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5年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即將問世,南北金銀花名分之爭再度燃起戰火。表面看來這場糾紛起源於2005年《中國藥典》將南北金銀花分開,分別稱為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忍冬)、山銀花(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灰氈毛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紅腺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華南忍冬),實際根源在於1963年第一次《中國藥典》收載,對於中藥「忍冬藤」及其花蕾「金銀花」認定的偏頗。因為國家藥典委聲稱2005年《中國藥典》將其分開的「理由」是「1977年版增加的金銀花多基原缺乏依據」,此前1963年版《中國藥典》認定的忍冬藤與金銀花,就只有Lonicera japonica Thunb(忍冬)的藤及其花蕾這一種,沒有別的物種。
最早記載「忍冬」為藥材的是東晉葛洪(東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的《肘後備急方》,但此書對「忍冬」原植物和藥材的形態未做任何描述,僅云:忍冬莖葉挫數壺煮。其後陶弘景(南北朝梁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所著《本草經集注》轉載《名醫別錄》描述:「忍冬味甘,溫,無毒。主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月採,陰乾。今處處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這是有關「中藥忍冬」的最早記載。
上述原始文獻明確記載了有關「中藥忍冬」的以下信息:1.中藥忍冬起源於我國東晉、南北朝時期;2.中藥忍冬產地「處處皆有」;3.中藥忍冬形態以「似藤生,凌冬不凋」為其特點,符合這個特點的就是中藥忍冬,它包括了「處處皆有」、生長形態近似的多種「藤葉凌冬不凋」的植物;4.記載中藥忍冬的醫家是南方醫家。古代醫家所用藥物均為自採自用,醫家即是藥物學家,並無藥物的市場流通,更別說南北遠距離異地流通,當時學術交流也不發達,所以中藥忍冬之名是起源於南方的。
當1840年中國的國門被西方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自然科學進入中國。採用拉丁文命名方式的西方植物分類學名稱開始在中國流傳,並與中國植物相對接,即將拉丁名稱對接本土實物再取中文譯名。原「忍冬」之名被借用成為科名、屬名、種名,就有了「忍冬科、忍冬屬、忍冬(種)」之分。忍冬科(拉丁學名:Caprifoliaceae)是雙子葉植物綱下的一科,為灌木、小喬木或木質藤本。忍冬屬(拉丁學名:Lonicera Linn.)是忍冬科下的一個屬,為常綠或者落葉直立灌木或矮灌木,極少物種是小喬木狀和纏繞藤本。忍冬(種)(拉丁學名:Lonicera japonica Thunb.)為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
摘編於中國網,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臺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