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蘋果突然在官網上架了旗下首款頭戴式耳機,命名為AirPods Max。
五種顏色
售價4399元
設計和做工
AirPods Max的耳罩採用陽極氧化鋁的材質,磨砂表面,耳墊採用柔軟記憶棉,頭梁是不鏽鋼材質,均有覆蓋特製的網面織物
頭梁跟耳罩的結合處能夠自由轉動,同時頭梁的織網也有相當大自由度的變形,對於貼合各種腦袋應該是極為友好的。
操作控制:按鍵+旋鈕
看起來,這個設計跟Apple Watch是異曲同工,使用蘋果表的同學肯定很熟悉,通過按鈕來切換模式,通過旋鈕來控制音量,以及切歌等。這個設計,我個人覺得是很不錯的,比傻傻的「嗨,Siri,音量50%」要舒服得多。
旋轉調節音量,按一下可播放、暫停或接聽電話;按兩下可跳至下一曲目;按三下可跳回上一曲目;按住啟動 Siri。
耳機重量超過7兩,攜帶重量超過一斤,可以說很重了,相比之下,beats的重量只有260g。
功能和空間音頻
AirPods Max同樣是蘋果自己設計的動圈單元,H1晶片加持,硬體和算法兩手抓,根據以往的判斷,無腦的說,音質肯定不會差,現在就是等上市了看看,到底能好到哪裡去。
AirPods Max 的兩個耳罩都配備了 Apple H1 晶片,每個 H1 晶片都有 10 個音頻核心,使計算音頻技術能阻隔外部噪音,根據耳墊的貼合情況和密合度調節音頻,還能在看電影時營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空間音頻,是蘋果首先在AirPodspro上帶來的體驗,對於支持的音源,體驗是相當棒的,就是那種,隨著你和音源(手機,電腦等)的相對位置的關係,耳機發出的聲音會動態調整,模擬不帶耳機的聲音方向和音量,聽感,這個挺來勁的。你把手機從頭頂划過,感覺聲音也會從你的一邊到另一邊,可是明明耳機在耳朵上並沒有動,就這麼神奇。
AirPods Max共有九個麥克風:用於主動降噪的麥克風 (八個),用於語音拾取的麥克風 (三個,其中一個專用於語音拾取,兩個同時用於主動降噪),為了抵消多餘的外部聲波,AirPods Max 會用總共六個外向式麥克風檢測環境噪聲,用兩個內向式麥克風感知你聆聽的內容。另外,在打電話時,波束成形麥克風還有助於將你的語音從背景噪音中分離出來,保證人聲的清晰乾淨。
毫無疑問,不管是降噪,還是通透模式,AirPods Max當然要比AirPods pro好不少,極有可能比目前已有的任何耳機都要更好,拭目以待吧!
續航方面
AirPods Max 單獨使用
單次充電聆聽時間最長可達 20 小時 (啟用主動降噪或通透模式)3單次充電影片播放時間最長可達 20 小時 (啟用空間音頻)4單次充電通話時間最長可達 20 小時5充電 5 分鐘即可獲得大約 1.5 小時的聆聽時間6AirPods Max 搭配智能耳機套使用
放入智能耳機套即可進入超低能耗狀態,以節省電量通過閃電接口充電
可見這顆H1晶片的能耗比有多麼牛批!
溼評:
AirPods Max,價格不菲,4399元的售價是很高的價格,主流的大品牌Bose,SONY的經典頭戴式降噪耳機,也就兩千多的價格,蘋果首次推出頭戴式耳機,定價就遠超競品,或者蘋果根本不是把它們當作競品,而是要革它們的命。
其實在此前,蘋果的頭戴耳機就是Beats,價格是兩千多,beats啥水平,老司機都知道。現在搞出個真正自己的純正血統的頭戴,肯定是要更勝一籌,完全不同的檔次跟體驗,才能維持自己的產品線,高端中端都把錢給賺了,也不意外。
就算看以往蘋果的產品和官網的介紹,也可以無腦的說,這耳機的音質絕對會非常好,雖然是第一款,但是人家不是沒有技術,在傳統的技術上還有一些更新更時髦的創新,蘋果從來不會無腦的推出一個新產品,這幾年一上來就一個AirPods,一個homepod,到現在的AirPods Max,訓練有素,有備而來。
在這一系列動作中,我們看到蘋果其實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於計算音頻的重視。聲學結構跟鏡頭之類的這種物理的東西,確實是有極限的,而且大師的調教很重要,大廠已經折騰了多少年,折騰來折騰去,能提升多少,這東西不像晶片,一個打磨出的好的結構可能永遠都非常棒,經典的耳機和音箱,賣得越久越被市場認可,暢銷不衰的多得是,但是手機、電腦這種就不行,性能會跟不上。
蘋果對傳統廠商說:你在健身房練死勁,不好使,你得練化勁,試試計算音頻。
七八十歲的老廠家說:你這個沒用。
蘋果說,我這個有用。
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一二十款各種老牌大廠的真無線降噪耳機合力,握不住AirPods一根手指,人家單AirPods拎出來都是一個很大的上市公司了。
很多人跟我一樣,對於耳機一點都不專業,音質的細微差別完全是個木耳。但降噪、通透模式、空間音頻、設備間的智能切換等帶來的體驗飛升,那是旦用難回的。
其他廠商們,可長點心吧,聯合起來,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