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德國撤軍,該高興還是傷心?其實德國人內心也很矛盾

2020-12-22 裝備資料庫

美國從德國撤軍1.2萬人一事已經算塵埃落定。在美國產生從德國撤軍的念頭,擬定撤軍計劃,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幾乎並沒有與德國商量,也未徵求過德國的意見。當年駐軍德國時,也並非德國的自願,完全是那場戰爭的結果體現。因此有人說,假如美軍再次重返德國的話,默克爾政府即便是不同意,但也阻止不了。這就是現實,與服不服無關。

對與美國從德國撤軍,德國人的心態是矛盾的。可以直白地說,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說是德國「巴不得」美國早點走,最好是走得一乾二淨。也不像另一部分人認為的那樣,說是德國人其實不想讓美軍撤走。確切地說,德國人的心態是矛盾的。而這種矛盾就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美國人對德國的「無視」,傷了德國人的「自尊心」。二是美軍此時撤走,使德國陷入了一時之間無所適從的「尷尬」之中。

對於美軍從德國撤出的理由,目前為止,美國方面並沒有一個統一且明確的說法。從川普的講話中只能聽出他在抱怨,抱怨德國沒有按照美國的要求將軍費開支增加到GDP的2%。還指責德國這幾十年來欠了北約幾十億美元的經費。並揚言:德國每年都要給俄羅斯貢獻很多GDP,卻要我們來保護它,憑什麼?如果按川普的話來理解的話,美軍從德國撤出顯然是為了軍費開支問題。

然而,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在宣布美軍將從德國部分撤出時,所給出的理由卻又是另一種說法了。埃斯珀認為,美軍之所以從德國撤出,是因為德國已經不是美軍在歐洲運作的「前線國家」。從德國撤出的軍隊,其中的5600人將重新部署到歐洲的其他國家。現在已經證實,這部分美軍將部署到波蘭。因為,美國已經在日前宣布,美國將在波蘭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這樣一來,美軍從德國撤軍也就成了戰略調整。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特對美國從德國撤軍的決定也有過一個解讀。大意是,從德國撤出的美軍除了部署在波蘭等「更前線」的國家外,另一部分的美軍將很可能在休整一段時間後部署到太平洋地區。如果將川普,埃斯珀及奧布萊特三個人的說法揉合在一起的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美國從德國撤軍實為「一石三鳥」之策。一是警告德國,逼迫德國增加軍費。二是美軍部署到波蘭後,離俄羅斯更近了!對俄羅斯的壓力也就更大了!三是透露出了美國在下一階段將加強在印太地區軍事力量的意圖。

對於美國通過撤軍的方式「逼迫」德國增加軍費開支的用意,不少吃瓜群眾認為,這不是正合德國之意嗎?德國不是正好藉此擺脫美國的控制,加強自身的軍力,使德國成為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嗎?其實,事情遠沒有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一來,美軍雖然撤出了12000人,但仍然在德國保留了24000人的軍力。而一旦在波蘭建成永久性軍事基地後,即便是從德國境內全部撤走,但仍然可以「看住」德國。

二來,德國是歐盟的「老大」,而歐盟中的絕大多數成員同時也是北約國家。所以,德國不可能因為美軍的撤離就退出北約組織。

三來,軍費開支並不同於軍隊規模。如果德國想建成一直足以與其歐盟「老大」身份相符的軍事力量的話,畢竟需要時間,畢竟需要投入更多。那麼,現在這個「尷尬時段」怎麼辦呢?也也就只好增加軍費了!不然的話,一個沒有軍事實力的德國,一個不被北約保護的德國,顯然是無法保證德國目前的經濟及政治大國地位的。

有不少網友都很納悶的一件事是:德國為什麼不願意增加軍費開支呢?增加軍費開支不是可以增強軍力,甚至恢復軍事強國的地位嗎?何至於使目前的德國軍力僅列世界第19名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是二戰給德國的教訓太慘重,國家最後幾乎被打成了一片廢墟,國家聲譽也一度下降到了「冰點」。總理布蘭特的「驚天一跪」則說明,德國已經不願再重蹈覆轍了。

二是北約實行的是集體防禦,軍事採購,軍力調派等都是美國及北約總部說了算,沒有自主權也就沒有了動力。所以,德國在軍費開支上一直就是「能拖就拖」。

三是反正有北約保護著德國的安全,少付點軍費,將資金多用點在民生上,又何樂而不為呢?久而久之,德國的軍力也就被慢慢拉下了。

四是有著美國的「監督」,即便是德國願意投入,美國也不可能允許德國的軍力有顛覆性的發展。因為,美國對德國的原則是,德國可以增強軍力,但卻不能增加軍隊的規模,不能允許德國的軍力發展到威脅美國的程度。因為,美國駐軍德國還有一個「原始功能」,那就是「看守」德國,避免二戰前的事態重演。

