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從唐詩中看獨特的古箏藝術

2020-12-23 華太師

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這為古箏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時期,古箏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民間普通百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青樓雅苑,隨處可以聽見古箏之聲。古箏在唐朝人的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古箏藝術的發展,在許多文人墨客的古詩中,我們看到了「箏」的身影。

一、唐朝經濟高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蓬勃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促進了古箏行業蓬勃發展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唐朝在我國的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唐朝時期,我國可以說是世界超級大國,經濟高度繁榮與發展,政治清明而又充滿活力,文化蓬勃發展又不斷吸收借鑑外國文化,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人們開始逐漸重視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箏樂發展迎來了一個高潮。在唐朝以前,隋朝直接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局面,基本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的分割局面。

唐王朝建立以後,統治階級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在軍營中實行募兵制度,這一系列的治國措施有利於為古箏藝術的發展塑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和戰亂時期相比,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們的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欣賞古箏。

另外,唐朝也出現了不少喜愛古箏的君主,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出於個人喜好的原因,這些君主大力支持古箏藝術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唐朝古箏藝術發展高潮的到來。

唐朝的經濟發達,新型農具的出現,水利項目的增多,紡織業,陶瓷業的發展,許多大都會的出現,如長安,洛陽等,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經滿足的基礎上,許多娛樂性的場所開始出現,而古箏是人們在進行娛樂活動時不可缺少的奏樂樂器之一,所以古箏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實行了開放的政策,文化與思想環境比較寬鬆,統治者對儒,釋,道三家都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允許他們各施所長,在這樣自由開放的社會背景之下,唐朝的文人敢於創新,在前代人的基礎上改編舊的曲目,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為人們彈奏古箏時提供了提供了許多新穎的篇目。

二、唐代的古箏主要以桐木為主要製作材料,顏色多變的琴弦使古箏富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裝飾材料的加入更體現了古箏在唐詩中的重要地位

古箏在唐朝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流傳下來的相關唐詩中,有不少詩作都是關於古箏製作材料和裝飾材料的描寫。據考察,古箏一般都是由桐木製作而成,這種製作工藝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製作古箏所用的桐木一般呈淺黃色或者白色,因為質地比其他的木材要堅韌所以更能適應潮溼和乾燥兩種氣候,通常被認為是製作古箏的最佳木材。

如在李白《相和歌辭·怨歌行》有明確記載:「寒言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

這裡的「絲桐」主要指的就是箏,在唐朝時期,箏弦一般都是由鸝雞製成,用這種材料製成的琴弦,奏出來的音樂音質細膩,能夠抒發出語言所不能傳達的感情。在唐代,人們喜歡把琴弦染成不同的顏色,主要為紅色,綠色等。

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演奏者分清音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古箏的美感度。在現存的唐詩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展示琴弦特點的詩句,如:

白居易《聽彈湘妃怨》:「玉軫朱弦瑟瑟徽,吳娃徵調奏湘妃」。

劉滄《寄遠》:「西園楊柳暗驚秋,寶瑟朱弦結遠愁」。

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從這些古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唐朝的古箏琴弦顏色豐富多彩,極具變化。在唐朝,人們不僅對古箏的製作材料十分重視,因為很喜歡古箏,人們對箏的裝飾也非常講究。在製作箏的過程中,人們會特地在箏體上附加上各種各樣的裝飾雕刻來加以美化。因為製造古箏時所用的材料不同,人們對古箏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叫「鈿箏」,「寶箏」,「玉箏」,「金箏」,「銀箏」。

三、唐詩中出現大量描寫古箏演奏技藝及彈箏人的詩篇,開闊了唐詩的表現領域

唐朝時期,到處可以看到演奏古箏之人。開放的政治制度,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古箏的彈奏水平和技藝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古人整理的一百二十多篇和古箏有關詩篇中,可以清晰的發現,彈奏古箏的指法有十八種之多,包括「按,掩,推,打,撥」等,這麼多的演奏指法,極大的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唐詩中也有不少描寫古箏指法的詩篇,如:

李端《聽箏》:「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孫光憲《浣溪沙》:「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

