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記者驅車駛進息烽縣小寨壩紅巖村,只見寬闊的柏油路穿村而過,路兩旁是成片的葡萄架,村子的正大門上寫著:「北有新疆吐魯番,南有紅巖葡萄溝」。
近年來,紅巖村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村規民約、發展葡萄產業等措施,已從以往的落後村寨發展為富美鄉村。2020年11月,紅巖村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完善基礎設施
改善村容村貌
「危房茅草全改變,水電路網樣樣全;買賣線上全瞭然,快遞小哥送門前。」談起紅巖村村容村貌的變化,村民陳廷俊用了這句順口溜來形容。
紅巖村進村公路的毛路於1998年打通。「路通之前,村裡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馬,買賣東西全靠馬馱。住在山上的村民去縣城買東西,要走三個小時。」陳廷俊說。
近年來,在息烽縣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村支兩委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紅巖村開始大變樣——
進村公路通了,告別了「人背馬馱」的時代;立面改造為農房穿上「新衣」;「廁所革命」改變傳統旱廁髒亂差的舊貌;汙水管網終端處理站將村民生活汙水進行集中處理、淨化;新安裝的路燈讓村民夜間出行更方便;修建文化廣場,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紅巖村實施房屋立面整治400餘戶、危房改造56戶、廁所改造49戶,修建公共廁所1座,安裝轉運式不鏽鋼垃圾箱32個,修建「組組通」公路5條19公裡,修建集中式水廠1處,安裝路燈411盞,修建村委會廣場、長廊2500平方米,修建紅巖廣場及現代農業園區綜合服務中心3500平方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紅巖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定村規民約
規範村民行為
在紅巖村委會廣場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公示欄上,記錄著在11月表現好的村民組及組長名字。
據了解,為規範村民行為,加強村莊治理,建設美麗鄉村,紅巖村積極制定村規民約,並設立紅黑榜,反映村民遵守村規民約情況。
2016年,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紅巖村支兩委開始制定村規民約,並組織村民代表舉行會議,對村規民約方案進行談論和徵求意見,經過9次討論形成最終版本,並於2016年開始實施。
村規民約對村民的日常垃圾清理、房前屋後衛生、愛護公共設施、生態保護意識、支持經濟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村委會每月進村入戶檢查一次,並將檢查結果在紅黑榜上進行公布。
「設立紅黑榜後,村裡很少出現鄰裡糾紛、環境髒亂差等現象了。」紅巖村黨支部書記穆元舉說。
現在,村民每天主動清理飼養牲畜產生的垃圾,確保了房屋周邊及村寨環境衛生乾淨整潔;樹立了「我的環境我創造我保護」「衛生搞得好,健康跟著好」等意識……紅巖村吹起了文明之風。
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鄉村發展
「一年都難得回娘家一次,因為路不通,不出去;吃的都是苞谷飯,只有生病了才吃得上米飯。」對於紅巖村的最初印象,當地的外來媳婦總結為一個字:「窮」。
窮則思變。由於紅巖村土壤裡富含矽、硒、鉀元素適合葡萄種植,上世紀70年代,紅巖村就有村民開始種植葡萄。「為鼓勵村民種植葡萄,發展產業,我們很早就提出了『每家至少種10株葡萄』的想法。」穆元舉說。
2004年,紅巖村黨支部多渠道籌集資金,傾力打造紅巖葡萄溝,紅巖葡萄也從過去庭院種植髮展到現在規模化種植。為改良種植技術,紅巖村在2005年成立了紅巖葡萄專業技術協會,採取「支部+協會+基地」的模式,促進葡萄產業發展。漸漸地,紅巖村葡萄種植從2009年的不足2000畝迅速擴大到現在的6000畝,輻射帶動相鄰的大寨等村、流長等鄉鎮連片發展,輻射面積達上萬畝。
同時,紅巖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開辦農家樂、鄉村客棧30餘家,挖掘潮水河、溶洞等觀光景點10餘處,打造集觀光、餐飲等於一體的旅遊業。截至2019年,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紅巖葡萄節,吸引了來自湖南、重慶、遵義等地的果商前來訂購。
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優質的葡萄……這些使紅巖村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和果商前來體驗和購買。村民的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不足300元,變為2019年的16760元。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庭靜 實習記者 羅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