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春節避瘟習俗:正月初一飲屠蘇

2020-12-14 家住西安

春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雖然由於地域遼闊,各地的習俗稍有不同,但每個人基本上都能說出幾個來,比如吃餃子年糕、貼對聯窗花、賞花燈社火等。

和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一樣,團圓始終是貫穿節日始末的主題,但其實除此之外,古人在春節還常有迎福、納財、避邪、防疫等相應的習俗,在這個特殊的春節,我們就來說說古人新年的防疫習俗——正月初一飲屠蘇。

據明楊慎《藝林伐山》和清方以智《通雅·植物》的解釋,「屠蘇」本來是一種闊葉草,南方民間原有房屋上畫屠蘇草作為裝飾的習俗,這種房屋就叫做「屠蘇」。另《辭源》中載:「蘇者,草也,即紫蘇也,」因此說,屠蘇可能是一種類似於紫蘇的草藥,而關於紫蘇的妙用,大家可自行百度,在此不再贅述。

紫蘇

我國古人有過年飲屠蘇酒的風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甦醒人魂,據說於大年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即道出了古人過年飲屠蘇酒之風俗,也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古時過年的歡樂景象。

屠蘇酒,傳說為漢末名醫華佗創製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花椒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

說起咱們的陝西鄉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他在醫學著作《千金要方》中確實有屠蘇酒方的記載,告訴人們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同時可以「還渣置井中」,以作井水消毒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盛行於鹹陽的「二月二古廟會」也和孫思邈治瘟疫有著直接的關係。相傳唐朝瘟疫肆虐,藥王孫思邈在這裡收集藥方,治病救人,後百姓為了紀念藥王孫思邈,就修了座寺廟,來供奉祭奠,「古廟會」也因此保留至今。

繼續來說屠蘇酒,唐韓鄂《歲華紀麗》還記載了另一種說法,據載屠蘇本是一間普通草庵(茅舍)的名稱,古時此草庵中曾住著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每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裡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藥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草庵的名稱「屠蘇」來命名這種藥酒。

既然屠蘇酒這麼厲害,這其中到底是什麼泡製而成呢?同孫思邈的記載類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角絳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說飲此水可「一世無病」,當然是誇大其詞,「東向」飲酒,也有點迷信色彩,但作為一種提高免疫力的酒,還是有些可信的。

早在梁代,還有一條不同於此的記載。據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古代民間元旦所喝的酒,裡面放的是花椒焙成的藥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同時,書中還記載了北魏議郎董勳關於飲屠蘇酒習慣的描述:即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依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

花椒

有趣的是,據說朝鮮人仍然保留了過春節喝屠蘇酒」,飲酒方法同《荊楚歲時記》中一致,喝著這種由山椒、桔梗等製成的酒,有趕走厄運、驅走魔鬼之意,朝鮮人春節時一家人圍在一起,祈禱全家無病長壽。

而在日本,雖然已經改用陽曆,但同樣保留著除夕夜泡好屠蘇酒的傳統,此傳統不僅在結婚儀式上廣泛使用,同時還有不同樣式的器具用於這個儀式,稱之為屠蘇器。

日本屠蘇器

最後,用我黨的創始人之一近代詩人董必武先生的一首《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作為結尾,此詩為董必武1942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慶祝元旦時,即興創作的一首七律,表達了作者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及堅定強烈的革命信念,以此獻給正在抗擊一線的醫護人員,向他們表達敬意:

共慶新年笑語譁,紅巖女士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春節年俗趣談:正月初一是「雞日」?為何要吃五辛盤?
    「年初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也是如今的「春節」。這一天,晚輩們要給長輩拜年,準備茶點款待客人,迎接新年和春天。資料圖:春節將至,北京民眾選購年畫。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歷史悠久的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重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春節習俗:為何出嫁女兒要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初一、初三不行嗎?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五千年的習俗演變。說起中國最大的節日,幾乎人人都十分興奮,那就是中國的春節。一、春節追溯春節可以說是所有中國節日之首。春節定在農曆的正月初一,但一般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才算結束。
  • 春節飲酒習俗:喝什麼酒?怎么喝?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每逢重要的節日,人們總會用喝酒來慶祝節日的喜慶,這種是習俗是中國幾千前就流傳下來的,表示著人們對節日的歡慶。 春節是中國酒文化最活躍的時段,飲「春酒」就是其中一大習俗。
  • 正月初二有什麼習俗?「回娘家」、「吃開年飯」忙得不亦樂乎
    古代人曾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謠,「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其實說的就是人們在過年之時的習俗。人們在初一、初二的時候之所以滿街走,實際上指的是要出去拜年或「串門」。相信現在很多年輕人對古代傳下來的,一些新年習俗都已經逐漸淡忘了。但是筆者認為有一些習俗不但不能忘,而且還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 正月初一到十五有哪些講究?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 春節民俗日曆|正月初一:拜大年
    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就是春節,豐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難以磨滅的記憶。中國人的「年」既神聖而又充滿歡樂,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今天大年初一,拜年啦!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因此,這一天是春節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習俗源於何時?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習俗源於何時?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是一首傳承了幾千年的春節歌謠,也是民間過年習俗的深刻體現。當大年三十兒的鐘聲敲過之後,大年初一就踏著吉祥與祝福遠道而來。
  • 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
    在以往農村,一年裡最重要的兩個日子,莫過於除夕和春節。並且,在這兩天乃至整個臘月和正月裡,有著許許多多的規矩和禁忌。當然這些規矩和禁忌對於我們來說,已經讓人感到十分陌生了,不過,這些禁忌和規矩,可以從一些民間俗語裡了解一二。
  •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即農曆新年,是農曆一年之歲首,農曆的正月初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十分悠久,有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儘管春節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這個名稱的使用,卻僅僅只有百年出頭。
  • 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
    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時間:2020-01-25 15: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 在以往農村,一年裡最重要的兩個日子,莫過於除夕和春節。
  •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三陽開泰
    大年初一(也稱為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三元或年等,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正月初一表示三陽開泰,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欣欣向榮之意。
  • 正月初三的習俗有哪些?為什麼要燒門神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正月初三的習俗有哪些?為什麼在這天不能掃地、汲水?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之後,人們開始籌備過春節。從小年到除夕大家都會,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忙碌。比如小年這一天要祭灶,農曆臘月二十四要打掃房屋等,一直到除夕夜一家人圍坐   原標題:正月初三的習俗有哪些?為什麼在這天不能掃地、汲水?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之後,人們開始籌備過春節。從小年到除夕大家都會,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忙碌。
  • 正月初一,一年從頭吉|可讀
    正月初一,是中國的春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我們習慣把一月稱為「正月」,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
  • 在農村,為啥正月初一十五不遠行,裡面竟大有講究,你知道嗎?
    春節是中國最熱鬧有特色的一個節日,農村春節是保留傳統習俗最全面的地方,春節期間不僅有很多習俗,正月裡出遠門也有很多講究和注意事項。農村有句俗語是「三六九出門走,二五八回到家」,為的是討個彩頭。初一農村人都比較重視初一這一天,因此初一這一天有不少的禁忌不能冒犯。
  • 正月初八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最熱鬧的日子,特別是農村過年都有各地風俗文化和一些講究。比如說在正月裡不能理髮,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洗頭,老人說是為了頓財,初五為五窮日,不串門,不拜年等許多的說法,今天是正月初八,假期也結束了,大多數人也要走上工作崗位上班了,而許多做生意的商家也會選擇這天開門營業,因為八代表發的寓意,希望能夠發大財。此外,正月初八也是第二個春節,那這天究竟是什麼節呢?又有哪些民間傳統習俗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
  •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冷門知識科普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我們把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兒女一年一度翹首以盼的日子。它標誌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我國的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不過真正用「春節」這個說法卻僅僅有110多年。看來,古時候的正月初一併不叫「春節」。那麼,正月初一在古時候被稱作什麼呢?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正月初一不稱為「春節」而是稱為「元旦」。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早在夏代的時候正月初一即稱為「元旦」,正月朔日(每月看不見月亮的那天)的子時稱為歲首,也就是一年的開始。
  • 春節將至:農曆正月初一出生的寶寶一生運勢如何
    這些我們通通不用,我們用佛家的星宿發來分析一個人的性格,財富,命運,接下來就帶你看看正月初一生人的特點。正月初一生人屬在二十七星宿屬於室宿室宿的含義:室代表了房屋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古人認為室宿出現是修建房屋的時候。
  • 正月初一可以洗頭嗎,正月初一禁忌大全
    那麼,本期春節習俗一起了解正月初一可以洗頭嗎?  初一是新年的開始,比如早晨吃芹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一年都勤快。順祝萬事如意!大年初一忌打破碗、鏡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破財破運,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補救方式就是用紅紙包起來,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歲歲平安」吉祥話語,等待破五日再丟棄。
  • 又是一年春節到,歡歡喜喜過大年
    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 商朝用臘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 漢武帝太初元年,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