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古代又稱馬蟻或馬螘是一種有社會性的生活習性的昆蟲,屬於膜翅目,膜翅目的其他昆蟲有胡蜂、黃蜂等。最早在1.3億—1.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就出現了,可能是從侏羅紀出現的原始胡蜂演變出來的,螞蟻和胡蜂的主要區別是螞蟻的觸角是明顯的膝狀彎曲,腹部有一、二節呈結節狀,而胡蜂的腹部是一個整體。
螞蟻一般都沒有翅膀,只有雄蟻和沒有生育的雌蟻在交配時有翅膀,雌蟻交配後翅膀即脫落。當開花植物逐漸繁盛後,螞蟻的種類開始多樣化。
地球大部份的陸地都有原生種的螞蟻,只有南極洲及少數一些島嶼例外。在大部份陸地的生態系中都有螞蟻,佔陸生動物(英語:Terrestrial_animal)生物量的15–25%[5]。螞蟻在許多生態系可以生存的原因是其社會化的組織,以及改變棲息地、尋找資源及自我防衛的能力。螞蟻和其他物種的共同演化可以分為擬態、偏利共生、寄生及互利共生幾種。
螞蟻的群體有分工、個體之間的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螞蟻的群體和人類社會類似之處一直是研究的主題之一。人類社會會將螞蟻用在料理、藥用或是儀式的用途,有些螞蟻可以用在生物蟲害防治(英語:biological pest control)中[8]。不過螞蟻會破壞作物及侵入房屋內,也和人類的生活有些衝突。而其中紅火蟻是著名的入侵物種之一。
螞蟻的蟻型
蟻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稱母蟻,在群體中體型最大,特別是腹部大,生殖器官發達,觸角短,胸足小,有翅、脫翅或無翅(大多是無翅的)。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和統治這個群體大家庭。
雄蟻負責與蟻后交配的螞蟻。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有翅,交配完不久就死掉。
工蟻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螞蟻,負責搜尋食物,照顧蟻卵。體型比兵蟻小。
兵蟻負責抵抗外蟻或打仗的螞蟻。和工蟻一樣沒有生殖能力,頭大,上顎發達、巨大,可以粉碎堅硬食物,在保衛群體或攻擊其他種的蟻類時即成為戰鬥的武器。因其可以擔負戰鬥任務,故得名兵蟻。
螞蟻生活習性[
切葉蟻雄蟻和雌蟻
織葉蟻的巢螞蟻是用分泌物的氣味來進行交流的[9],由於它們平時都生活在一個蟻巢中,所以這種交流方式比其他膜翅目的昆蟲發育的要好,一個螞蟻如果發現了食物,它就會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氣味,其他的螞蟻就會沿著這條路線去找食物,並不斷地加強氣味。如果這裡的食物被採集完了,沒有螞蟻再來,氣味就會逐漸消散。如果一隻螞蟻被碾碎,就會散發出強烈的氣味,立即引起其他螞蟻警惕,都處於攻擊狀態。有的種類的螞蟻還會散發一種迷惑敵人的氣味。
螞蟻和其他昆蟲一樣,是依靠觸角辨識氣味的,觸角的第一節膨粗,有膝狀彎曲,非常靈活。由於觸角是一對,因此既能辨彆氣味的強度,也能辨識氣味來源的方向距離,成蟲以互相交換反哺的食物,通過其氣味互相了解對方的健康和營養狀況,對方發現的食物等信息。同時也能區別對方屬於從事那種任務的集團,如負責挖洞築巢的,或是負責搜集食物的等。蟻后也不斷地分泌一種氣味,一旦這種氣味停止了,工蟻就會培養新的蟻后。
螞蟻用兩個大牙叮咬的方式進行攻擊或自衛,咬時會分泌出蟻酸(甲酸),刺激被叮咬的傷口紅腫疼痛。
螞蟻亦是全世界力氣最大的昆蟲之一,它的負重能力相當驚人,能拖動比它體重還重1400倍的物品,也能背負52倍的物品。
螞蟻種類
螞蟻(Pachycondyla verenae)
電子顯微鏡下的螞蟻頭螞蟻的種類很多,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有幾種生活方式比較特殊的螞蟻:
