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經緯
文 | 郭曼卿
編輯 | 梁傑民 王方玉
來源 | 億歐網(id:i-yiou)
恰逢去年的雙十一,《奇葩說》討論了一個再適宜不過的話題: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不再是由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和鮮豔動人的色彩所噴繪,「精緻」這個原本美好的詞彙,在網紅流量的炮製下長出了另一種駭人的模樣。
那些直言不諱的人們管它叫做:超水平消費的痛。
要知道,對於「吃土」女孩們來說,剁手這件事已經成為一種肌肉記憶,難以戒除。這時,倘若給它加上一個「變美」的由頭,豈不是更加猖狂?
房奴、車奴還不夠,這場顏值革命又造出了一批「新人」——顏奴。
01 焦慮的醫美,走向分期
「可以的話我想每年都換一張臉。」
千禧年剛到的那幾年,復古英氣的錐子臉最受追捧;二十年後,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需要拿著明星的照片告訴大夫整成什麼樣,精靈臉、高級臉、處女臉、鯰魚臉、厭世臉、超模臉......恨不得每種都嘗試一遍。
「整形潮」日益猖獗,促使醫美機構爆發性增長,醫美創業迎來一波熱潮。但好景不長,網際網路時代的碰撞,資本寒冬的侵襲,黑天鵝的降臨......這一切都倒逼醫美行業,開始一次大刀闊斧地變革。
更美APP創始人兼CEO劉迪指出,現在的市場環境是,大家都在爭搶流量,想要保持原先的增長速度會更加吃力一些。「那些獲客方式類似,『高舉高打』的大中型機構相繼被淘汰,即便是三四線城市小品牌的『地頭蛇』也並不好過。」
「許多不知名的小企業在貿然進入後沒多久便宣布資金鍊斷裂,很快沒了蹤影。」在怡脂easySCULPT創始人&CEO許美邦看來,目前行業內最有話語權的應該是幾家早期的大型平臺;接下來就是一些知名的醫療服務機構,包括有連鎖品牌、區域性機構、大型機構和醫生創業型機構;再下來就是遍地缺乏醫生背景和管理團隊的中小機構了。
「可以看到,目前是存在三種維度的競爭的:一是醫生創業集團與渠道機構並行的局面,二是聚焦垂直領域的各個平臺之間的競爭,三是上遊市場元素的積極探索,例如醫療器械、藥妝等。」頂智醫美聯合創始人王建中表示。
「以皮膚美容和注射為主的新醫美,以及毛髮移植這種能夠脫離出醫美行業單獨開拓的品類,是近幾年才陸續出現卻發展迅猛的。」王建中補充道。
「儘管如此,醫美市場也一直是眾人追捧的香餑餑。」正如許美邦所說,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純醫美市場規模高達2560億元,近五年的平均增速為30%左右,預計2025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
同一時期,面對不斷刷新被抬高的醫美價目,求美者發現了新的」寶藏「。信用卡、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的興起,助長了過度消費、提前透支的氣焰。
作為醫美消費的場景入口,各家平臺開始陸續上線五花八門的創新產品,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金融巨頭也嗅到了這塊紅利」肥肉的味道。
作為醫美與消金碰撞的產物,醫美分期,開始瘋狂生長。
02 先變美,後買單
2016年3月,新氧曾上線一款自建純線上運營的分期產品,消費者只需在線上提交資料、經平臺審批通過後便直接放款給醫院。
同一時期,10餘家分期平臺公司湧入醫美場景,整個市場全年的放款量達到了60億的頂峰。
在許美邦印象中,正是這一年,分期這一現象在醫美行業爆發式地盛行了起來,「那幾年,最具代表性的一是由基於信用卡支付的麗分期,二是在醫美機構通過小貸公司或P2P平臺取得資金後,再來提供給消費者的產品,息差則由醫美機構負責償還。」
據劉迪觀察,醫美分期盛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醫美行業的飛速發展,二是分期能滿足求美者、醫美機構、網貸機構各方的需求,三是醫美本身價格偏高,「目前非手術類醫美項目價格在1000~8000元左右,手術類醫美項目價格在幾千元至幾萬元不等,少數項目價格更高。」