聯合國的成立孕育於二戰期間,它的成立體現的是二戰的結果。基於這兩個因素,也就形成了目前仍然在起作用的二戰後世界治理體系。所以說,在二戰後體系尚存的前提下,日本和德國都仍然擺脫不了「戰敗國」的身份。而美國在日本及德國駐軍的最原始理由,或者說是「功能」,就是要「監督和改造」日本及德國這兩個二戰始作俑者。儘管在美國的改造下,日本和德國都成為了美國的盟友,儘管美國在日本及德國的駐軍後來又增加了「地緣政治」及「替美國戰略服務」這兩大「功能」,但在美國看來,它在這兩個國家駐軍的「原始功能」,即「監督之責」卻依然存在。

那麼,既然這個「看守之責」依然存在,德國自然也就失去了與美國在駐軍問題上「討價還價」的權力,也就幹涉不了美軍在德國的「駐或撤」。所以,如果美國轉回頭來又想在德國重新駐軍的話,默克爾是無法阻止的。直白地說,在美國人看來,默克爾是否同意並不重要。這就是現實。如果想改變這種狀況的話,只有兩個方法。一是打敗美國。顯然,德國目前還做不到。二是世界體系發生顛覆性變化,德國與日本的戰敗國身份終結,兩國被徹底「鬆綁」。可是,這個難度也同樣不小。所以,在美國撤軍問題上,德國有著「矛盾」心理,同時也有點「小尷尬」。

