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李思圓
你極力追求的,或許是別人並不在乎的。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
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
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
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其實,了解一個人,並不容易。
因為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甚至隱藏很深的一面。
不輕易去定義和評價他人,體現了一個人的覺悟和素養。
01
不以世俗的成功,定義一個人的幸福。主持人楊瀾,曾在一篇文章裡提到:
她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採訪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
當時崔琦講到,自己出生在河南最貧窮的農村,十幾歲前從未讀過書,只是在家放豬。
這時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出外讀書,他母親把家裡僅有的麵粉做了幾個饅頭,給他帶上。
跟他說:「你要出去好好讀書,只有這樣才有前途。」
當時他還不太願意出去,就問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回來?」
他媽媽說:「到秋收,你就能回來看我們了。」
這樣他就和一個遠房親戚走了。
可沒想到,之後的戰亂讓他這一走,就再也沒能回來,再也沒見到他的父母。
談到這裡,楊瀾問他:
「如果當年你媽媽不堅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會怎樣呢?」
其實楊瀾的問題是有誘導性的,她想讓他說,如果人不接受教育,會依舊很貧困這類的話。
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楊瀾的意料:
「我其實並不在乎,如果我留在農村,也許我的父母就不會餓死。」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常常以為一個人只要擁有財富地位,擁有較好的物質條件,甚至擁有非凡的成就,就會活得很滿足。
可慢慢地你會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以外在的名利,作為人生全部的意義和目的。
有時,一個人追尋和得到的,看似功成名就,其實不一定是他真正想要的東西。
有時,一個人失去和放棄的,看似無關緊要,但又恰恰是他們最難以割捨和放下東西。
02
不要以你的三觀,評價一個人的生活。著名音樂家約翰列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感觸很深。
「5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上學後,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告訴我,我理解錯了題目。我告訴他們,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我們常常以自己的三觀,去片面地評價別人。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無法去定義絕對的好和壞。
作家蔡瀾曾提到兩件事。
有一次,他去西班牙的伊比沙島看外景,有一個退休的嬉皮士在那兒釣魚。
蔡瀾一看前面那些魚很小了,一轉過頭來,那邊的魚大的不得了。
他說:「老頭,那邊魚大,為什麼在這邊釣?」
老嬉皮士看著蔡瀾說:「先生,我釣的是早餐。」
還有一次,他在印度山上,有位老太太整天就煮雞給他吃。
於是蔡瀾對老太太說:「我不要吃雞了,我要吃魚呀!」
那太太說:「什麼是魚嘛?」
她都沒看過,那是山上。
蔡瀾就拿了紙畫了一條魚給她,說:「你沒有吃過真可惜呀。」
老太太望著他說:「先生,沒有吃過的東西有什麼可惜呢?」
作家毛姆曾寫到: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磅,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每個人的三觀,並不相同。
有時你極力去追求的,或許是別人並不在乎的。
有時你覺得遺憾的,也恰恰是別人不在意的。
所以,請走自己的路,不要去打擾別人的生活。
03
不要從別人口中,去了解一個人。我們常常會從別人的嘴中,去了解一個人,去判斷一件事。
每個人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每個人對不同的事,也會有不同的底線和原則。
著名畫家齊白石,在許多人眼裡,十分節儉,甚至是「摳門」。
比如黃永玉先生,就曾在《比我老的老頭》一書中寫到:
「老人見到生客,照例親自開了櫃門的鎖,取出兩碟待客的點心。
一碟月餅,一碟帶殼的花生。
路上,可染已關照過我,老人將有兩碟這樣的東西端出來。
月餅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淺淺的一碟。都是壞了的,吃不得。
寒暄就坐之後,我遠遠注視這久已聞名的點心,發現剖開的月餅內有細微的小東西在活動,剝開的花生也隱約見到閃動著的蛛網。」
原來齊白石招待客人的點心,其實不過是礙於體面的一種裝飾品。
但齊白石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這麼吝嗇。
他對最鍾愛的弟子李苦禪,他相當大方。
李苦禪曾是北平藝專西畫系的學生,當年他拜齊白石為師傅時,齊白石非常器重他,不但不收學費,還經常留李苦禪在家吃飯,甚至自掏腰包為他提供所有的繪畫用品。
齊白石親自操刀,專門為李苦禪雕刻了一枚「死不休」的印章送給李苦禪,以此激勵他在畫畫上,要有「丹青不知老之將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情懷和執著。
有一句話說:「不要從別人嘴裡了解我,因為我對誰都不一樣。」
有的人,或許只是一面之交,萍水相逢,所以你只是給予表面的周到和客套。
有的人,你非常珍惜,欣賞且看重,所以你願意為其付出更多的用心和關照。
▽
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想法,自己真正想要過的獨一無二的人生。
你眼裡的成功,並不是他人想要的幸福。
你眼裡的富裕,也不是別人追求的快樂。
所以,不要輕易定義和評價一個人,尤其是你了解不深的人。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