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夏天結束。」
1983年夏天,義大利某個不知名的鄉村,身材健美的男孩子慵懶躺在摺疊椅上。烈日下,肩背赤裸,短褲,長腿,旺盛的荷爾蒙,情慾……遊泳池水波光粼粼。蟲鳴隨著風聲起伏,連綿不絕,仿佛午後時光一樣永無止境。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的夏天,讓我想起不久前同樣風景如畫的英劇《德雷爾一家》。海邊、鄉村、酷暑與沒有手機的純真年代,格外適合構建懶散而生氣勃勃的伊甸園。
每年夏天,埃利奧一家都會來此避暑,並按慣例接待一位訪問學生。這位學生將幫助父親帕爾曼教授處理文件,也會接受他在寫作上的指導。在埃利奧生命中的第17個夏天,他遇到了24歲的奧利弗。
沒有在這類影片中常常出現的世俗阻攔或道德壓力,兩個靈魂在患得患失中試探、誤解,纏綿依戀,在最後的三天裡宣洩般爆發出來,光彩奪目。這是短短六個星期的情慾,也是兩個人一生的故事。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獲得了廣泛的喜愛和好評。爛番茄新鮮度96%,豆瓣7萬人打出了9.0的高分,好於99%的同志片,亦好於98%的愛情片。很多媒體將其評為2017年十佳影片。很多人等著這部電影,一等就是一年。
其實早在2007年,安德烈·艾席蒙創作的同名原著小說就曾引起轟動。而三次提名奧斯卡的導演、編劇詹姆斯·伊沃裡親自操刀改編,進一步確保了影片的質量。在小說中,故事以中年人回顧往昔的方式鋪陳,對已經失去的青春愛戀,難免縈繞著揮之不去的緬懷。但電影的視角是當下的,正在發生的,它呈現了令人迷醉的現在。
原著小說中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模式,絮絮叨叨全是少年心事。影片同樣沒有過多依託敘事,而是以一連串令人臉紅心動的細節,配合恰到好處的音樂,還原了初戀的味道。
就像開篇不久的一個長鏡頭,隔著時有時無的斷壁殘垣,埃利奧追逐著奧利弗行走,仿佛在用視線擁抱他時隱時現的身影。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幾乎能看到愛情律動的節奏,描繪出它飛揚的軌跡。
悠閒的午餐時間,埃利奧對奧利弗隱蔽而專注地凝視,又或者他躺在床上,聆聽奧利弗在衛生間淅淅瀝瀝的動靜。他用赤裸的腳追逐奧利弗的腳趾,他偷偷將頭深埋入奧利弗紅色的短褲之中,嘆息著吸嗅。他動用他的所有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來確認那個人的存在。
「說出來好,還是死好?」一個致敬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埃利奧告白了,隔著寬闊的紀念碑。長鏡頭下,他的膽怯與勇敢一覽無遺。他反覆念叨著「因為我想讓你知道」,聲音低沉而執拗。但其實小說中的埃利奧愛得更激烈,時時刻刻,少年純真的情慾都在他的心底吶喊。
在小說裡,有一次奧利弗遲遲未歸,埃利奧以為他溺水了。他想像了這樣一幕:「等漁夫找到他,在外面等海灘上點燃一堆柴,我要從廚房拿來瑪法爾達的刀子,割下他的心臟,因為那顆心臟和他的襯衫是我這一生僅有的功績。一顆心和一件襯衫。他包裹在溼襯衫裡的心臟——像安喀斯的魚。」
電影對這樣的絕望情緒做了弱化,卻仍舊能看到埃利奧為愛瘋狂而獻出一切的影子,讓人聯想到歌德筆下的維特少年。
影片後半部分,兩個人的關係逐漸改變,埃利奧對自我的探索也日漸深入。這個介於少年與青年之間模糊地帶的靈魂,嚮往著未知的神秘領域。然而,初次做愛之後,他疑惑了。顯然,小說對此更具有敘事上的優勢,但電影同樣用兩人間變寬的距離,表現出了埃利奧的彆扭。但這都是短暫的。
那場著名的桃子戲拉開了高潮的序幕。桃子粉紅的色澤和飽滿的形狀,桃子中心那個令人害羞的凹陷,暗示著什麼不言而喻。它像一個儀式,有點羞恥,沾染著情慾,卻令人意外的乾淨而美好。有趣的是,導演並不十分想拍這場戲。他試圖用一個桃子證明,此類自瀆無法完成,然而他成功了,也就失去了最後的拒絕理由。
回到影片最關鍵的問題,其實埃利奧和奧利弗之間真正的心意相通,發生在互換名字的那一刻。「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也用我的名字呼喚你。」影評人樂意從古希臘的神話中找到這句話的依據,其實,這種做法並沒有方向上的錯誤。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充滿了古希臘和羅馬的元素,不論是發生在羅馬古城的最後狂歡,還是健美的古典裸體雕像,抑或那個從水裡撈出來的,象徵著維納斯的青銅雕塑,都讓人很輕易聯想詹姆斯·伊沃裡傑出的前作《莫裡斯》。