相關焦點

  • 美國從德國撤軍或引「破窗效應」
    撤軍風波過後,德美雙方仍有可能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尋求「最大利益公約數」。季澄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5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近期下達撤軍命令,要求五角大樓在9月前從德國撤走近萬名美軍。屆時,美常駐德軍事人員數量將從目前的3.45萬人降至2.5萬人,撤軍比例高達四分之一。
  • 美國從德國撤軍的真實原因是什麼?誰是幕後操手?
    川普真的會從德國撤軍嗎?它將如何應對由撤軍而引發的兩個問題? 第一章 今年五月底,Richard Grenell辭去美國駐德國大使一職。當他回到川普身邊後,《華爾街日報》就報導,白宮已向五角大樓發出指示,準備今年秋天從德國撤軍9500人。此新聞立即在德國引起熱議以及一面倒的批評。
  • 德媒爆料:美國國會想叫停川普從德國撤軍的計劃!
    今年6月中旬,因為德國拒絕提高國防開支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川普決定「報復」德國,宣布將撤走約12000名駐德美軍。當時分析人士大多認為,比起經濟目的,川普此舉更像為大選造勢,而撤軍實際上只會削弱北約、加劇美國與歐洲合作夥伴之間的緊張關係。
  • 美國從德國撤軍9500人,美國安顧問:其中數千人部署印太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6月22日解釋:一大原因是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需要更多兵力。本次撤走的部隊中,數千人會再部署至印太。此舉同時還可以迫使德國為歐洲防務貢獻更多軍費。奧布萊恩報導截圖6月22日的《華爾街日報》刊登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題目為《美國為何要從德國撤軍?》
  • 美從德國撤軍、環太軍演打「臺灣牌」,有內在關係!
    文 | 海上客 一方面增加從德國撤軍的規模,從上月聲稱的9500人增加到11900人,另一方面,建議邀請臺灣地區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7月下旬美國在歐洲和亞洲欲做的兩件事,是有內在聯繫的。一言以蔽之,為達目的,下限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 美國撤出德國駐軍,有沒有「去而復來」的可能?難說!
    這兩個人各有心思德國真能做到「走好不送」的灑脫?不見得!德國目前其實是非常矛盾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安全防務是每個國家的重中之重,眼下的德國因為格局的演化和制度的約束,的確沒有紮實可靠的防務體系。即使心裡對美國人有一千個不爽,但美軍的存在也的確為德國提供了一份安全感,美國對德國的軍事信任,也無形中加持了德國「歐洲老大」的牢固地位。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曾豪言:「北約已經腦死亡,歐洲應該有自己的獨立防禦體系」,但年輕政客的魯莽遭到了默克爾的嚴厲批評:「他經常進行破壞性的政治」。
  • 德國曾發起兩次大戰,戰敗至今衰落了?其實我們都錯了
    美國計劃撤回部分駐德美軍的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外界認為美國這是打算拋棄盟友撤軍回國,但德國自己卻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對德國來說,美國撤兵德國,才是對德國最大的恩賜。
  • 德國為何反對俄羅斯參加G7峰會?
    德國一再抵制俄羅斯參加G7峰會,有人不太理解。認為,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明明有走近的趨勢,德國為什麼還要阻攔俄羅斯呢?這不是挺矛盾的事情嗎?其實,德國與俄羅斯走近,並不等於德國和俄羅斯會成為盟友,只是因為利益及策略而已。再直白點說,德國和俄羅斯永遠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盟友。
  • 德國北約表態要依靠美國,馬克龍不服:歐洲防務要向中美學習!
    據路透社11月17日報導,近日,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和北約秘書長接連發出了歐洲需要依靠美國軍事保護的言論。日前,馬克龍在接受採訪時,專門反駁了德國國防部長的觀點。他認為,就算川普將來不再擔任美國總統,就算美國政府可能採取對歐洲更加友好的策略,歐洲也需要像中國和美國學習,建立歐洲獨立自主的防務戰略。據悉,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在11月初接受了美國媒體『政客』新聞網的採訪,並發表了「歐洲永遠都需要美國」的署名文章。她認為,歐洲在不久的將來仍然需要依附於美國的軍事保護,她還呼籲,要強化「跨大西洋關係」。
  • 德國外交部官員放話,歐洲和美國須共同面對「與中國的新冷戰」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就同歐洲各國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一方面美國為其歐洲盟友提供必要的軍事力量支撐,保證它們免受來自過去的蘇聯,現在的俄羅斯的威脅,而另一方面,歐洲也成為了美國國土安全的屏障,在歐洲部署的反飛彈系統能夠提前攔截俄羅斯可能地飛彈攻擊。
  • 「終於,德國還是在我國與美國之間做出了選擇!」
    說到如今的美國,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目前美國國內的疫情非常的嚴重。就是因為美國政府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根本就不重視才會導致如今美國的局面非常的嚴峻。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美國政府沒有想過要怎麼樣緩解他們國家的疫情。
  • 依賴美國還是學習中國?德國和法國吵起來了!
    依賴美國而就在近日,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和北約秘書長接連發出了歐洲需要依靠美國軍事保護的言論。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並沒有放棄自己日耳曼人的優秀傳統,承認過去的錯誤,並且重新起步,很快發展成為如今的歐洲大國。
  • 德國進退兩難,默克爾含淚道歉,民眾:都是美國害的
    但德國卻在節骨眼上遇到進退兩難的境地,在這場世界性災難面前,德國總理默克爾終于堅持不住含淚道歉,前者是德國日益嚴重的新冠疫情,後者是因封鎖抗擊疫情造成的經濟下降,似乎,無論是前進還是後退都會讓德國受到重傷,對此,世界多方感到擔憂。
  • 德國用實際行動證明,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
    據觀察者網報導,此前停工將近一年的北溪項目就要復工了,儘管美國再三表達了不滿,但是依舊沒能動搖德國政府的態度。德國用實際行動證明,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雖然德美之間保持著長期的盟友關係,但是德國依然不想放棄來自俄國的便宜天然氣。換句話說就是,德國的親美只是個幌子,該國最看重的還是本國的切身利益罷了。
  • 德國入侵法國,法軍真是不堪一擊嗎?錯,阻擋45萬義大利軍隊一周
    1940年6月,隨著殘餘的33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退往英國,預示著法國已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與其在一戰中兩國抗衡長達4年相比,6周就選擇了投降,與其說是法國太弱,還不如說德國太強,尤其是「閃擊戰」和曼帥的進攻計劃堪稱完美。其實,在戰役進行到第10天,勝負就已經確定了。
  • 二戰時,若侵略我國的是德國,中國能打贏嗎?至少會艱難10倍!
    世界第二次大戰雖然將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都捲入了戰爭,但大多數的國家都是為了自保,被迫參戰的,也因此戰爭中主要的戰場和軍事國家都以蘇聯、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我國組成。
  • 美國:沒截德國的3M口罩!德國:我都沒提牌子,你咋知道的?
    經過「美國在機場高價截胡法國,以及加拿大從中國訂購的口罩」 這一事件之後,美國的盟友們紛紛繃緊了神經,生怕類似的橋段發生在本國。老伍還就奇怪了,你們當初要是將這份警惕用在前期抗疫上面,哪至於讓疫情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
  • 被中國提醒入常會困難後,德國代表又當刺頭,要求中國釋放康明凱
    在人類深陷新冠疫情困境之際,國際社會本該團結一致,協調合作,共同推進人類社會發展。但是有些人卻喜歡當「刺頭」,惡意製造分裂,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據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網站的消息,在當天的安理會上,德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霍伊斯根抓住最後一次發言機會,代加拿大出頭,再次攻擊中國,要求中國儘快釋放康明凱。
  • 14個不再屬於德國的德國著名品牌
    國際化併購讓很多德國傳統品牌的所有人變成了外國人,雖然品牌還是典型的德國名字,外界也認可為德國名牌,但實際上所有權已經不再德國人的手裡
  • 拒絕妥協,德國這次寸步不讓,美25年努力全泡湯,給全球做出榜樣
    美國在國際上獲得大筆資金的方式其實主要為三種,正常的貿易往來、軍火貿易以及向盟友收取「保護費」,這個保護費就是美國在各國收取的駐軍費用,此前韓國和日本都被美國要挾過,兩國雖然拒絕支付高額的費用,但是也在積極和美國進行交涉,希望可以討論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而在美國對德國索要軍費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