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現在年輕人都在玩B站,我也想來當一回UP主,你們說可以嗎?」
「你們想聽什麼,可以提出評論和要求,我將儘量滿足,要是你們喜歡,就點關注和三連。」
滿頭銀髮,穿著印花布衫的敏慈奶奶,笑眼彎彎地坐在電腦前說著視頻的開場白,她的身後電腦屏幕上,還開著B站的網頁。
眾所周知,B站是「後浪」翻滾的地方,敏慈奶奶卻在這裡成功躥紅,每次點開她的視頻,必須先迎來一波壯觀的「認奶奶」現場。
第一支視頻發布後僅僅2天,播放量破480萬,憑10萬粉拿下B站「銀電視」獎牌,在已經發布的20多條視頻中,有3條播放量過百萬,4個月圈粉近35萬,還被央視邀請做訪談!
敏慈奶奶的視頻,沒有勁爆畫面和花哨的剪輯,甚至日常到有些平淡。
但就是這樣的視頻,卻讓無數人只是看她做做飯,聽她講講故事,就想起了童年時趴在自己奶奶膝蓋上,聽故事的幸福感。
01
90歲0基礎做up主,2天積累10萬粉絲
你奶奶永遠是你奶奶
「敏慈不老」的真實名字叫江敏慈,出生於1931年,今年90歲,是廣州白雲區江高鎮人。
她可不是個普通的老奶奶,在很多同齡人連手機都不會使用的時候,無論是超市、菜市場買菜用微信支付寶支付,還是打車、醫院掛號,她都得心應手。
早在很多年前,敏慈奶奶就去念了老年大學,學了幾年電腦和打字,現在還學會了製作、設計視頻。
年少時期經歷社會動蕩、兵荒馬亂,年長後見證新中國的成長,在她的身上,投射著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風雲變幻。
加上她早就有寫一本自傳的想法,通過孫子豆豆接觸到B站的視頻後,她想,如果將自己的經歷用視頻記錄下來,不也是一種自傳嗎,還能讓更多感興趣的人看到。
於是她纏著豆豆跟她一起做視頻,豆豆原本就是一名up主,儘管還是高中生,卻已經有了五年的視頻製作經驗,而他也覺得奶奶的想法太不可思議:「這是年輕人玩的東西」。
奶奶不服:「註冊又沒有年齡限制,年輕人的潮流,我跟得上多少是多少,不懂我就問嘛。」
於是她回到自己房間,打開電腦搜索B站相關的信息,還讓豆豆幫她開了個帳號,叫「敏慈不老」。
第一個視頻發布後,僅用2天就吸引了10w粉絲,比豆豆2年、30多個視頻積累的粉絲足足多了五倍!
豆豆發現奶奶做視頻是認真的後,也開始幫忙拍攝、剪輯、做字幕.
