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節選)
1.在《屈原列傳節選》中,作者司馬遷對「離騷」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是:「離騷」者,猶離憂也。
2.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實。
3.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4.在《屈原列傳節選》中,作者司馬遷連用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兩個被動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氣並作《離騷》作鋪墊。
5.一個人在辛苦睏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頭長嘆:「天啊!」,這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節選》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6.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
7.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對《詩經》裡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
8.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分析了屈原《離騷》用來列舉事實諷刺當世政治的包括「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這三方面。
9.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練、用辭精到的兩句是:其文約,其辭微。
10.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文章的內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弘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11.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關於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節選》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12.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3.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對於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安定與動亂的前因後果,沒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14.司馬遷用比喻高度評價屈原之志「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5.說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6.屈原「怨」的原由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17.《離騷》的文風特點是:「其文約,其辭微。」
過秦論
1.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述秦國毫不費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於「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為以後秦王掃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礎。
2.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餘裡,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賈誼《過秦論》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兩句就是對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的過失即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4.賈誼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短短四個句子就寫出了陳涉高舉義旗並得到天下熱烈響應的情況。
5.陳涉揭竿而起,一呼百應,並不是因為陳涉地位超然。對於陳涉的身份,賈誼在《過秦論》一文中交代的很清楚:「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出身貧寒和地位低賤,卻能天下響應,只因為天下苦秦久矣。
6.《過秦論》一文中「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後,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
7.《過秦論》中秦始皇北卻匈奴,焚書愚弄百姓,收繳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強將把守要害,自認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8.為了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力,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自以為江山永固,可萬世為王。可賈誼卻認為制止暴亂的最好辦法不應該這樣,而是施以仁義。
9.《過秦論》中最直接反應秦始皇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執敲扑而鞭笞天下。」
10.《過秦論》中,賈誼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兩句總結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11.賈誼文採斐然,在《過秦論》中便用一組排比,「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徵服天下諸侯,登上皇帝寶座,奴役天下百姓。
五代史伶官傳序
1.《五代史伶官傳序》引用「滿招損,謙得益」(《尚書》)作為論據,再結合莊宗的實例,歐陽修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一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與孟子的名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異曲同工之妙。
3.《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在文章開頭用兼帶感嘆語氣的反詰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令人鮮明,催人謹醒。
4.《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描繪莊宗李存勖興衰成敗的史實,欲抑先揚,一盛「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衰「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對比,一褒一貶的抒情,力透紙背,給人以強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讀者心靈的震顫。
5.莊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後,驕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廢朝政,最後眾叛親離、士卒離散,僅有的些許忠臣還被莊宗逼著以發代首,發誓效忠。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用「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一句再現了當時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敗啊。
6.《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連用兩個反問句「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而是都由人事決定。
7.《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指出應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過於沉迷於所鍾愛之事的句子是: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燕歌行
1.在高適的《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兩句通過寫漢將帶兵出徵時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刻畫了一位臨戰輕敵的統帥形象,為下文的戰敗被困作反襯。
2.在高適的《燕歌行》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用戰士們在前方殺敵的出生入死與漢將在軍帳中的輕歌曼舞作對比,控訴了漢將不懂得體恤士兵,為下文寫戰敗埋下了伏筆。
3.有戰爭就會有別離,甚至是生死離別。在高適的《燕歌行》中,「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兩句通過描寫思婦和徵夫分別後對對方的思念,從側面折射出戰爭的殘酷。
4.在高適的《燕歌行》中,「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兩句一實一虛,既寫出了戰士們打仗的辛苦,又寫出了家中妻子對遠徵戰士的思念之情。
5.在初唐時期,在戰場上建立功業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奔赴邊塞為國建功也一度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高適的《燕歌行》中的「男兒本自重橫行」這一句就是很好的證明。此外,對於敢於為國效力人,最高統治者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天子非常賜顏色」,這就直接推動了這種風氣的形成。
6.在高適的《燕歌行》中,「校尉羽書飛瀚海」這一句通過前方的急報側面寫出了敵人進攻速度之快,「胡騎憑陵雜風雨」這一句則直接描寫了敵軍侵襲時的來勢洶洶。
7.在高適的《燕歌行》中,「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兩句對邊塞黃昏時風景的描寫,渲染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暗示著戰爭的失敗。
8.同樣是描寫塞外黃昏時的風景,王維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壯闊,而高適的《燕歌行》則是「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的悽涼與悲壯。
9.李廣是西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王昌齡在《出塞》中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表達對其仰慕與讚頌之情,高適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廣,這兩句是:「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委婉地表達了對如今帶兵出塞邊疆打仗的將軍的不滿。
李憑箜篌引
1.《李憑箜篌引》中運用通感的藝術手法直接描摹樂聲激越動聽的詩句是: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2.《李憑箜篌引》中「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兩句,詩人用浪漫誇張的手法,寫音響效果。長安城門前的冷氣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聲所消融。
3.《李憑箜篌引》中「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正面寫樂聲,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構思奇特,形神兼備。
4.《李憑箜篌引》中寫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夢入神山教神嫗 ;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且乾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
5.李賀《李憑箜篌引》描寫音樂可以震破五色石,引來一場秋雨的句子: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6.《李憑箜篌引》中「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兩句,寫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的玉兔,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
《錦瑟》理解性默寫
1.《錦瑟》中以錦瑟起興,因其對往事的追憶的句子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2.李商隱在《錦瑟》一詩中迴環曲折地表達自己地無限悵惘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3.《錦瑟》中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兩句,作者指出了美好事物不能長在,寄寓了悲傷竭悼之情。
4.李商隱在《錦瑟》中運用典故寫夢蝶和杜鵑,以此來表達內心世界的悲戚與怨憤的詩句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5.《錦瑟》一詩中,「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它表現的這種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
6.《錦瑟》中感嘆「才華背棄如滄海遺珠,追求嚮往終歸飄渺虛幻」的千古名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7.《錦瑟》中詩人化用莊周、望帝兩個典故來營造朦朧迷離、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8.《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運用典故,描繪了美好的情境、虛渺的夢境,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尋的執著表現出來。
書憤
1.追憶往事,是陸遊詩歌中常有的內容,如《書憤》一詩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一聯,就是對抗金歷史的回憶。
2.陸遊在《書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觀場面的詩句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3.《書憤》中的「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兩句,作者感嘆世事艱難,追述了年輕時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
4.《書憤》中表達作者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詩句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