在那部影片中,柏拉圖的《會飲篇》仿佛一個密碼,將情慾與世俗這兩個世界區別開來,而希臘則成為精神戀愛、乃至靈與肉結合的象徵。在訪談中,詹姆斯·伊沃裡承認,在改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時,他從《莫裡斯》裡借用了一些內容,這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也確是對溫和、開放、性感的古希臘的一次遙相呼應。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闡釋了情慾與愛戀,其中一個希臘神話故事,常常被後世的文學作品所引用:
最初的人類每個人都是合二為一的,擁有四條手臂、四條腿、兩張臉。他們分為男人、女人和半男半女的陰陽人三種。後來,宙斯決定把人截成兩半。被截成兩半的人類在以後的人生中,一心尋找他們失去的另外一半。不管自己的另一半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將與對方沉浸在無盡的愛情與親密之中,獲得最終的統一與完整。
不論原著作者有意或無意,埃利奧以自己的名字呼喚奧利弗,無異於承認了兩人之統一。自此,肉體的誘惑上升為精神層面的碰撞,「就在我把我的名字當他的名字來呼喚時,我進入了一種無論過去或此後,我從未與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因此,當奧利弗離開後,他說他還記得互換名字的事情,埃利奧才會心生安慰。名字不僅僅是兩人間情慾的小把戲而已。
不過,《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雖然有維斯康蒂的影子,卻並不想像它的前輩《魂斷威尼斯》一樣,試圖於哲學之路上再進一步。英語、法語、義大利語交融的對話,埃利奧創作的巴赫鋼琴變奏曲,或是奧利弗正在寫作的哲學書籍,皆是為了增加這個猶太裔家庭的文化氣息,而不是構建一種形而上的高冷氣氛。當然,這或許也是和原著本身通俗文學的特點有關。
影片最後的部分,父親帕爾曼教授的一段話為這個故事定了調,使愛情故事落到人生這個永恆的命題之上。
「為了快速痊癒,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在三十歲時,感情就已經破產,每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我們能付出的就變得越少。但為了讓自己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
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你要記住,上天賜予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而在你領悟之前,你的心已經疲憊不堪了。至於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有人願意再看它一眼,更沒有人願意接近。現在,你充滿了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這段有些冗長的說教,就像一個醍醐灌頂的方法論,既是給埃利奧的,也恰恰是很多於城市中奔波的人們所需要的。
多少人庸庸碌碌混沌至今,卻沒有一段可以在醉酒之後,就著眼淚講述的故事?說了幾百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不顧一切的愛戀,卻最終還是被世俗所束縛,簡簡單單用佛系打發了自己。
但有些事,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帕爾曼教授羨慕這種愛情,我們也羨慕。影片最後一段三分鐘的長鏡頭,埃利奧對著壁爐中的火焰默默垂淚,也是令人羨慕的。羨慕他曾經擁有,羨慕他可以恣意地心痛。
然則之所以說羨慕,大概是因為,「遺憾這兩個字讓人心碎。」
觀影之後,本以為會不斷回想起那顆桃子、肌肉、線條,醉酒後的跳舞,性,眼淚,抑或一聲聲呼喚:埃利奧埃利奧埃利奧……
但我卻常常記起一個很不起眼的場景。傍晚,埃利奧一個人蜷縮在樹叢下,等待未歸的奧利弗。彼時他們的關係還尚未確定,六周的期限還未到來,他們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曖昧、猜測、猶疑、掙扎、相互折磨或品嘗甜蜜。他孤獨地等待,卻又絲毫不孤獨。他心裡掛念著奧利弗。
即使鏡頭裡只出現了一個人,卻仿佛也有兩個。
酸澀又富足,愛情就是這樣的吧。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看懂大英博物館」
▼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