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韓國蔚山大學團隊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一次性外科口罩和棉質口罩都無法阻止新冠病毒在COVID-19患者咳嗽時對環境和口罩表面的傳播。
在這一研究中,4例COVID-19患者被送入負壓隔離室,要求他們距離20cm處培養皿中咳嗽5次,同時佩戴以下順序的口罩:無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純棉口罩和無口罩。
四名參與者的鼻咽和唾液樣本的中位病毒載量分別為5.66和4.00 log copies/mL。不戴口罩、戴外科口罩和戴棉質口罩咳嗽後病毒載量中位數分別為2.56、2.42和1.85 log copies/mL。
所有來自外層表面的拭子檢測結果為SARS-CoV-2陽性,大部分來自內面罩表面的拭子檢測結果為陰性。
研究人員認為,在新冠肺炎患者咳嗽的時候,無論是一次性外科口罩還是純棉口罩都不能有效過濾新冠病毒。當然,這些觀察結果也支持了接觸口罩外表面後洗手的重要性。
在《內科學年鑑》上發表的文章中,研究人員指出,病毒顆粒的大小可能是口罩濾過病毒能力較差的一個原因,儘管口罩對其他呼吸道感染有效。特別是,以前的研究發現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在目前的分析中沒有測試)有助於防止流感病毒的傳播。
作者指出,早期的研究顯示0.04到0.2μm的粒子 「可以穿透口罩。」他們說,對於導致SARS的冠狀病毒,估計顆粒在0.08至0.14μm的範圍內。
他們寫道:「假設SARS-CoV-2具有相似的大小,外科口罩不太可能有效地過濾這種病毒。」「在咳嗽過程中產生的氣溶膠中,SARS-CoV-2的大小和濃度是未知的。」
當注意到口罩外層比內層的汙染更嚴重時,他們推測這可能是由於「口罩的空氣動力學特性」,或者「高速咳嗽時產生的少量SARS-CoV-2氣溶膠可能會穿透口罩」。
研究人員承認,這項研究並沒有檢驗COVID-19疾病的實際傳播,也沒有檢驗口罩是否「縮短了飛沫在咳嗽時的傳播距離」。
他們補充說,口罩是否能減少無症狀的COVID-19患者或那些沒有咳嗽的人的傳播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