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裡說過:「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關於你的記憶,也是你「生」的一部分,就算肉體死去,但愛你的人還記得你、思念著你時,你依舊是「活著的」。
不要循規蹈矩,跟隨自己的心
有些人選擇循規蹈矩,因為這樣很少會犯錯,屬於「安全牌」。但這卻是以失去自我的心為代價。人生短暫,本就應該多去嘗試,去追求內心的渴望。故事中的米格從小熱愛音樂,但因為家中有嚴格的家規,不允許學習音樂,在米格陷入親情與夢想的兩難選擇時,他誤入亡靈之地,在歷險中勇敢去追逐自己渴望的音樂,也因此碰到了曾經為夢想離家的親人。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被所有人遺忘後。據說人的死亡有三次,第一次是生理意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法律意義上的死亡,而最後一次,是當所有人都忘記你了,那麼你也就徹底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在米格誤入的亡靈之地裡,住的都是在原來世界上已經死去的人,他們在這個世界裡繼續生活著,依靠著親人們在人間燒的紙錢、貢品生活。在這裡,他們可以開始第二次生命,而被親人們遺忘,就是他們最終的死亡。
人們去世了,但還活在親人的心中,親人們日日思念,在世界上還留有逝者的痕跡,而當所有人都遺忘了時,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從世界上徹底消失。沒有人知道曾經的你,仿佛是被世界拋棄,再也沒有人記得你曾經來過。
家人是比夢想更重要的事情
人們應該有夢想,也擁有追求夢想的權利。可是當夢想與家人同時出現在選項中時,我們該如何抉擇?
米格的祖祖父艾克託年輕的時候為了夢想拋棄了家人,和朋友一起離開家鄉去做音樂,可是在一段時間後他才發覺到親人是多麼重要,沒有親人的陪伴,一切事情都少了些安心和成就感。親人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是永遠陪伴著我們的人。年少輕狂的我們總是不甘心於當下,不顧家人的勸解,四處闖。直到被撞得頭破血流,才會回頭看向家人,跑向家人溫暖的懷抱,尋求安慰和溫暖。
當夢想衝突於現實,我們可以試著去變通解決,而不是拋下家人,家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父母在我們長大的同時慢慢變老,他們想要的,只是陪伴。他們不在乎掙多少錢、有多大的成就,他們希望的,只是孩子能夠幸福地生活。
比起恨,遺忘才更可怕
艾克託為了夢想離開家人,當他後悔想要回來時,卻被朋友害死了。客死他鄉,他的家人一直沒有等到他的歸來,也錯讓家人認為他並不想回來。因此,他的妻子傷心極了,她立下家規不允許子孫碰音樂,也不允許任何人提起艾克託。就這樣,艾克託這個名字就被逐漸遺忘了。艾克託的家人不再記得他,而他也在漸漸走向真正的死亡。
比起恨,以往更為殘酷。當所有人開始遺忘你,那就代表著你不再存在於任何人的心中,任何人對你都不再有愛,沒有人再關心你、思念你、珍愛你,你的存在不再有任何意義。就如同艾克託一樣,漸漸變成世間的塵土,走向虛無、走向真正的死亡。
家人的愛是無可比擬的
家人的意義,是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會默默關心你、牽掛你,在風雨中成為彼此的港灣,永遠包容你、陪伴你、為你敞開溫暖的懷抱。
當艾克託和家人把誤會解開,在冥界與女兒相聚時,滿頭白髮的女兒還扎著兒時的髮髻,開心地叫著爸爸。分離的父女再次相見,那一刻便不再有怨恨,誤會解除,彼此相擁。
我們無法去度量家人的愛,因為這樣的愛是無私而又深厚的。我們總是和家人發生爭吵、紅著臉爭執,每一次都仿佛是仇人一樣,可我們也明白,無論怎樣,家人依舊會愛自己,之所以會肆無忌憚的這般爭吵,正是因為我們很清楚,只有家人會願意包容你、理解你、原諒你。而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應該更加珍惜親情,珍惜在這世界上唯一的無條件愛你的人。
死亡並不可怕,它只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真正的結束是遺忘。在我們尚未蒼老無力時,應該去勇敢追尋夢想。但在尋夢的路途上不要忘記,家人永遠是你的港灣,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依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