「不僅是客單價很高的項目會有分期的需求,」王建中指出,分期付款可以降低用戶的心理門檻,提高用戶在購買整形服務項目時的決策效率,因此銷售人員還會主動去推薦分期這種模式,也能幫助營業額。
「發展到今天,人們分期的習慣也越來越普遍,即便是在疫情期間,顧客的支付能力有所下降,但大多求美者對醫美的消費意願依然強烈存在著。」
實際上,醫療美容的分期服務是基於消費場景的分期付款服務的延伸,許美邦指出,其實所有分期模式的「走熱」,都是看到了「息差」的高獲利空間。「對於醫美機構來說,一定是先收錢後治療的,消費者則想要享受超前消費的快感,金融公司也可以從中賺得利息差,正是三方共同的利益需求才促進了合作的達成。」
聯合麗格醫療美容集團董事長李濱總結,選擇分期方式的通常有三種人,一是收入儲蓄和治療項目的費用不成正比的求美者,二是對形象外觀有更多要求卻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三是作為機構的銷售手段,為提高營業額幫消費者付利息,變相給予折扣來實現高獲客的手段。
李濱也對那幾年火熱的醫美分期市場印象深刻,「我記得剛熱鬧起來的時候,這些公司打著流量的幌子,告訴醫美機構怎樣去招攬更多的消費者;就這樣混亂了將近一年,套貸、騙貸的現象層出不窮,在全國範圍內都有了很惡劣的影響,特別是對學生群體,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醫美行業成長速度很快、客單價高,機構手中掌握的用戶大數據和醫療機構經營數據也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優勢。
在利好的行業前景背後,那幾年的醫美分期被一再按下加速鍵,卻也在不經意間駛入了偏離的軌道。
03 告別瘋狂五年
醫美的利潤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高,反而因為用戶心理預期等原因,面臨著極高的用戶不滿意的風險。
這成為降低求美者還款熱情的最好「藉口」。
「效果不滿意,服務不妥帖,後期多症狀......消費者拒絕還款的理由千奇百怪,往往讓金融公司很頭疼,但又無計可施。」王建中說道,受制於行業的特殊性,比起數碼產品或生活消費品,醫美項目的分期審批流程會複雜很多。
「那些與醫美機構合作的分期公司內部存在很嚴峻的競爭和生存問題。」許美邦指出,消費者和整形醫院對分期機構都缺乏忠誠度,誰利息低、審核寬鬆就跟誰合作,這會導致線下醫美分期機構陷入價格戰和不斷放鬆風控門檻的惡性循環。
進一步地,劉迪歸納出了分期行為對於各方可能造成的危害,「醫美分期的付款方式,會讓沒有穩定收入的消費者,在經濟管理上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對整形醫院來講,存在著用戶以『整形失敗』為由拒絕還款的可能;而眾多網貸平臺也面臨用戶、中介、醫院等任意環節的騙貸風險。」
此外,目前國內醫療市場美容市場的監管並不是十分規範,倘若出現醫療事故,分期服務是否延續?如何進行賠償定損?都存在諸多現實操作困難。
種種原因之下,醫美分期走到了低谷,一場大規模的行業風暴在一夜之間捲走了無數公司。
2018年監管層終於出手整治,逐一篩查清點分期牌照,將放貸的口子收緊,原先不正規的黑公司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據李濱回憶,「2019年開始,行業正式轉向規範化,貸款利率也維持在了2%~3%的水平,基本做到了風險可控。但由於整體市場低迷,可以放款的額度還是有限的。」
王建中同樣看見,醫美分期的市場發展的確進入了一個轉折點,「以北上廣為例,市場最熱鬧的時候就有幾十家分期公司,但在幾輪打擊之後,大家的日子都不好,現在放眼望去,只剩幾家規模體量比較大的了,這些金融公司對於合作診所的選擇標準也會相應高一些。」
「但還是有殘餘的倖存者。」王建中表現出一絲擔憂,這些分期公司在幾輪大規模的整頓清洗後,並沒有被完全扼殺掉,特別是在管控不甚嚴格的三四線城市,那麼它們現在做什麼呢?