自己負責的部分,敏慈奶奶熱情且認真,每次講故事前,她都會寫好提綱,只為了讓網友在聽故事的時候,能聽得清楚明白。
她說話的語速很慢,網友們並沒有像在其他視頻裡那樣,互相提醒「手動1.5倍速」或「2倍速食用更佳」,而是發出鼓勵的彈幕,「奶奶慢慢說」「我就喜歡這樣聽奶奶講話」。
B站上年輕的「後浪」們歡迎並接受了她,對她的喜愛和支持溢於言表。
02
錘一萬次的薄撐、80年前和外國人學的煎牛扒
好想去奶奶家吃飯
雖然很多網友都特別喜歡聽敏慈奶奶講故事,但她卻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博主。
和現在大部分的美食博主不同,她沒有光鮮亮麗的廚房,也沒有精美的器具、寬敞的灶臺,各種調料也是直接擺放在一個置物架上,都沒有特意裝到統一的收納瓶中。
但這一切,卻有著說不出的親切感。
她做了90年的美食,第一次輸出的視頻,是教大家做最家常不過的糖醋排骨。
「首先準備一斤排骨、二兩糯米粉,一個雞蛋、糖、醋、八角、香葉、甘草、桂皮、花椒.」
有一集,奶奶教大家做廣州特色美食:薄撐(廣式薄餅)。
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包裹餡料的小吃,看著簡單,做起來卻相當麻煩,需要把糯米糰放到鍋中用勺子猛敲一萬來次,直到將其撐得足夠大、足夠薄。
後來,敏慈奶奶還把勺子給敲崩了,嚇得網友們猛發彈幕讓她注意安全。
「我太奶奶,110歲的時候也是這樣做菜的」,她雲淡風輕地說,還順便給大家附贈了個金句:「使勁啊,想吃就要勞動的。」
還有一道經典的菜是煎牛扒,這是敏慈奶奶上初中時,在外國人開的家政課裡學會的。
現在,她把這道穿越了80年時光的菜,展現在我們面前,大家紛紛嫉妒起豆豆,並流下了羨慕的口水。
濃縮了大半輩子的廚藝,講解起來更是細緻且通俗易懂,看得出來,敏慈奶奶是真心的在教屏幕前的「孫子孫女」們做飯。
比如炒不同的菜時,火力怎麼調整。
怎麼看油是不是熱了。
做肉菜和素菜時,有哪些小技巧,可以讓食物的口感更佳。
接地氣的講解,讓房君這個煮飯超級難吃的人,都輕輕鬆鬆學會了。
圍觀的網友們,有的饞哭了:眼淚不爭氣地從嘴角流了出來。
也有人感動了:想回家看看爺爺奶奶,拍他們做飯。
03
為求學逃離包辦婚姻、抗日戰爭逃難的故事
你要是以為,這就是一個老太太教做菜的節目,那就太小看敏慈奶奶了。
她90年的人生,經歷了國家的榮辱興衰,有說不完的故事。
1938年,廣州淪陷了,當時只有7歲的敏慈奶奶全家從廣州搬回到江高鎮老家避難,沒過多久,日本人就從廣州進入江高鎮。
當地年輕壯年的村民自發組織遊擊隊抵抗,打了三天三夜日本人都進不了村,後來因為漢奸的出賣,他們被日本人包圍,只有少數人逃出來。
遊擊隊沒了,剩下的老百姓只能逃難,整個隊伍基本都是老幼婦孺,敏慈奶奶的爸爸扛著她的弟弟,媽媽抱著她的妹妹,她牽著大人的衣角跟著走。
頭上一輪一輪的飛機轉,走了一波又飛來另一波,時不時丟兩個炸彈,地上周圍都是火光,這邊的剛滅,另一邊又炸開了,槍聲、炮聲、汽油桶的爆炸聲充斥著耳膜。
沒有人知道到底要去哪裡,哪裡才是安全的,到了半夜,大家走不動了,就躲在路過的祠堂裡,用茅草將自己隱藏起來,除了小孩哭,沒有人敢發出聲音。
第二天早上,有日本人衝進來,用刺刀在草堆中亂刺,大家才驚慌的跑出來,幸而在日本人拖走其中兩個人後,沒有繼續抓人,敏慈奶奶一家才活了下來。
「真是慘不忍睹」,奶奶抹著眼淚哽咽著說。
1941年,敏慈一家人輾轉來到香港,那年她十歲,一次兒童節,媽媽拿給她一塊錢去買三個燒餅,就當過節了,但在路上,錢被另一個十五歲的男孩子搶走了。
當時的燒餅,3分錢一個,而1塊錢,相當於一筆巨款了。
後來還是一個好心的路人,偷偷在她手裡塞了一塊錢:「別哭了,趕快去買東西吧。」
當她抬起頭想看看那個好心人時,他已經消失在香港熙攘的人群中了。
這件事敏慈奶奶記掛至今:「我這幾十年來,每次想起這件事,就充滿了感激,這輩子都想當面對這個人說一聲,謝謝你!」
