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家裡的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叫做:窮不走南,富不去北。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看,說的說窮人不要去南方,富人都不會去北方。但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俗語裡的南北,並不是單純的指北方,南方,接下來老段就給大家說一下這句俗語的真實意思。
要想解釋清楚這句俗語的意思,就得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句話開始流傳是在清朝,當初,清朝的滿軍大批大批的入住北京,之後,北京就成了滿人和漢人的天下,可是當時滿人當政,漢人地位很低 ,貴族大多都是滿人。
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出現了多元化的北京。為了方便管理,統治者將北京分為東南西北四塊。
東邊是富貴之區,靠著運河交通十分方便,經濟也很發達,很多商人都在此做生意,在那裡的都是大商戶,因此有東富之稱。西邊住的都是達官貴人,有西貴之稱。
而這個俗語中的南北說的並不是我們中國的南方和北方,而說的是北京城的南邊和北邊。
南北就相對比較慘,有南貧北賤之稱,當時南邊都是貧窮之人,那的人們大都做苦力掙錢,都是些身份低微的普通老百姓,所以窮人會不願意去南方,因為那裡是不發財的地方。窮人一般不會去貧窮的地方,他們想著掙錢,更願意去東邊經濟發達的地方。
而北邊的都是沒落的貴族,人們都不願意與沒落的貴族打交道,因為他們都是有罪之人,我們也聽過,落難鳳凰不如雞,哪怕他們曾經是貴族,在現在可能連一介平民也不如,就算是富人也很少會有人願意去北邊。
這就是「窮不走南,富不去北」的含義。
所以說,現在這句俗語在過去適用,在現在已經完全不適用了,有的俗語經過時間的洗禮會慢慢淘汰掉,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眾多古籍中,書錄俗語最多,最系統全面的當屬明朝成文的《智囊全集》。
這裡面句句都是經典!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俗語,也只是更通俗,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方式,這句俗語也不是隨便編的,而是出自從明代就開始流傳的國學經典——《智囊全集》。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不止物質財富,還有精神財富。
那些傳統美德,教會我們怎樣做人,讓我們的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社會更加和諧。
就比如"千古第一萬人"曾國藩,他也是值得後人尊敬的先賢前輩,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更是一直被後世所稱頌。
曾國藩為了更好地教育後代,也把自己一生總結的寶貴精神財富寄託給了子孫,對此,他特地提到了一個人,說自己一生的智慧都拜他所賜,這個人就是馮夢龍。
而對他十分有啟發的一本書,就是馮夢龍所著的《智囊全集》。
被稱為"千古謀略第一書"的傳世佳作,聽說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讀過的名人可不少。
康熙、乾隆皇帝都稱這本書為"國之利器";名臣紀曉嵐對它也是愛不釋手,甚至能倒背如流;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更是把《智囊》推薦給公司的高層主管。
得到這麼多成功人士的喜愛,這本書的過人之處究竟在哪裡呢?
馮夢龍在寫這本《智囊全集》時,就說:"天下無餘智",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智囊全集》中的道理,都是用非常好理解的"故事"講給你聽,共有1238個故事,故事雖多,但是每一篇都短小精悍,不會枯燥乏味,而是讓你哈哈大笑還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比如:武則天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被狄仁傑阻止;郭子儀為了防止功高蓋主,常年家門大開;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蓋世膽量;于謙處理複雜事務的遊刃有餘;王羲之的靈活機智,東方朔的詼諧機智……
很多人寫作,用來作案例的故事,《智囊全集》裡都能看到。它的每一個故事,都取自相關歷史人物的事跡,均有史實依據,絕非胡編亂造,取材豐富,也因此又被稱為"小資治通鑑"。
總之,這是一部令人不忍釋卷之作,一部借鑑古人、智處萬事之作,一部追根溯源、於現實又有無限益處之作。難怪也有人說這套書,"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
上下兩冊,只需要69元,從書中學到的智慧,會伴隨我們的一生,不僅適合職場,官場,更適合於普通人的生活,不管你是買來自己看,還是收藏,亦或是送給朋友,都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想看的點擊下方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