王建中猜測,這些公司手中是掌握有大量高價值的C端資源的,所以它們很有可能是在思考怎樣實現激活,再去尋找途徑服務B端機構。
04 先調整姿勢,再張開懷抱
「牛鬼神蛇都不存在了,行業也就要迎來重新洗牌了。」
在很多業內人士眼中,眼下的疫情雖是一位「不速之客」,卻也是一次行業洗牌的重大契機,它正加速將很多非法醫美工作室和黑診所清出行業。
王建中不禁感慨,「那些本就沒有任何醫生資源做支撐的跨界醫美機構,也正慢慢淡出這個圈子,整個市場都在逐漸回到正軌。」
從2018年年至今,醫美分期市場已經由野蠻擴張逐漸回歸理性,頭部平臺的風控都在不斷加強,內源性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對醫美機構自身,劉迪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可以在放款前,對這些有分期需求的求美者進行初步了解,例如過往的求美經歷、資金來源的穩定性、收入儲蓄情況等。」
「那些金融牌照齊全的公司會成為我們的首選,但不承擔壞帳、不放款給學生等原則是一直都會在的。」在合作金融機構的選擇上,李濱設有一套硬性標準。
劉迪也持相同的態度,「嚴格的風控體系完善是必備條件,大平臺在這方面可能會相對有優勢一些。」
對於未來市場的走向他們都十分樂觀,「隨著個人徵信機制的普及,惡意拖欠的現象越來越少,各個機構也都更加理性了,相信整個市場會逐漸健康起來。」
除了分期,醫美行業也在嘗試融入更多的金融基因去創新,「醫美星巴克」「醫生經紀人」「醫美保險」等,不勝枚舉,但從效果上來看,只能說是錦上添花,並不能稱之為雪中送炭。
「特別是對於中小的醫美機構,是沒有實質性作用的,」王建中表示,即便這是一種趨勢,但很多模式拿到醫美行業都是走不通的,只有把上中下遊真正打通,才能觸達到行業的痛點。
未來和金融機構的合作肯定會是一種必然趨勢,許美邦堅信,「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對於金融公司的背景、資金實力、風控水平等都要在前期充分了解。」
「對於醫美機構來說,其實最在乎的就是,一旦出現貸款無法清償時產生的影響,這些金融公司能否承擔並消化掉?」將來隨著醫美和消金行業雙方成熟度的提高,會找到一個最佳的合作方式,並將它常態化地延續下去。
「從『醫美』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醫』永遠是要擺在第一位的。」王建中強調,原先的行業風氣,都是將醫生視作一種操作標準化手術的工具,但現在大家都徹底改變了這種荒謬的想法。
「在網際網路金融盛行的時代,再多樣化的模式,也不能忘『本』。」
總體而言,分期對消費升級型的產品和服務的電商,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和其他的分期付款類似,如何教育消費者,以及個人消費中徵信系統的建立,是未來醫美分期服務市場發展的最主要影響因素。
寫在最後
前幾年,一個叫做《美女的誕生》的「變臉」題材韓劇一度引來熱議,略顯狗血的情節讓豆瓣給出了並不出彩的評分,卻激勵了城市中不滿足於現狀的女孩們。
在這個年代,太多勵志雞湯的故事在傳遞出相似的訊息:換一種外表,就意味著換一種人生。
當真是如此嗎?
或許是快樂的,但每天清晨頂著一串串數字醒來,顏奴們,必定是辛酸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太多人跟自己說我值得,太少人會跟自己說我不配。」再此想起傅首爾說的這句話,我已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