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這為古箏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時期,古箏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民間普通百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青樓雅苑,隨處可以聽見古箏之聲。古箏在唐朝人的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古箏藝術的發展,在許多文人墨客的古詩中,我們看到了「箏」的身影。
一、唐朝經濟高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蓬勃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促進了古箏行業蓬勃發展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唐朝在我國的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唐朝時期,我國可以說是世界超級大國,經濟高度繁榮與發展,政治清明而又充滿活力,文化蓬勃發展又不斷吸收借鑑外國文化,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人們開始逐漸重視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箏樂發展迎來了一個高潮。在唐朝以前,隋朝直接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局面,基本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的分割局面。
唐王朝建立以後,統治階級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在軍營中實行募兵制度,這一系列的治國措施有利於為古箏藝術的發展塑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和戰亂時期相比,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們的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欣賞古箏。
另外,唐朝也出現了不少喜愛古箏的君主,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出於個人喜好的原因,這些君主大力支持古箏藝術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唐朝古箏藝術發展高潮的到來。
唐朝的經濟發達,新型農具的出現,水利項目的增多,紡織業,陶瓷業的發展,許多大都會的出現,如長安,洛陽等,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經滿足的基礎上,許多娛樂性的場所開始出現,而古箏是人們在進行娛樂活動時不可缺少的奏樂樂器之一,所以古箏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實行了開放的政策,文化與思想環境比較寬鬆,統治者對儒,釋,道三家都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允許他們各施所長,在這樣自由開放的社會背景之下,唐朝的文人敢於創新,在前代人的基礎上改編舊的曲目,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為人們彈奏古箏時提供了提供了許多新穎的篇目。
二、唐代的古箏主要以桐木為主要製作材料,顏色多變的琴弦使古箏富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裝飾材料的加入更體現了古箏在唐詩中的重要地位
古箏在唐朝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流傳下來的相關唐詩中,有不少詩作都是關於古箏製作材料和裝飾材料的描寫。據考察,古箏一般都是由桐木製作而成,這種製作工藝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製作古箏所用的桐木一般呈淺黃色或者白色,因為質地比其他的木材要堅韌所以更能適應潮溼和乾燥兩種氣候,通常被認為是製作古箏的最佳木材。
如在李白《相和歌辭·怨歌行》有明確記載:「寒言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
這裡的「絲桐」主要指的就是箏,在唐朝時期,箏弦一般都是由鸝雞製成,用這種材料製成的琴弦,奏出來的音樂音質細膩,能夠抒發出語言所不能傳達的感情。在唐代,人們喜歡把琴弦染成不同的顏色,主要為紅色,綠色等。
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演奏者分清音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古箏的美感度。在現存的唐詩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展示琴弦特點的詩句,如:
白居易《聽彈湘妃怨》:「玉軫朱弦瑟瑟徽,吳娃徵調奏湘妃」。
劉滄《寄遠》:「西園楊柳暗驚秋,寶瑟朱弦結遠愁」。
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從這些古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唐朝的古箏琴弦顏色豐富多彩,極具變化。在唐朝,人們不僅對古箏的製作材料十分重視,因為很喜歡古箏,人們對箏的裝飾也非常講究。在製作箏的過程中,人們會特地在箏體上附加上各種各樣的裝飾雕刻來加以美化。因為製造古箏時所用的材料不同,人們對古箏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叫「鈿箏」,「寶箏」,「玉箏」,「金箏」,「銀箏」。
三、唐詩中出現大量描寫古箏演奏技藝及彈箏人的詩篇,開闊了唐詩的表現領域
唐朝時期,到處可以看到演奏古箏之人。開放的政治制度,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古箏的彈奏水平和技藝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古人整理的一百二十多篇和古箏有關詩篇中,可以清晰的發現,彈奏古箏的指法有十八種之多,包括「按,掩,推,打,撥」等,這麼多的演奏指法,極大的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唐詩中也有不少描寫古箏指法的詩篇,如:
李端《聽箏》:「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孫光憲《浣溪沙》:「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
不僅如此,唐朝古箏的發展,也隨即產生了許多奏箏之人,這些奏箏之人大多數為女性,因為女性的手指比男子要纖細,在彈奏時的姿態也比男子更柔媚。在流傳下來的唐詩中,正面描寫宮廷女子彈奏古箏的篇目並不多,大多數描寫的都是一些青樓女子和家妓彈奏古箏時的畫面。
這些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並不高,她們主要靠賣藝為生。許多歌姬能歌善舞,彈箏的技藝也十分精湛。詩人和這些女性的接觸比較多,因此在唐朝描寫彈奏之人的古詩中,多以這類女性為主。如:
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令恨識遲。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
吳融《李周彈箏歌》:「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聞君七歲八歲時,五音六律皆生知。」
四、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產生了箏詩這種新的文學體裁,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代箏樂發展繁榮,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因此唐代許多文人墨客在適合創作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將寓箏於詩。由此就產生了許多融音樂和詩歌為一體的文學體裁—箏詩。這類箏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詠物類,一類是抒情類。
詠物類箏詩描寫的就是一些客觀實體,完美古箏的製作的精美,製作材料的珍貴,以此來追憶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追尋古箏的發展歷程,又或者是對彈奏者演奏過程的描寫,用以展現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
抒情類箏詩的內容大多數是用來表現詩人的主觀情感,聽古箏之聲時,觸景生情,所描寫的多是為抒發感情而作。在唐朝的宴會中,少不了用古箏來助興,詩人用詩歌來記錄這類宴會景象,藉以抒發自己的歡樂之情。
又或者藉助古箏為載體,表現時人的愛情故事,有對心儀之人的愛慕之情,也有對負心之人的埋怨之情。這些感情被表達的細膩真實,充滿了真情實感。唐朝古箏與詩歌的完美結合,不僅僅提高了箏樂的影響力,擴寬了箏樂的傳播渠道,人們還能在文學作品中了解它,認識它,唐朝,古箏還傳播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
同時,和文學融為一體,也提高了箏樂作品的審美價值,箏樂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單純的音樂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些箏樂曲目的背後,往往是某些詩人的詩歌創作,更多包含了一種文化創意在裡面。
箏樂與古詩的結合,對演奏者,詩人來說都是一件極好的事情。演奏過程中融入文化因素,可以在無形中增加演奏者的文學素養,而詩人受到奏樂的影響,也會在無形中增加自己的藝術素養。兩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箏詩背後被賦予了更多的詩情畫意的美感。
如:《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作為唐朝文學發展最高成就的代表,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獨樹一幟的地位,而箏詩作為唐詩中的一個小門類,以其自身的獨創性和高超的文學價值,對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活躍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而對於後世,箏詩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文學體裁樣式,在詩歌創作時,可以將具體事物引入詩中,豐富詩的內容,擴大詩的表現範圍,同時也為今天的人們研究當時的古箏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證據。
參考文獻:
《唐史》
《資治通鑑》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