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濃)
明天就是愚人節了,往年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寫一段文字紀念哥哥,至於為何這麼稱呼,也是隨著大眾口語吧。
可是,現在叫這個「哥哥」,感覺有些奇怪了,然後,悲哀的發現,哥哥永遠是那個年紀,而我們卻在慢慢變老……
「他只是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擺脫時間邊固定下來,而我們只有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
曾經迷戀哥哥歌曲的我們隨著時間在慢慢走向終點,這真的是很無奈的事情。
記得90年代上大學時候,當然,那時候還比較年輕,開始喜歡張國榮的歌,那寬厚的音域、磁性(我可以說性感嗎)的嗓音,一度非常之迷戀。
我不追星,非常有原則的,同時我也是個愛好比較寬泛的人。
所以,不僅喜歡哥哥的歌曲,還喜歡聽周華健的、童安格的、陳百強的、黃家駒的、梅豔芳的、陳慧嫻的……的歌曲,經典的永遠難忘。
世界上,最難以忘懷的是什麼?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這樣子比較起來,那還是張國榮、陳百強、梅豔芳和家駒最是惹人心痛吧。
《為你鍾情》張國榮似一陣《不羈的風》、《偏偏喜歡你》陳百強卻《一生不可自決》,《女人花》梅豔芳《一生愛你千百回》、《真的愛你》黃家駒短暫的《光輝歲月》,當然還有《大海》裡《一天到晚遊泳的魚》的張雨生……
在那些沒有被熱衷聽歌的上帝(要不然呢?)抓走之前,我是很喜歡童安格的《走在忠孝東路》這首歌的,嗓音渾厚、音樂質感的深沉,有味道的歌曲,單曲循環幾百遍不厭煩。
後來,93年的一個晚上,我讀書的城市廣州幾乎所有的電臺開始循環播放陳百強的歌曲,幽深的午夜瀰漫著濃重的憂傷,一代歌星隕落了。
那時起,開始關注陳百強的歌,這個喜歡紫色勿忘我的大男孩,憂鬱的眼神和溫柔的聲音,一下子擊中了像我一樣孤獨的人……
從零零星星喜歡他的某幾支歌曲,改成了收集他所有的歌曲,然後發現,其實他的《念親恩》、《一生何求》、《不》、《今宵多珍重》也都非常好聽。
畢業幾年後的2003年,張國榮走了,然後,我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我還是很迷戀他的經典歌曲的。
經典的不止一曲而已,除了《為你鍾情》、《有誰共鳴》,還有《沉默是金》,《不羈的風》、《當年情》等等後期無人超越。
為何總要到失去了,才感覺到他的好呢?那些人或事……不只是我,大多數人都是後知後覺吧。
特別是對於司空見慣的一直呵護我們的最親近的身邊人。人往往都在漠視自己得到的一切,等某一天失去了,驀然發覺,習慣了的或許一直都在,卻不一定永遠。
逝去的生命是永遠失去了,因為這樣那樣的痛苦,或不幸,他們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了。或者,他們是以另外的形式存在,在另外一個時空裡。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如果真的有像《擺渡人》裡描述的荒原和深愛之人的話。
嗯,希望他們也都好好的,不再有痛苦和哀傷,「有時候,遺忘比記住要好得多。」
《擺渡人》,確實是一本可以治癒人的書,「世界那麼大,讓我遇見你。時間那麼長,從未再見你。」
未來很長,「一切都會過去的,你還可以愛上別人。」
為了曾經的美好,為了忘卻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