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張昭、為什麼沒有擔任丞相之職?孫權給出了答案

2020-12-13 竹韻文史

引言:

三國時期,魏、蜀、吳每個陣營都有一位王佐大臣,蜀國諸葛亮,即任軍師又任丞相之職;魏國荀彧如果不是一心擁漢,曹操對其產生不滿,想必也能擔任丞相一職位;吳國張昭,忠於孫吳,盡心輔佐孫權,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孫權也沒有給他一個丞相的職位,這其中到底是原因呢?

張昭

管仲之才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孫策創建基業時,與張昭相識,待張昭如多年老友一般,所有軍事政務皆放心交給張昭處理。魏國士大夫經常給張昭寫信,把吳國的功績都歸功於張昭。這讓張昭進退兩難,隱瞞吧?擔心別人說三道四,告訴孫策吧?又怕孫策起疑心。

劇照——張昭

這件事情還是被孫策知道了,孫策是一個直爽的人,算得上是一個明主,知道這個消息之後,稱張昭有管仲之才。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傳》

擁有管仲之才的張昭,本應仕途一片光明,又深得孫策的信任,而且作為孫策創建基業的老臣。按照功績、年齡、忠誠來看,官居丞相之職位理所應當,況且在吳國,丞相職位第一人,任用張昭來擔任無可厚非,官員大臣們也都很贊同,甚至推舉張昭做丞相。具體原因,我們來分析一下。

張昭與孫權的種種矛盾

孫策死後,將孫權託付於張昭,張昭成為託孤大臣。張昭也非常負責的輔佐孫權。當時吳國群臣信任張昭甚至超過了孫權,但是張昭卻沒有廢黜孫權,自立為王,而是率領眾大臣擁護孫權。

劇照——孫權

但是孫權就像「扶不起來的阿鬥」一樣。孫策的死,令年少的孫權極為痛心,無力主持政事,張昭勸說孫權,並且親自去扶孫權上馬,孫權才走了一個過場,穩住了人心。如果不是張昭此舉,恐怕江東子弟人心渙散,對新任的領頭人將失去信心,免不了江東再次分裂。

孫權痛心過後,又喜歡上了打獵,張昭苦口婆心的勸導,孫權當時確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沒過多久,又繼續打獵,而且還喜歡赤手空拳與野獸搏鬥,甚是彪悍。而且無論張昭怎麼勸說,孫權都像沒聽到一樣,一笑了之。

但是張昭並沒有因為孫權如此頑劣而放棄,依然盡心盡力的對孫權進行輔佐。

劇照——張昭

古時候的人們喜歡飲酒,孫權也一樣。孫權在武昌臺與百官飲酒作樂,並且讓人用水潑向百官,準備跟大臣們一醉方休。張昭真是為吳國操碎了心,開始對孫權進行勸諫,把孫權比作殷紂王(酒池肉林的那位)。孫權隨即散了酒席。

百官力薦張昭為丞相、但孫權卻一直不準

因為之前的重重矛盾,此時的孫權對張昭已經心存反感,覺得張昭事事都在與自己做對,受夠了張昭的約束。因此在設立丞相之職位時,眾人雖然紛紛力挺張昭,但是孫權就是不顧百官的推薦,敷衍百官道:「丞相的擔子太重了,這樣不是優待他」,於是孫權立孫紹擔任了丞相之職。

劇照——張昭

孫紹去世以後,丞相之職空缺,百官再次力挺張昭。孫權這次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也說出了張昭無法擔任丞相一職的原因。

「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傳》

孫權的大概意思就是說「我有什麼不能給張昭的?但是張昭為人剛烈,如果別人進言他不聽從,那麼就會產生怨恨,對他是沒有好處的」。

從此之後,孫權有困難、或者吃了虧的時候,才會想起張昭。

劇照——張昭

總結:

我們可以看出,張昭是有能力擔任吳國丞相,而且在當時,沒有人比張昭更適合丞相的職位。孫權之所以不想立張昭為丞相,就是害怕張昭對自己的約束太多。

就像在家庭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孩子頑皮、不認真學習,不想被約束。父母卻想讓孩子變得更好,及時的指出孩子的對與錯,父母是真心的為孩子好,但是孩子的想法卻是:「你管得太多了,我想要自由」。但是當孩子遇到了困難,還是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這就是孫權與張昭之間的關係。也是導致張昭一生盡心盡力的輔佐,也沒有當上丞相之職的原因。