不僅如此,唐朝古箏的發展,也隨即產生了許多奏箏之人,這些奏箏之人大多數為女性,因為女性的手指比男子要纖細,在彈奏時的姿態也比男子更柔媚。在流傳下來的唐詩中,正面描寫宮廷女子彈奏古箏的篇目並不多,大多數描寫的都是一些青樓女子和家妓彈奏古箏時的畫面。

這些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並不高,她們主要靠賣藝為生。許多歌姬能歌善舞,彈箏的技藝也十分精湛。詩人和這些女性的接觸比較多,因此在唐朝描寫彈奏之人的古詩中,多以這類女性為主。如:

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令恨識遲。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

吳融《李周彈箏歌》:「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聞君七歲八歲時,五音六律皆生知。」

四、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產生了箏詩這種新的文學體裁,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代箏樂發展繁榮,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因此唐代許多文人墨客在適合創作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將寓箏於詩。由此就產生了許多融音樂和詩歌為一體的文學體裁—箏詩。這類箏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詠物類,一類是抒情類。

詠物類箏詩描寫的就是一些客觀實體,完美古箏的製作的精美,製作材料的珍貴,以此來追憶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追尋古箏的發展歷程,又或者是對彈奏者演奏過程的描寫,用以展現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

抒情類箏詩的內容大多數是用來表現詩人的主觀情感,聽古箏之聲時,觸景生情,所描寫的多是為抒發感情而作。在唐朝的宴會中,少不了用古箏來助興,詩人用詩歌來記錄這類宴會景象,藉以抒發自己的歡樂之情。

又或者藉助古箏為載體,表現時人的愛情故事,有對心儀之人的愛慕之情,也有對負心之人的埋怨之情。這些感情被表達的細膩真實,充滿了真情實感。唐朝古箏與詩歌的完美結合,不僅僅提高了箏樂的影響力,擴寬了箏樂的傳播渠道,人們還能在文學作品中了解它,認識它,唐朝,古箏還傳播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

同時,和文學融為一體,也提高了箏樂作品的審美價值,箏樂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單純的音樂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些箏樂曲目的背後,往往是某些詩人的詩歌創作,更多包含了一種文化創意在裡面。

箏樂與古詩的結合,對演奏者,詩人來說都是一件極好的事情。演奏過程中融入文化因素,可以在無形中增加演奏者的文學素養,而詩人受到奏樂的影響,也會在無形中增加自己的藝術素養。兩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箏詩背後被賦予了更多的詩情畫意的美感。

如:《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作為唐朝文學發展最高成就的代表,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獨樹一幟的地位,而箏詩作為唐詩中的一個小門類,以其自身的獨創性和高超的文學價值,對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活躍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而對於後世,箏詩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文學體裁樣式,在詩歌創作時,可以將具體事物引入詩中,豐富詩的內容,擴大詩的表現範圍,同時也為今天的人們研究當時的古箏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證據。

參考文獻:

《唐史》

《資治通鑑》

《新唐書》

相關焦點

  • 畫樓西畔桂堂東,李商隱朦朧詩的鼻祖!
    《無題》【唐】李商隱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 衢州少兒古箏演繹古詩詞
    這不,1月5日,衢州也有一群師生憑著自己的特長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愛好,以古箏彈唱經典的方式,前往杭州錄播浙江少兒春晚節目。當晚,剛剛從杭州錄製完節目回衢的帶隊老師吳越相告,這次他們錄播的是《中華孝道》《讀唐詩》2個節目,42名學生均來自市實驗學校。「『孝』是中國人一貫追崇的傳統美德,《讀唐詩》是小朋友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
  • 若瑄古箏藝術文化中心簡介及招生計劃
    古箏,音色清越、高潔、典雅、委婉動聽、色彩華麗、富有神韻、輕拂宛如行雲流水,重掃勢若山崩海嘯,是一種具有獨特風韻的獨奏器樂
  • 琴弦經常斷?其實在你買古箏那一刻就存在這一隱患了
    「古箏買回來,自己調音的時候,蹦的一聲,琴弦斷了……都怪我不好,不太會調音,之後都不敢自己調音了」「考級的時候,當著評委們的面彈到《戰颱風》掃弦,可能是我太用力,吧唧一聲,琴弦斷了,我聽到他們笑了,我……」「剛在古箏老師那裡調好琴,搬回家沒多久,女兒彈高音最細弦的時候,斷了,差點崩了女兒的臉
  • 《唐詩三百首》中最美的10首五言絕句,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好喜歡
    《唐詩三百首》是家喻戶曉的唐詩選本,是由清代學者孫洙編選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29首五言絕句,隱娘今天想分享10首如畫一般的五言絕句,清麗絕美,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 學古箏找什麼樣的老師最好?
    學古箏找什麼樣的老師最好? 藝考網小編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古箏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 很多學習古箏的人,都會喜歡網上找各種自學教程,進行模仿學習,認為自己只是當個消遣興趣沒必要花錢。在這裡藝考網小編要提醒大家,無論是古箏考學還是當做興趣愛好,都不建議自學。
  • 國色天香:從唐詩中看唐人對牡丹的喜愛
    我試圖從唐詩中尋找牡丹的芳蹤,探尋唐人對牡丹情有獨鐘的一面。在唐詩中以牡丹為名的詩數不勝數,從中可窺見牡丹種植的場所。從詩中可以看出劉禹錫觀賞過很多人家的牡丹花,看了渾侍中家的牡丹後有一種,「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感覺。他認為渾侍中家的牡丹,開的大朵,鮮豔,這是其他家比不上的。唐人種花不弱與人,元稹植牡丹于靖安坊宅和白居易詩並稱讚自己家的牡丹。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古箏?學古箏的八大好處!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都選擇古箏,其實除了喜歡古箏以外,學古箏是有很多種好處的,今天就給大家列舉幾項學古箏的好處。讓大家都知道古箏的重要性。 01 古箏讓一個人對音樂的感受更加強大,會了解很多作曲家,了解音樂的發展過程。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 古箏四重奏《山河流水》演奏:天津音樂學院樂之翼·金燦古箏組合
    透過四架古箏互相呼應,猶如置身於「人隨山水轉,心往畫中遊」的境界。2019年CCTV中國民族器樂電視大賽比賽現場指導老師 楊紅 天津音樂學院古箏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古箏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理事;北京中華傳統樂會理事;天津民族管弦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藝術特長生評委、興華大學古箏學院外聘專家、CCTV
  • 當民樂古箏與經典英文歌曲相遇 陌陌古箏箏兒跨界表演大寫的精彩
    我們知道,以古箏為代表的中國民族樂器因其悠久的歷史以及可以演奏出動聽的旋律被稱之為藝術瑰寶,是很多人眼中的陽春白雪。當古箏與經典英文流行歌曲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Rolling In The Deep》是英國天后Adele/阿黛爾的代表作,不僅佔據了美國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的冠軍位置,而且在第54屆葛萊美獎中獲得了「年度歌曲」「年度製作」「最佳短篇MV」三大獎項,在全球範圍內被廣為傳唱,是公認的經典英文流行歌曲。
  • 開平【古箏培訓學校】
    漢墨教育一家專業古箏培訓機構,開班古箏培訓,少兒古箏培訓班,成人古箏培訓班及古箏銷售等,是中國藝術家研究院教育機構、中央音樂學院考級點、中國藝術特長生的考級點、中華英才素質水平測試考級點。開平漢墨教育, 中音階梯藝術教育古箏學校全國音樂考學影響力品牌,成立於2011年,專注於古箏音樂教育培訓,從早教到成人,從興趣愛好古箏入門到專業學古箏考級考學,古箏教學業務覆蓋全年齡、各科目。
  • 杜甫:唐詩交響樂中最獨特的音符,同時迴蕩著盛唐之音與晚唐之調