廣州解放後,敏慈奶奶一家回到家鄉,因為戰亂只讀了2年小學的她,初中入讀鎮上的教會中學——德基中學。
雖然基礎不好,但她卻異常勤奮,兒時悲慘的經歷更是讓她堅信,學科學是強國之路,並立志要考大學。
但初中畢業後,由於家庭變故,長輩想讓她放棄求學,嫁入在國外做生意的富貴人家。
這種觀點在當時的年代,自然遭到了幾乎全家人的反對,她的爸爸還說:「婚姻大事自古是父母之命,這由不得你。」
好在敏慈奶奶的媽媽十分理解她,在媽媽的幫助和掩護下,逃婚了……
她赤腳走了4個小時,走到了廣州東山的舅媽家,拼命地學習,考上了重點高中,卻因為沒錢交學費,最後只好選了免費的師範。
當時的師範,相當於現在的中專,並且一旦讀了,畢業後是不被允許繼續考大學的,她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課餘時間自學高中的物理數學。
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衡陽鐵路學校來廣州招生,而且500人裡只招50個女生,幸而她是有備而來,1萬人競爭的學位,敏慈奶奶硬是考上了。
大學畢業後,敏慈奶奶進入當時的鐵路局工作,跟著項目跑遍了大江南北,其中寶成鐵路、成昆鐵路、鷹廈鐵路等多條重要鐵路的修建,她都參與了。
現在,她依然不後悔當時逃婚的壯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未來的人生與命運,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
她告訴現在年輕的女孩:「無論什麼時候,女性都應該追求獨立和自由。」
走紅後的敏慈奶奶,生活和之前相比也沒有什麼變化,每天慢悠悠的買菜,給家人做美食,和朋友們一起打太極,用縫紉機給家人做衣服。
有人喜歡她,自然也有人質疑,不少人說她的背後其實是團隊運營,歲數這麼大了還這麼折騰,不就是為了錢麼。
但什麼都經歷了的敏慈奶奶,在面對網絡噴子時,還反過來安慰生氣的孫子:「這都不算什麼,事實會證明誰對誰錯,說我好的,我很高興,也感謝他們;說我不好的,我會考慮他們說的對不對。要真的是我的問題,我會接受改進;不是我的問題,只是不同的觀點,也沒什麼關係。」
B站的獲獎證書
雖然每期視頻的字幕都是豆豆幫忙做的,但敏慈奶奶還是會坐在旁邊一句一句的檢查,她覺得自己要對粉絲和網友負責,這也是她的態度。
這兩年,敏慈奶奶還學習了視頻製作和抖音製作,她的目標是,以後整個視頻的流程都是自己負責,不再求助孫子。
在她的帶動下,周圍年紀相仿的朋友也開始接受新鮮事物,學習使用電子產品,電子支付,他們組成了各種微信群,老同學的、爬山打太極的……大家還一起在線上老年大學的課程,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一百歲了。
就連年輕的豆豆都被奶奶所打動:「可能大家對於老年人有一種刻板印象,以為他們和現在社會交集不多。出現奶奶這種願意學習新鮮事物的老人,大家會覺得可以作為一個例子,讓自己家裡的老人也積極學習起來。」
其實,敏慈奶奶的視頻雖然不多,但傳遞出來的東西卻是很複雜的。
在很多期講自己故事的視頻中,她常常講著講著,就哭得說不下去了。
但敏慈奶奶堅持要講出來,她說希望年輕的孩子們能明白,時代雖然不同了,以往艱難的歲月,也不應該被遺忘。
而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我們記住的歷史背後,其實有無數和她一樣普通的見證者、親歷者,甚至是創造者。
時代變了,但記憶卻不會變,雖然不是每個老人,都能像敏慈奶奶一樣,把自己的故事錄成視頻,分享給每一個人聽,但我們可以經常回家陪陪他們,聽他們說說那些過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