨空老法師(原來他師傅不是成昆)和他的叔父寧一僧人,準備在其師僧的寺廟裡打造兵器,揭竿而起。結果被人舉報,師僧為保護陳友諒被縣令腰斬於因果寺鳳凰河灘,後人把此地命名為「和尚碼頭」。陳友諒夫婦聽聞噩耗,潸然淚下,流淚的地方被命名為「龍塘」和「鳳塘」。
1347年,陳友諒的起義大軍已經初具規模,再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那可以集資上市了。元朝軍隊就看不下去了,於是在監利新溝與朱元璋大戰七個回合。於是當地留有新溝的「御花臺」、「楊旗嶺」;龔場留下兩軍鏖戰的「七戰湖」、「打鼓臺」、「黃桂嶺」、「護龍廟」等著名而響亮的地名。
1360年,陳友諒與朱元璋這位一同抗元的義士交戰於安徽江東橋(史稱龍灣戰役),陳友諒兵敗之後,逃回監利,留下如監利北口的鐵網廟」,新溝古江河口的「竹子橋」,紅城的「火把堤」,毛市的「卸甲河」、「埋甲口」等地名。
陳友諒祖父陳千一所葬之地像一隻天鵝在孵蛋,所以取名「天鵝孵蛋」;而「前房(凰)」、「中房(凰)」、「後房(凰)」是陳友諒為了紀念他三個愛妻而設置的,第一個是陳友諒的結髮之妻周美人,字玉風:第二個是有後氏之稱的楊苕華,字鸞鳳;第三個是具有卓越軍事天賦的才女婁玉貞,字紫鳳。
「sha到江西留人種」,這是朱元璋為了消滅朱元璋的殘餘勢力,這也是「江西填湖廣」的來歷。這些地名的存在,無不證實陳友諒就是出身在監利柘木。當然也有一些牽強的意思,畢竟小地方的歷史資料很少,強行扯到這上面也能說通。
三、族譜印證
在監利鄧咀《鄧氏族譜》中,有一個祖宗叫鄧友諒,出生於元朝天曆年間,其祖鄧千一,父鄧善才,妻周氏,子鄧善、鄧理,都與陳友諒的出生及家人的名字相同,只是姓氏不同罷了。
據悉,陳友諒在鄱陽湖戰死的噩耗,傳到監利老家後,陳氏家族為避免被明軍的追殺,遂隱姓埋名,遷出陳家棚。在逃難途中,遭到明軍盤査而慌稱姓鄧。
而在更多的歷史記載中向我們表明,陳友諒本來不姓陳,而是姓謝。由於謝氏先祖入贅於陳,才從其陳姓。史學家童承敘在他撰寫的《平漢錄》中寫道:「友諒者,本姓謝,祖千一,贅於陳,固從其姓。」《鴻猷錄》作者高岱也說:「陳友諒者,本姓謝,先世贅於陳,冒陳姓。」《明史》亦傳:「陳友諒,本謝氏,祖贅於陳,固從其姓。」
根據坊間傳聞,謝氏先祖在當地也是有名的大戶人家,雙胞胎謝鼎元、謝鼎禮同日結婚,結果在結婚當天被元兵騷擾,兩位新娘為了免遭元兵的侮辱,雙雙撞牆而死。而兄弟兩在家丁的護衛之下安全逃脫。謝鼎禮逃進了因果寺,被主持收為僧徒,名為寧一僧人。謝鼎元逃到柘木鄉陳家棚被陳千一所救,後面被招為上門女婿。遂謝姓改名為陳姓!
在謝氏族譜的記載中,赫然寫著謝友諒的出生信息,生於元至順辛未年,妣:周氏。父:鼎元。這也算是實錘了!
四、玉沙縣是監利還是沔陽?
玉沙,監利人應該都知道,除了玉沙毛巾以外,監利還保留有諸多關於玉沙的地名。這是因為以前有個玉沙縣。而玉沙縣的管理地域有不斷發生了變化。包括現在監利、洪湖、仙桃大部分地區。而關於歷史書中記載陳友諒的出生地時,大部分都是沔陽人的說法。但也有少部分歷史記載更為詳細:
《明太祖實錄》:「友諒者,沔陽玉沙縣人。」
《中國通史》:「陳友諒,沔陽玉沙縣人。」
《國初群雄事略》卷四《陳友諒》:「友諒,玉沙縣人。」
至於歷史一直說陳友諒為沔陽人,那是因為古玉沙縣早在明洪武年間就被廢除。所以可以解釋說他們把「沔陽玉沙縣」中省去了玉沙縣,只稱沔陽。
那麼玉沙縣治所在哪?《中國歷史地理概論》載:「北宋初年,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裡設置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
《二十五史·宋史》載:「監利,次畿。至道三年,以玉沙隸復洲。熙寧六年(1073)廢復州,以玉沙縣入監利縣,尋復其舊。」
《監利周老嘴鎮歷史沿革》載:「後周時,曾一度將周老嘴鎮改為復州。宋朝屬江陵府,宋乾德三年(965)以白沙院分設玉沙周老嘴鎮。
《監利縣誌》載:「乾德三年(965年)分監利東部和沔陽南部之白沙徵科院另置玉沙縣,治所在監利東境玉沙埠(今屬周老嘴鎮),同屬江陵府。熙寧六年(1073)並玉沙入監利縣,元佑元年(1086)復玉沙縣,明洪武九年( 1376年)併入沔陽州。」
《監利歷史沿革》載:「南宋度宗鹹淳年間(公於1240-1274),因蒙古人加緊進攻南方,兵荒馬亂,南宋政府自顧不暇而廢置監利縣併入玉沙縣。」
這些歷史書籍的記載都在高速我們玉沙縣治所曾經設置在周老嘴鎮。玉沙與監利的分分合合,具體玉沙和監利的界限和管理範圍在哪,現在已經無從考究了。但是你要是去監利,就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玉沙的身影。「玉沙大道」、「玉沙小學」、「玉沙中學」、「玉沙視點」、「玉沙集團」、「玉沙廣場」等。
所以,綜合以上分析,一代梟雄陳友諒到底是哪裡人?我想可以確定是監利柘木人,而不是大家一直認為的仙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