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對環境有要求,在適宜的環境下生長更快產量更高,下面小編帶你們了解一下棉花對環境的要求。棉花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棉花原產於熱帶、亞熱帶,是一種喜溫作物,需要溫暖的氣候。它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溫度是攝氏二十五度至三十度。但不同的發育時期所需的溫度不同,溫度愈高,發芽愈快,以岱字棉十五號來說,十二度時要十一天才發芽,二十二度至三十度時二天就發芽,出苗所需的最低溫度比發芽高一至二度。因此播種時氣溫要求在攝氏十五度以上並且還要穩定上升的。苗期溫度的高低,對於現蕾的早晚,有密切關係。1963年春季乾旱少雨,氣溫比較常年高,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在福州播種的棉花,從出苗至現蕾,只二十至二十三天,三月下旬播種的,需四十二 天。而四月中旬在建甌縣玉溪大隊播種的,需五十天。
現蕾時需要的氣溫,至少要攝氏十九至二十度日平均溫度。溫度不夠,棉株停留在生長枝葉,不現蕾。現蕾數和溫度關係也很密切,溫度升高時,棉株的生長發育旺盛,現蕾數量隨著 增加,溫度下降時,現蕾數也隨著減少。現蕾至開花以至吐絮的氣溫需要在攝氏二十度至三十度,並要求氣溫能逐漸上升,同時不要有急劇變動。過高的溫度,對棉花生長不利,如果溫度超過三十度時,棉株就出現疲萎現象。在栽培上由於莖葉的蔭蔽、灌漑、葉面蒸騰以及輻射等原因,棉田裡溫度往往比較氣溫低。所以有時氣溫超過攝氏三十度,而棉花仍然生長很好。
水分:棉花的蒸騰作用比較強,因此需要較多的水分。但它的根系強大,入土深,能夠利用比較深層的土壤水分,而且它的組織細胞內忍耐缺水的能力較強,所以又比其他一年生的怍物耐旱。
據觀察研究,一畝棉花一生中需要水分三百八十至五百七十二公方。其中自出苗至現蕾需要水量佔它的總生育期的10.1到12.32%,現蕾至開花為10.9到11.6%,開花至吐絮為42.6到49.3%,吐絮至拔稭為27.4到35.6%。在種子發芽時需要吸收了相當於種子本身重量一倍的水分。幼苗期消耗水分比較少,如果多雨或過分灌溉,會使根系分布在表層而不深入土裡,如果後期碰上高溫千旱,棉花就不能利用深層 的水分而受旱害.在開花以後,生長枝葉和結鈴都很旺盛,對水分的需要量迅速增加,而且這時氣溫高,蒸發旺盛,需水更為迫切,開花盛期的七月底到八月上旬,達到最高限度,這時水分不足會引起嚴重的蕾鈴脫落。但水分過多也會影響根系吸收而引起脫落。從八月下半月以後,消耗的水分大大減少。
光照棉花是喜光作物。棉葉能向日運動,使受陽光直射。棉葉在早晨太陽剛剛出來時,就開始光合作用,製造養料,除非水分不足,光合作用不會停止。光照不強,所製造的養料就不能滿足蕾鈐發育的需要,以致減少現蕾開花,增加蕾鈴脫落,影響產量。
土壤棉花要求土層深厚,地勢高燥,地下水位較低,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粘質壤土、富有有機質的土壤更為理想。接近中性的土壤,對棉花也很適宜,同時棉花還比較能耐鹽鹼。
養料在肥料三要素中,氮肥的增產效果最好磷肥次之,鉀肥又次之。但氮肥也不能過多,氮肥多了會引起徒長,增加蕾鈐脫落,降低產量。
棉花的各個發育時期,對各種養分的需要是不同的。從出苗到現蕾時氮的需要量較少,現蕾至開花,需氮較多,開花至棉鈴形成期需氮最多,棉鈴形成期至第一鈴吐絮,第一鈴吐絮以後需氮又增加。出苗後二十至三十天對磷的缺乏最敏威。開花至棉鈴形成期對磷的要求最大,因此一般對磷肥的供應要做為基肥和花期的追肥。鉀肥在棉鈐形成期需要最多。
現在你對棉花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長最好了嗎?後續小編給大家帶來不一樣動植物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