在非洲和南美洲有一種行軍蟻,它們不築固定的巢,而是成集團地活動,不停地遷徙,一路上吃掉所有它們碰到的昆蟲和小動物,在行進過程中工蟻用自己的身體為幼蟲和蛹搭建臨時宿營地。行軍蟻用氣味分辨自己的家族,任何外來者都會受到攻擊。
在北半球溫帶地區,有幾種螞蟻專門掠奪其他種螞蟻的蛹,孵化後將它們當作自己的工蟻,這樣它們省去許多餵養幼蟲的麻煩。如紅牧蟻(Polyergus rufescens)大部分工作都是依賴於工蟻完成的。
入侵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於世界各地蔓延,中國也發現有這種螞蟻,可能是由貨輪或進口貨物包裝帶來的,是一種危險的昆蟲。
還有一些有儲藏嗜好的螞蟻,如收穫蟻、切葉蟻。
其他比較知名的品種有:黃絲蟻、黑蟻、長腳蟻、灰末蟻等。
跳躍獵針蟻(英語:Harpegnathos venator):猛蟻亞科、掠猛蟻屬,分布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屬於多蟻后聚落,工蟻體長15~18mm,最大特徵是兩支類似象牙一樣的長長大顎,還有大大的複眼,頭頂上還有三個單眼,體呈黑褐色,觸角大顎和足部呈紅褐色,身體外殼硬實,腹部尾端有螫針,身型修長苗條,壽命為2~3年;蟻后和工蟻基本上相似,體長18~20mm,最大區別是胸部比較粗大,且兩側有脫落翅膀的根部痕跡,壽命達十餘年,純肉食性,受驚嚇會跳躍逃走,視力特佳能看到一米外的物體,狩獵採伏擊方式,發現獵物時會慢慢靠近同時腹部會高頻率的左右擺動,咬住獵物的同時會以螫針刺入獵物體內。
與螞蟻共生的動物
螞蟻放牧蚜蟲蚜蟲可以分泌出含蜜的物質,因此螞蟻將它們當做奶牛一樣放牧,為它們趕走天敵[11],不時將它們搬移到食物充足的區域,然後收集它們的分泌物作為食物。
蟻蟋(Myrmecophilous)的幼蟲也能分泌含蜜的物質,有的螞蟻將其帶入蟻巢保護,白天移出到進食區域,晚上再帶回巢內保護。
有些食蟻類的昆蟲幼蟲會散發出和螞蟻相同的氣味,使螞蟻誤以為是自己的幼蟲,因此帶回巢內,它們會偷偷地攫食螞蟻的幼蟲。
螞蟻一般可以清除動物屍體,使土壤疏鬆,有利於農業,有的種類的螞蟻可以捕食農業害蟲,如灰末蟻(PP ant)可防治柑橘葉甲,竹筒蟻(Tetramorium guineense)可防治甘蔗螟蟲。但也有許多種螞蟻會危害農作物,保護害蟲,甚至攻擊咬傷人。
但對建築物造成極大破壞的白蟻並不屬於蟻類,是屬於等翅目的昆蟲,縱使白蟻有些習性和螞蟻相似。
文化
酉陽雜俎·蟲篇》載:「 秦中多巨黑蟻,好鬥,俗呼為馬蟻。」《禮記》記載:「蚳醢以供天子饋食。」蚳即蟻卵,蚳醢是周朝時採集蟻蛹加桂皮,薑末等製成,是帝王食補。
唐代劉恂《嶺表錄異》卷下說:「交廣溪峒間酋長,多取蟻卵,淘澤令淨,滷以為醬,或雲味酷似肉醬,非尊貴不可得也。」
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載《北戶錄》云:「廣人於山間掘取大蟻卵為醬,按此即所謂蚳醢也,三代以前固以為食矣。」
袁宏道有《鬥蟻》一文:「取松間大蟻,剪去頭上雙須,彼此鬥咬,至死不休。問之,則曰:『蟻以須為眼,凡行動之時,先以須左右審視,然後疾趨。一抉其須,即不能行。既憤不見,因以死鬥。』試之良然。餘謂蟻以須視,古未前聞,且蟻未嘗無目,必恃須而行,亦異事也。」
螞蟻自古以來是一種藥引,《本草綱目》載:「蟻力最大,能舉同身鐵,故人食之亦力大也。」又載:「益氣力,澤顏色」。
傣族至今仍用編織蟻卵制醬,稱為薩裡木松,傣語的「薩」就是醬的意思。
(以上文字由維基百科或度娘提供,僅供參考。如需準確文字,請參考《昆蟲家譜》一書,或本微信平臺【蟲譜大觀】欄目)
照片源於網絡
********************************
想了解有關昆蟲的一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昆蟲記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張巍巍
微信互動:actias
****************************
識得自然萬物:痴迷自然、熱愛分享
「識得自然萬物」成員,回復「自然」可獲得完整聯盟成員名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