參考文獻:《三國志》

—終—

相關焦點

  • 三國有三個「張休」:一位是張昭之子,一位被諸葛亮斬殺!
    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任馬忠為門下督。建興三年(225年),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討平牂牁叛亂。後任庲降都督,剿滅豪帥劉胄叛亂。至於筆者今天要說的「張休」,同樣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共出現了三位比較著名的李豐,分別隸屬於魏蜀吳這三個國家。
  • 三國時期,江東孫權為何製造兩宮案,用意何在?
    東吳發跡於孫堅時期,當時孫堅擔任長沙太守,曾經冒險救過陸康的族親,陸家是江東的士族大戶人家,孫堅是寒門庶族,從此之後兩家便有了交往。孫堅在攻打黃祖的時候戰死,作為袁術派的將領,孫堅的大兒子孫策便投奔到了袁術麾下做了將領。
  • 三國殺:如何區分組合武將的對應角色?臉色那麼臭肯定是張昭
    張弘張昭張昭性格剛直不屈,在朝堂上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從不畏懼少年輕狂的孫權皇帝的身份,甚至逼得其當眾拔刀也不退步,而畫面中那位手持竹簡慷慨陳詞的激昂老者,不正是張昭性格的真實寫照。而張紘的性格則正好相反,表達自己政見的方法比較委婉,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拂了孫權的面子,卻又能讓其聽得進去逆耳的忠良直言,畫面中另一位靜默不語站在張昭身後的正是張紘。
  • 張昭:一個正直的人,對他在赤壁戰前主和,不能簡單斥為目光短淺
    【題記: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讀通鑑講故事」「正直篇」中的一篇】受到中學語文課本《赤壁之戰》一文影響,三國時期東吳大臣張昭在我心目中,一直屬於一個目光短淺的人。儘管後來通過接觸原始歷史資料,發現此人非常正直,但仍難以改變先前形成的印象。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張昭、張紘」形象,有何不同?
    首先依《三國志》來看,孫權年少之時,喜歡乘馬射虎,而張昭認為,孫權身為主公,應當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方面,何必「校勇於猛獸?」再說,倘若主公有個萬一,徒然為天下之笑柄矣! 有關此事,《三國演義》卻沒有相關的記錄。
  • 三國時期,四位大臣出自今開封市一帶,其中一位是東吳丞相!
    開封地處華中地區、河南東部、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鄭州毗鄰。截至2017年底,開封市下轄5個市轄區、4個縣:鼓樓區、龍亭區、禹王臺區、順河區、祥符區、尉氏縣、蘭考縣、杞縣、通許縣。開封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 孫權10萬人沒打過張遼800人,而能坐擁東吳幾十年,這是為什麼?
    而孫權繼承孫策衣缽時,才剛剛年滿雙九,就是說孫權掌權東吳時,老孫家在江東的基業才只傳了兩世。當時的東吳也並非鐵板一塊,裡面的力量主要有兩股,一股是孫策的親朋故舊,如周瑜、魯肅,另一股是士族的代表,如張昭等人。
  • 「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孫策到底給張昭留下什麼樣的遺命?
    但是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如果孫權等人連江東都待不下去了,那麼回到淮南地區會更加難受,將會受到曹操以及江東新勢力的兩面夾擊,這恐怕不符合孫策的預期。所以小編還是傾向於黎東方先生的說法,「緩步西歸」的意思應指向江北的曹操或者袁紹(《細說三國》原意為曹操所控制的東漢朝廷,但當時二者還沒有決出勝負,且曹操處於下風)歸附。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是什麼原因呢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曹操可以算是眾多諸侯裡面,由弱小一步步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走向強大。平定黃巾起義,迎天子於許昌,戰敗呂布奪徐州,以天時和人謀打敗了袁紹,統一北方,徵討烏桓,震驚宇內,隨後南下荊州。這裡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經歷了赤壁大敗後,就不能一統天下了,是什麼原因呢?
  • 三國時期流行最廣的十句名言
