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德國撤軍1.2萬人一事已經算塵埃落定。在美國產生從德國撤軍的念頭,擬定撤軍計劃,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幾乎並沒有與德國商量,也未徵求過德國的意見。當年駐軍德國時,也並非德國的自願,完全是那場戰爭的結果體現。因此有人說,假如美軍再次重返德國的話,默克爾政府即便是不同意,但也阻止不了。這就是現實,與服不服無關。
對與美國從德國撤軍,德國人的心態是矛盾的。可以直白地說,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說是德國「巴不得」美國早點走,最好是走得一乾二淨。也不像另一部分人認為的那樣,說是德國人其實不想讓美軍撤走。確切地說,德國人的心態是矛盾的。而這種矛盾就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美國人對德國的「無視」,傷了德國人的「自尊心」。二是美軍此時撤走,使德國陷入了一時之間無所適從的「尷尬」之中。
對於美軍從德國撤出的理由,目前為止,美國方面並沒有一個統一且明確的說法。從川普的講話中只能聽出他在抱怨,抱怨德國沒有按照美國的要求將軍費開支增加到GDP的2%。還指責德國這幾十年來欠了北約幾十億美元的經費。並揚言:德國每年都要給俄羅斯貢獻很多GDP,卻要我們來保護它,憑什麼?如果按川普的話來理解的話,美軍從德國撤出顯然是為了軍費開支問題。
然而,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在宣布美軍將從德國部分撤出時,所給出的理由卻又是另一種說法了。埃斯珀認為,美軍之所以從德國撤出,是因為德國已經不是美軍在歐洲運作的「前線國家」。從德國撤出的軍隊,其中的5600人將重新部署到歐洲的其他國家。現在已經證實,這部分美軍將部署到波蘭。因為,美國已經在日前宣布,美國將在波蘭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這樣一來,美軍從德國撤軍也就成了戰略調整。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特對美國從德國撤軍的決定也有過一個解讀。大意是,從德國撤出的美軍除了部署在波蘭等「更前線」的國家外,另一部分的美軍將很可能在休整一段時間後部署到太平洋地區。如果將川普,埃斯珀及奧布萊特三個人的說法揉合在一起的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美國從德國撤軍實為「一石三鳥」之策。一是警告德國,逼迫德國增加軍費。二是美軍部署到波蘭後,離俄羅斯更近了!對俄羅斯的壓力也就更大了!三是透露出了美國在下一階段將加強在印太地區軍事力量的意圖。
對於美國通過撤軍的方式「逼迫」德國增加軍費開支的用意,不少吃瓜群眾認為,這不是正合德國之意嗎?德國不是正好藉此擺脫美國的控制,加強自身的軍力,使德國成為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嗎?其實,事情遠沒有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一來,美軍雖然撤出了12000人,但仍然在德國保留了24000人的軍力。而一旦在波蘭建成永久性軍事基地後,即便是從德國境內全部撤走,但仍然可以「看住」德國。
二來,德國是歐盟的「老大」,而歐盟中的絕大多數成員同時也是北約國家。所以,德國不可能因為美軍的撤離就退出北約組織。
三來,軍費開支並不同於軍隊規模。如果德國想建成一直足以與其歐盟「老大」身份相符的軍事力量的話,畢竟需要時間,畢竟需要投入更多。那麼,現在這個「尷尬時段」怎麼辦呢?也也就只好增加軍費了!不然的話,一個沒有軍事實力的德國,一個不被北約保護的德國,顯然是無法保證德國目前的經濟及政治大國地位的。
有不少網友都很納悶的一件事是:德國為什麼不願意增加軍費開支呢?增加軍費開支不是可以增強軍力,甚至恢復軍事強國的地位嗎?何至於使目前的德國軍力僅列世界第19名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是二戰給德國的教訓太慘重,國家最後幾乎被打成了一片廢墟,國家聲譽也一度下降到了「冰點」。總理布蘭特的「驚天一跪」則說明,德國已經不願再重蹈覆轍了。
二是北約實行的是集體防禦,軍事採購,軍力調派等都是美國及北約總部說了算,沒有自主權也就沒有了動力。所以,德國在軍費開支上一直就是「能拖就拖」。
三是反正有北約保護著德國的安全,少付點軍費,將資金多用點在民生上,又何樂而不為呢?久而久之,德國的軍力也就被慢慢拉下了。
四是有著美國的「監督」,即便是德國願意投入,美國也不可能允許德國的軍力有顛覆性的發展。因為,美國對德國的原則是,德國可以增強軍力,但卻不能增加軍隊的規模,不能允許德國的軍力發展到威脅美國的程度。因為,美國駐軍德國還有一個「原始功能」,那就是「看守」德國,避免二戰前的事態重演。
聯合國的成立孕育於二戰期間,它的成立體現的是二戰的結果。基於這兩個因素,也就形成了目前仍然在起作用的二戰後世界治理體系。所以說,在二戰後體系尚存的前提下,日本和德國都仍然擺脫不了「戰敗國」的身份。而美國在日本及德國駐軍的最原始理由,或者說是「功能」,就是要「監督和改造」日本及德國這兩個二戰始作俑者。儘管在美國的改造下,日本和德國都成為了美國的盟友,儘管美國在日本及德國的駐軍後來又增加了「地緣政治」及「替美國戰略服務」這兩大「功能」,但在美國看來,它在這兩個國家駐軍的「原始功能」,即「監督之責」卻依然存在。
那麼,既然這個「看守之責」依然存在,德國自然也就失去了與美國在駐軍問題上「討價還價」的權力,也就幹涉不了美軍在德國的「駐或撤」。所以,如果美國轉回頭來又想在德國重新駐軍的話,默克爾是無法阻止的。直白地說,在美國人看來,默克爾是否同意並不重要。這就是現實。如果想改變這種狀況的話,只有兩個方法。一是打敗美國。顯然,德國目前還做不到。二是世界體系發生顛覆性變化,德國與日本的戰敗國身份終結,兩國被徹底「鬆綁」。可是,這個難度也同樣不小。所以,在美國撤軍問題上,德國有著「矛盾」心理,同時也有點「小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