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電影不設防
剪髮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項生活的必需品,男女老少,無人例外。只是這兩年裡,相信許多人發現剪髮越來越貴,可能到街頭問好幾個店面的價格,都覺著自己這輩子不可能剪髮了。半年前你到一家小店面剪髮或許只收30元,半年後你再到這家小店面剪髮,或許能漲到50元。這還是小店面,那些大店面就更讓人望而卻步,半年之內搞搞裝修,對理髮師做做培訓,分分鐘能漲到好幾百。
對於男生而言,剪髮花費時間可能要長一些,但是對女生而言,有時候就是幾剪刀的事兒也得花個上百元,這還是少的。剪髮剪不起,越來越多的人心存不滿,但也只能無奈。像我一個表哥,他在北京上班,昂貴的剪髮價格只能讓他留著長發,熬到回老家再剪。
如果理髮的價格在它應有的收益範圍之內,也倒還好,可是我們心裡都有數,幾剪刀的事兒,分分鐘好數百上千的收入,這錢賺的確實讓人有點不服氣。尤其對於女生而言,不知道為什麼,價格比男生都貴,而剪出來的效果,似乎也看不出有多高大上,甚至有時候跟沒剪一樣。當然,說這話有些直男,可有些女生確實這麼認為,價格貴要比價格便宜的好。再加上女生對理髮師的依賴度大,總想找某個人剪,上次剪髮380元,下次漲到500元也心甘情願承受。這些店面就是利用顧客對常用理髮師的依賴心理,從而獅子大開口。
剪髮泡沫業已是不爭的事實,可這樣的泡沫是怎麼形成的?
無由來的高大上頭銜
首先是顧客本身虛榮心的作怪以及對美的過渡幻想,價格高代表著剪得好,沒什麼能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有這種憑空而生的迷思。而美髮店為了讓顧客沉浸在這種迷思中無法自拔,也各顯身手,搞出許多花樣名堂,以招徠更多顧客入坑。
從前那些被大家統一稱為「理髮師」的人們已經不再,現在都是設計顧問、設計監督、設計大師、資深設計、設計總監、高級設計、創意設計,說實話,這些高大上的頭銜我們不僅搞不清楚他們的區別,也弄不明白這些頭銜的由來,難道國家現在對美發行業也有了類似英語四六級考級咋滴?這些名堂的確收益頗豐,確實有人甘願入甕,願意掏數百上千元體驗一把所謂高級設計師的美輪美奐。」理髮「一詞已經趨於消失,已經被各種類似於」髮型設計「的詞彙所取代,雖然幹的事兒一樣,價格卻因為換個名頭不可同日而語。
這些頭銜除了高大上之外,還讓顧客產生了信賴心理。比如一個姑娘是長發,來到理髮店只為把劉海剪短一些,可此時來了一個所謂的設計總監,他告訴這個姑娘,你剪短髮更好看或者染某個顏色的頭髮更好看。在這位藝術總監巧舌如簧的指導下,這姑娘可能最後照鏡子發現自己越來越醜,越來越覺著人家說的對,因為人家畢竟是藝術總監。於是乎,分分鐘被下套,花個數千元給自己來個」大變活人「。
對於顧客來說分不清各種設計頭銜,其實對於理髮師來講,同樣分不清楚。業內人士其實都明白,這只不過是噱頭而已。所謂的高級設計師可能就是剛剛從某個美髮學校畢業的新手,要個100多塊錢;而資深設計師可能有個兩三年的理髮經驗,要個200多塊;像什麼技術總監、沙龍總監的可能是公司的幾個管理人員,得要500多塊;真正的大佬是所謂的藝術總監,剪髮價格能上到2000多元,由於價格太高,無人光顧,所以此人身份神秘(其實就是那個門口翹著二郎腿曬太陽的店面老闆)。價格越高就剪得越好嗎?這恐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進修與短視頻騙術
除了對理髮師各種高大上的包裝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迷惑行為。比如到國外進修(主要是韓國和日本)。業內人士透露,所謂的進修可能只是去國外旅遊一圈,一般時長大概一個禮拜左右,四處逛逛各種理髮店,在人家門前拍個照。有幸的話,可以進去參觀一下,再同店裡的老闆合個影,回國之後便標榜說自己與某某大師學成歸來。整個過程雖然技術沒有提升,但是價格卻上漲了不少,縱然顧客對於那些照片上的店面和所謂的大師一無所知,甚至百度百科都查不到。毫無疑問,在所有的包裝中,進修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
這些尚是對老顧客的手段,希望能夠增加某個理髮師的黏性,從而發明各種花樣。對於新顧客來說,他們同樣想盡法子。在短視頻熱火朝天的今天,相信不少人看過這樣的視頻,一個樣貌不堪、邋裡邋遢的姑娘被一個理髮師分分鐘打扮成美女。於是,很多人產生了各種幻想,這麼醜的人都能打扮到這麼漂亮,我也可以。這些人千方百計找到該理髮師之後,為了讓自己變美,花多大價錢都無所謂。當然,結果往往是叫苦連連。這些人不知道的是,短視頻中的姑娘是人家的御用演員,是從眾多模特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理髮店用各種迷惑行為炒價格,可顧客們也傻白甜不探究那些名頭從何而來,情意被宰,這同樣是人類的一種迷惑行為。剪髮行業的價格明顯已形成了泡沫,可就是戳不破,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們只能繼續忍受理髮店繼續漲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以實際情況為主。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轉載只是為了更好的傳播新聞資訊之目的,未與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原作者速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