    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後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更多人關注曹魏與蜀漢,而盤踞江南的東吳,總是被放在遺忘的角落。東吳最有名氣的就是四大都督,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四大都督顯得更有意思。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戰績支撐,他們是東吳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將領,甚至很難分出個高低勝負。
  • 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
    談秦說漢(331)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呂不韋在秦莊襄王時期被封為丞相,在嬴政繼秦王位時升職為相邦。國之相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邦管理丞相,是上下級的關係。秦孝公時期的百官設制,沒有相邦與丞相之職,由軍功爵位制代替秦孝公之前的秦國沒有設立相邦,秦國崇尚武力,所以百官設置與爵位掛鈎。《商君書》裡設立的二十級軍功爵制裡最高是列侯。
  • 三國諸葛子瑜之驢和諸葛恪的故事
    他在少年時期,就才華橫溢,很有名氣了。有一次孫權宴會群臣,趁酒酣耳熱之時,興致勃勃,讓人把一頭驢牽至庭院。眾人一看,驢脖子上掛著寫有「諸葛子瑜」的牌子。諸葛瑾感到有些受辱,但因是孫權所為,又不好發怒,一時無措,把臉拉得更長了,很不自在。少年諸葛恪看到這樣的惡作劇,敏感地立即跪到孫權面前,請求孫權允許他在「諸葛子瑜」牌子下添寫兩個字。
  • 被《三國演義》真正誤會的人-吳國張昭
    很多人說起張昭,就會想起來一個老頭子的模樣,而且這個人每天事兒應該還挺多,雖然孫策託孤的時候說過,外事不明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但是好像孫權就算真地出了什麼事兒,老頭也就是不停地說投降就好了,這裡所指的就是赤壁之戰時候的事情。
  • 直言進諫不退縮 張昭能否在《九州劫》中再次展現忠臣風骨?
    為此吳國的國力也一直因為如此眾多的原因而被拖累,所以急需一位"裱糊匠"來維持表面上的穩定,而在吳國沒有人比張昭更加適合了,但是圍繞著這位老臣卻是爭議不斷乃至惡評叢生,今天就讓月半叔帶大家一同看看在張昭身上的爭議吧。其實張昭在吳國的地位相當於一部分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超過諸葛亮比如說擔任託孤大臣的次數。
  • 三國時期的兩個孔明,雖然人生道路不同,但都是賢人令士
    三國時期重名重字的人物,有兩個人的字都是孔明。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蜀相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為耀眼的人物之一,也成為了蜀漢的當權人物;另外一個叫做胡昭,雖然在後世的名望沒有那麼大,但是在當時確實一代名士,只是因為不願意做官才埋沒在歷史長河當中。
  • 三國群英傳2,張姓四將,張昭猛得徹底
    繼續三國群英傳2裡面的武將話題,上次說了張姓的幾位將領,因為人員眾多,所以必須分成幾次來說,這次繼續4位張姓的將領張虎張遼的兒子,在大神自製的三國志姜維傳中比較出戲。這如果放在現在,妥妥的就是一出交通事故。
  • 【人物】三國時期十大美女排名
    第十美人:如玉美人——步夫人(美麗指數:★★★★★☆)  步夫人(?~ 238年),三國時期吳國美女,名練師,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北)人,東吳丞相步騭同族,吳大帝孫權之妃,據說是孫權眾多夫人之中最漂亮的一個。
  • 歷史上三國時期發生過幾次大型戰役分別是什麼 三國殺8月28日答案...
    歷史上三國時期發生過幾次大型戰役分別是什麼 三國殺8月28日答案請查收時間:2020-08-28 16:08   來源:優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上三國時期發生過幾次大型戰役分別是什麼 三國殺8月28日答案請查收 三國殺手遊2020年8月28日微信公眾號每日一題的問題是:歷史上三國時期發生過幾次大型戰役分別是什麼
  • 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多大?
    歷史著名人物呂不韋、範雎在秦國都當過丞相,除秦王就是呂不韋有權力了。範雎似乎是文官首領,白起是武將首領。範、白失和,範雎害死白起,可見丞相權力相當大。丞相這一職位始終是高官,有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百官首領;有時是文官首領,文武並列。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