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國時期,魏、蜀、吳每個陣營都有一位王佐大臣,蜀國諸葛亮,即任軍師又任丞相之職;魏國荀彧如果不是一心擁漢,曹操對其產生不滿,想必也能擔任丞相一職位;吳國張昭,忠於孫吳,盡心輔佐孫權,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孫權也沒有給他一個丞相的職位,這其中到底是原因呢?
管仲之才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孫策創建基業時,與張昭相識,待張昭如多年老友一般,所有軍事政務皆放心交給張昭處理。魏國士大夫經常給張昭寫信,把吳國的功績都歸功於張昭。這讓張昭進退兩難,隱瞞吧?擔心別人說三道四,告訴孫策吧?又怕孫策起疑心。
這件事情還是被孫策知道了,孫策是一個直爽的人,算得上是一個明主,知道這個消息之後,稱張昭有管仲之才。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傳》
擁有管仲之才的張昭,本應仕途一片光明,又深得孫策的信任,而且作為孫策創建基業的老臣。按照功績、年齡、忠誠來看,官居丞相之職位理所應當,況且在吳國,丞相職位第一人,任用張昭來擔任無可厚非,官員大臣們也都很贊同,甚至推舉張昭做丞相。具體原因,我們來分析一下。
張昭與孫權的種種矛盾
孫策死後,將孫權託付於張昭,張昭成為託孤大臣。張昭也非常負責的輔佐孫權。當時吳國群臣信任張昭甚至超過了孫權,但是張昭卻沒有廢黜孫權,自立為王,而是率領眾大臣擁護孫權。
但是孫權就像「扶不起來的阿鬥」一樣。孫策的死,令年少的孫權極為痛心,無力主持政事,張昭勸說孫權,並且親自去扶孫權上馬,孫權才走了一個過場,穩住了人心。如果不是張昭此舉,恐怕江東子弟人心渙散,對新任的領頭人將失去信心,免不了江東再次分裂。
孫權痛心過後,又喜歡上了打獵,張昭苦口婆心的勸導,孫權當時確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沒過多久,又繼續打獵,而且還喜歡赤手空拳與野獸搏鬥,甚是彪悍。而且無論張昭怎麼勸說,孫權都像沒聽到一樣,一笑了之。
但是張昭並沒有因為孫權如此頑劣而放棄,依然盡心盡力的對孫權進行輔佐。
古時候的人們喜歡飲酒,孫權也一樣。孫權在武昌臺與百官飲酒作樂,並且讓人用水潑向百官,準備跟大臣們一醉方休。張昭真是為吳國操碎了心,開始對孫權進行勸諫,把孫權比作殷紂王(酒池肉林的那位)。孫權隨即散了酒席。
百官力薦張昭為丞相、但孫權卻一直不準
因為之前的重重矛盾,此時的孫權對張昭已經心存反感,覺得張昭事事都在與自己做對,受夠了張昭的約束。因此在設立丞相之職位時,眾人雖然紛紛力挺張昭,但是孫權就是不顧百官的推薦,敷衍百官道:「丞相的擔子太重了,這樣不是優待他」,於是孫權立孫紹擔任了丞相之職。
孫紹去世以後,丞相之職空缺,百官再次力挺張昭。孫權這次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也說出了張昭無法擔任丞相一職的原因。
「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傳》
孫權的大概意思就是說「我有什麼不能給張昭的?但是張昭為人剛烈,如果別人進言他不聽從,那麼就會產生怨恨,對他是沒有好處的」。
從此之後,孫權有困難、或者吃了虧的時候,才會想起張昭。
總結:
我們可以看出,張昭是有能力擔任吳國丞相,而且在當時,沒有人比張昭更適合丞相的職位。孫權之所以不想立張昭為丞相,就是害怕張昭對自己的約束太多。
就像在家庭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孩子頑皮、不認真學習,不想被約束。父母卻想讓孩子變得更好,及時的指出孩子的對與錯,父母是真心的為孩子好,但是孩子的想法卻是:「你管得太多了,我想要自由」。但是當孩子遇到了困難,還是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這就是孫權與張昭之間的關係。也是導致張昭一生盡心盡力的輔佐,也沒有當上丞相之職的原因。
參考文獻:《三國志》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