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是厚臉皮,
我是真的喜歡你。」
💓
我在樓下對你大喊 「我喜歡你」
某天刷朋友圈時,看到有朋友曬自己寢室樓下有人表白。男孩穿著單薄,站在夜色裡拿著個大喇叭,對著樓上大聲表白。
朋友說,這個男生日常生活中是個特別「要面子」的人,遇到一點尷尬的小事,就臉頰通紅。他這次的表白,讓身邊人都很驚訝,也對他有了大改觀。
「原來,這就是愛情的『魔力』呀。」
「難道這就是愛的力量嗎?」
「我慕了,有勇氣的男生,肯定會幸福的!」
……
女孩抱怨玫瑰花很「老土」,但還是一臉害羞而欣喜地在眾人面前接過;
為了這次「表白計劃」圓滿成功,男孩叫上了所有他的好兄弟,連現場製造「浪漫」的泡泡機,也精心挑選了粉紅色的那款;
他把女生日常裡可愛的生活片段,一幕幕地畫在信紙上,又疊成千紙鶴,攢了99隻放在「漂流瓶」裡…
儘管曾經在電視劇電影裡看過無數「誇張表白」的戲碼,但真正在生活中遇到時,還是會覺得又好笑又浪漫。
那天,夜色下與愛意一同「吼」出的,還有年少時那份喜歡裡的熱烈、真誠,和不顧一切的勇氣。
💓
「我告訴你
喜歡一個人
就要去追!」
《心動的信號》裡,阿星說:
「追女孩子就一招,臉皮就得厚。」
而張瀚也放話:喜歡一個人,要什麼臉皮?
心動?忐忑?害羞?太多太多的情緒加滿在被命名為「喜歡」的故事裡,刷到微博上類似於「在秋風中捧著糖炒慄子奔向喜歡的人」這類的話,偶然路過校門口糖炒慄子攤時,也會開始猶豫、遐想。
「他那天看了我好久誒,我是不是想多了?」
「她會喜歡吃糖炒慄子嗎?」
「莫名其妙地給她送杯奶茶,
肯定很突然吧,萬一被拒絕不是尷尬死了…」
陷入這樣情緒的我們,總會覺得自己,離對方好遠。
我也曾習慣性地陷入「算了吧我們沒可能的」、「我們肯定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不合適,算了」、「她這麼優秀,肯定不會喜歡我」的自我思維裡。
當名為「喜歡」的情緒讓陽光變得更溫柔、生活也好像更甜後,「自卑」也好像悄悄開始作祟。
對方還什麼都沒說,就先把自己嚇跑掉了。
從溫熱到放涼了的奶茶、沒送出去的糖炒慄子、還有那份讀起來也許有些矯情卻滿含青春悸動的信。
在躊躇和忐忑後,都丟進了垃圾桶裡。
💓
「photoshop可以加濾鏡
喜歡一個人也會」
我的好朋友小X,從大一開始暗戀系籃球隊的某個男孩,直到現在已經有三年。
據說是她與他相遇的那天,天氣很好,而她路過時,他剛好投中了一個三分。
小X說,陽光下他的側臉輪廓和他的投籃動作,實在是太帥氣了。
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男孩女孩,在「喜歡」這條路上,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相遇-好感-喜歡-接觸-朋友關係-……
但X不一樣,她長達三年的暗戀故事,止步在了「喜歡」這一環。當問到為什麼不通過共同好友要個聯繫方式,從「做朋友」開始時,她說:
「我也打聽過他,但是他太優秀了,肯定不會喜歡我的,還是算了。」
因為「喜歡」,她在心裡為那個男生加上了一萬層「濾鏡」。許多在旁人眼裡看起來並不是很出彩的特點,在X眼裡,確是閃著金色光芒的。
今年夏天,班裡同在籃球隊的男生察覺出了X對那個男生的喜歡,悄悄地「牽了個線」,讓他們留下了聯繫方式,加了微信好友。
剛開始一邊抗拒一邊抱怨「這下完蛋了」的小X,心態卻在和男生相處了幾天後產生了奇妙的變化。
「我發現,他是很優秀,卻沒有我想像中那麼不好相處,相反,特別有趣,也很願意和我做朋友。」
「我以前總是把自己的想法代入,覺得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接觸後才發現,他的一些方面也很普通,但這樣的「普通」,卻讓我們之間距離更近了。」
看吧,喜歡的人在你心裡總會自帶濾鏡,各種加分。我們都嚮往和優秀、有趣的人相處,但你要知道,有時候正是因為你的喜歡,讓眼前這個人看起來「更優秀」了,甚至「完美無缺」,最後卻變成了你的猶豫躊躇、不敢靠近。
原以為遠遠地看著、默默地喜歡是在保持「最佳距離」,可我們好像越來越遠了。
💓
「比起好面子
我還是更想表達一點。」
看過宿舍樓前蠟燭熄滅後擁抱的雙臂與牽起的手,也見過街邊垃圾桶旁依靠著的失落的大束玫瑰。
在邁出那步前,憂慮總會不經意間加滿,勇氣與焦慮相互抵抗,設想了一萬種可能被拒絕的理由後,默默地刪掉了聊天框中醞釀了一天的消息,又回到了日常生活。
但也許對方看著不斷閃動的「對方正在輸入中…」也在猶豫,是不是該給你發個消息,告訴你也在等那句話說出口。
就差一點點。
猜不到未來會怎樣,也不知道下一秒我們還能不能做「好朋友」,借著醉意或仍然清醒的時候,都要記得大聲告訴對方:
「其實我挺喜歡你的。」
沒有喇叭也沒關係,沒有大束玫瑰花也沒關係,也許時機並不是那麼完美,但要知道,最重要的是勇敢表達的你自己。
賣炒慄子的爺爺說,果仁金黃、果皮開口的那一刻,就是香噴噴的甜慄子炒好的最佳時刻。
那,等「喜歡」與表達欲同時加滿,也要記得揣著勇氣勇敢上前。
去表達、去行動、大聲告訴對方:
「我不是厚臉皮,我是真的喜歡你。」
你才20歲呢,記得表達,記得愛。
來源 | 中青校媒
編輯 | 黃佩鳴
部分素材來源於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出品
今天點在看,明天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