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許多人都會遇到的一種現象,尤其是有近視眼的人,眼前總是飛來飛去的有許多黑影。假如在陽光燦爛的夏日,躺在鬆軟的沙灘上,就算是閉上眼睛,也會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飛蚊症"或玻璃體混濁。
關於這個眼病,我先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做過一首詩:
"散亂空中千片雪,
蒙籠物上一重紗。
縱逢晴景如看霧,
不是春天亦見花。"
初看,這好像是一首寫景的詩。但實際上,是一首描寫詩人自己眼病的詩。多數人在記錄自己情感或日常活動時,寫日記是最常見的。但有些古代文人卻很有意思,他們用寫詩的方法。
從詩中描述看,"散亂空中千片雪",白居易的玻璃體混濁可能很明顯。"縱逢晴景如看霧",顯然視力也很差,估計近視度數也很高。
白居易就是玻璃體混濁和近視眼。
這些黑影的形態簡直五花八門,比如像塵埃、像一條彎曲的線、像蜘蛛網、像一個個小孑孓、像絲球、像飄來飄去的雲、像錢幣...還有其他的描述。有時,在同一隻眼睛上,可以出現多個不同的形狀。
這些黑影在眼前毫無規律地晃來晃去,密度也有濃有淡。濃的黑影即使在弱光環境下也能看到,淡的黑影就不同了,常常是在明亮背景下才能發現,比如藍天、白色的牆壁或者白色的紙。
眼前出現的這些黑影,多見於近視眼和老年人,醫學上叫玻璃體混濁。近視眼一般在二三十歲左右開始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逐年增多,濃度也逐漸加深。
這並不意味正常人就沒有"飛蚊症",靠近視網膜的玻璃體有些結構透明度較低,在適當的照明條件下,也會投影於視網膜上,不過這種情況並不是眼睛裡面出現了什麼異常,是不需要治療的。
假如黑影是緩慢地逐年增多,儘管這些黑影讓人覺得很煩,但通常並不引起值得注意的眼病,雖然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藥物,但大多很難看到明顯效果。因此,眼科醫生並不十分鼓勵這類病人進行過度的治療。
如果你有飛蚊症,而且還去眼科看過病,你一點會有這樣一個印象,那就是又做檢查,又要放大瞳孔,更讓人不能忍受的是,醫生嘮嘮叨叨地讓你不停地轉動眼球:向上、向下、左上、右下…折騰了半天,醫生才如釋重負地說了句:"沒什麼大事,不要緊。"
其實,病人可能不知道,醫生不厭其煩地檢查,是為了排除眼底很周邊的視網膜病,這些病的症狀也是這樣,一旦發現,必須進行特殊治療。
舉兩個例子看看。
注意到了嗎?圖片的上方有一個很大的"視網膜裂孔",這就好像一個大水壩出現了一個漏水的洞,不把它"堵住",眼底就會像大壩一樣發生決堤。
再看看這幅示意圖,看到上面的圓圈了嗎?仔細看看,圓圈裡有一個小裂口,視網膜也"翹"了起來,與眼球壁脫離開來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視網膜脫離",是一種必須手術治療的眼病。
這些確實有眼病的玻璃體混濁,有一點與上面那些不需要治療的玻璃體混濁不同,眼前的"黑影"常常是突然出現的。
一般來說,生理學飛蚊症是不需要特殊治療的,眼底沒有問題的玻璃體混濁通常也不需要特殊治療。但對於年齡偏大的人來說,出於眼睛養生的目的,經常用一些像枸杞子和黃芪之類的中草藥還是有益的。
但病理性飛蚊症就不同了,必須進行對症治療。治療的方法,也因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眼藥水、局部離子導入、口服藥物、注射藥物甚至手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