    若只以藝術風格與調性來論唐詩,唐詩的命運可分為四個周期,相當於交響樂的四個樂章。初唐詩歌可視作第一樂章,奏響了唐詩開始甩掉南朝以來宮體詩的虛浮、頹廢格調的剛健音符,訴說著唐詩的覺醒與新生。盛唐詩歌則構成了第二樂章,歷史的厚重與宇宙的遼闊相得益彰、浪漫飄逸與悲壯沉鬱相映成輝,渾厚雄壯地呈現出了詩歌的最高風度。
  • 「箏」的好聽—常德近100架古箏上演「武陵箏春」新年音樂會
    藝術的發展,首先在於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根基;而藝術的繼承,重要的是培育新人,沒有新人就沒有活力。正是有著這樣一代又一代新苗的成長,古箏藝術的發展才有著美好的希望。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全唐詩中的鬼詩,書生半夜遇鬼,看破人生荒謬,永恆的鄉愁和孤獨
    △ 唐詩故事:全唐詩中的鬼故事《聖經》上說:亞當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偷食了禁果,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從此我們作為他們的子孫永遠離開了故鄉,窮盡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返回。這就是,人類永遠的鄉愁。千裡思家歸不得,春風腸斷石頭城。王紹自思,此詩作者絕非人類,難道是鬼?深夜時分,星鬥稀疏,王紹郎朗的讀書聲驚動了鬼,或許是鬼也想起自己曾經像他那樣徹夜讀書,或許是暗夜中唯有滿懷熱望的王紹還有一絲陽氣,而吸引了鬼魂的注意。它耐不住寂寞,乍著膽子在窗戶上題詩。正是春花爛漫的季節,鬼魂卻想起了千裡之外的故鄉,有家難歸,有親難投,怎不讓人肝腸寸斷?
  • 品讀當代女畫家木西的油畫藝術
    木西藝術創作將中國傳統繪畫的筆意與西方現代繪畫的構成觀念巧妙融合,營造出充盈著詩意的現代生活情味,她的作品更多地追求形式上的「唯美」,作品在平和中透著睿智,細膩中含著激情,兼具中國和歐洲傳統藝術的審美因素,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木西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展覽,先後在法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舉辦展覽,引起藝術界和國內外收藏界及新聞媒體的關注,被譽為當今中國最具潛力的青年女畫家之一。
  • 李白這首入選唐詩300首的唐詩只有6句,卻成就最含蓄的相思古詩
    在他的唐詩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乘舟將欲行」的大白話,也能看到「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複雜;我們能看到「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豪情,也能看到「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的低吟淺唱。雖然李白給我們的印象是那個充滿豪情的大詩人,但是他的情感細膩表達也有精彩之處。比如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是他一首入選唐詩300首的詩歌。
  • 從南潯少年到一代竹刻藝術大家——金西厓竹刻藝術概說
    杭州煙霞洞口石碑(圖三)關於金西厓開始刻竹生涯的大致情形,可於其《刻竹小言》自序中略微一窺。「餘少習工程,夙疏文墨。壯年就業,奔走遐邇,營建之餘,獨喜刻竹。伯兄北樓,殫思畫學,每取硯池餘沈,於臂擱箑邊為作小景,付餘鐫刻。仲兄東溪,素工斯藝,朝夕濡染,遂愛之入骨。居家之日,恆忘飲食,僕僕徵途,亦攜竹材刀刷相隨。」
  • 詩詞丨一生必背的50首經典唐詩,值得收藏
    在唐詩。幾百年來,有多少唐詩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又有多少唐詩撫慰了我們的心靈。從音律到文字,從寓意到內涵,讀之朗朗上口,看之韻味無窮。唐詩源於生活,是自然 ,是生命,是心靈的寫照。——李白《送友人》-03-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 唐詩三百首丨272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詩豪」劉禹錫就對李益的邊塞之作甚為讚佩,劉禹錫在《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就提到,其中有一句說「邊月空悲蘆管秋。」指的就是在當時傳誦非常廣泛的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而《唐詩紀事》也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不僅常為人所傳唱,而且很多畫師也喜歡畫這首詩所體現的那種邊塞鄉思的意境。那麼這首詩、這首絕句它到底好在哪兒呢?
  • 博樂藝術教育【詩樂古箏】推出漢宮樂器「狐狸娃娃」小箏暑假班!
    漢唐小箏「狐狸娃娃」介紹:   全長70釐米左右,琴弦13根,是依據我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古箏延伸改良的一種小型古箏樂器它方便攜帶、彈奏簡易,減少了原有古箏的音域,讓初學者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為古箏學習帶來深入淺出的作用。  漢宮樂器「狐狸娃娃」小箏擁有黑、白、粉三色。深受孩子成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