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問「你們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性別和性取向」時,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有人說,是文學和藝術啟蒙了她,提供了一個超越現實生活的彼岸;
也有人說,小時候感覺父母對自己和對弟弟的愛,是不對等的。她困惑又委屈,漸漸發現了女性普遍面臨的困境。
總之,無論什麼答案,都有共同的特點:性別意識讓我們重新發現了自己,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
接下來的幾個故事,就來自那些勇敢面對自己的性別和性取向的朋友。
各色也為勇於探索自己的朋友提供了「32 種性別測試」(拉到文末即可參與),完成後,你很可能有出乎意料的發現。不僅如此,你還能得到 132 元紅包,供你更科學地從先天和後天探索自己。歡迎加入各色的研究項目。
——音子
R:我一個D罩杯的直男 夏天穿衣服痛苦死了
我生理性別是女生,但我從小就喜歡女生 。
幼兒園的時候,我覺得男生就跟土猴子一樣煩,女生就像小花朵一樣可愛。上了小學後,漫畫讓我開竅了,發現世界上有同性戀這回事。
我不就是嘛?雖然我不敢確定,但我知道,我對女生的喜歡不是簡單的友誼。我會把自己想像成童話裡救公主的王子。我經常想,我要是個男的多好啊,想去照顧女孩子,和她們戀愛。
我非常討厭穿裙子。小時候,我父母還試圖糾正我,但是失敗了。我會偷偷帶條褲子出門找廁所換掉。
不過,我也不喜歡特別 Man 的衣服。現在,因為我在一個很時尚的廣告公司上班,工作要求我騷一點,我開始選擇鮮豔的色彩。以前我穿衝鋒衣衝鋒褲上班,我司同事都沒見過什麼是衝鋒褲。今年我改了,一次衝鋒褲都沒穿過,衝鋒衣我自己在家偷偷地穿。
你知道嗎…我是 D 罩杯,我一個直男夏天穿衣服快痛苦死了!它們真的很礙事!
我曾考慮過切除胸部,不過我對象不想讓我在身上動刀子。至於變性手術,我既不高又不壯,做了手術之後就是個矮挫醜的直男,沒有意義,就這麼著吧。
根據我在拉拉圈子裡的感受,女生注重溝通,更多的時候追求心靈上的共鳴,性慾望整體來看不算強烈。
讓她們選擇如果要在關係中去掉什麼、保留什麼,她們會認為性生活是可以去掉的。其實可能不是沒有欲望,而是女性的性解放程度還不夠吧。
在中國,拉拉這個群體比 Gay 過的更慘。中國是個男權社會,同性戀又是邊緣人群,女同性戀更是遭受雙重碾壓了。社會對於女性不結婚這件事的態度和男的不結婚是不同的。男的還有優勢的。
拉拉圈子有一個問題,就是鄙視鐵 T(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都非常直男的女同性戀者)。
很多人覺得鐵 T 是性別錯位、認知障礙,不算同性戀,而是有病的異性戀。她們覺得,跟鐵 T 談戀愛和跟男的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一個鐵 T 長的又像韓 H ,那就只能努力變有錢了。
L:大多數 gay 一開始都覺得自己是 0,簡直是謎
小時候,我在城裡長大,讀小學時搬回鄉下去,突然發現自己跟周圍的男生玩不到一塊。
人們都說我性格像女孩,因為我的行為不符合他們對男孩的認知,不像很多小男孩那樣粗魯,髒兮兮的,喜歡打架。
有一個時期,我曾考慮過自己是不是應該變性做女生,設想了一下,我做不到。
中學我就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是男孩。於是,開始計劃人生要怎麼過。
我下決心,一定要考上大學,否則只能在出租屋跟民工大哥做愛了。(但是現在還不是在北京出租屋和把身材練的跟民工大哥一樣的朋友做愛嗎??)
我做了好幾年 0,但我非常不喜歡被上。後來某一次,我突然發現我最適合的是做 1。
你知道嗎,很多同性戀一開始都覺得自己是 0,簡直是謎。可能我們同性戀的型號氣質刻板印象太嚴重了,默認一切同性戀都是 0。而且對1 抱著謎之幻想,比有些女生的霸道總裁幻想還魔幻還堅挺。
其實現在 gay 圈也有一套評判別人的標準。例如,有朋友覺得 gay就該非常時尚、會拍照、愛打扮,所以我這種喜歡帆布鞋和T恤的人不夠彎。我覺得,這本質上和小時候那些說我像女孩的人是一樣的,按某一種刻板標準去要求個體。
我現在越發覺得,我們的性格、性彆氣質等等,都是流動的。大多數人在 A 環境裡是這樣,扔到 B 環境裡都會去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
小鳥:不起眼的普通女性,也可能有波瀾壯闊的性生活
大學畢業,和當時的女友分手後,我開始在網上寫一些傷悲春秋的文字,正好被一個陌路的男同志看到了。就叫他 X 吧。
X 發現我是拉拉,上來就跟我說,「我想跟你結婚」。
我心想,這什麼人啊?我是個拉拉我為什麼要跟你結婚?
後來跟他聊了以後發現,他不是那種沒有腦子的人。他是一個沒法出櫃的同志。雖然他在性取向上非常自卑,但他人其實不錯。
我們共同語言非常多,比如都在一個比較男權的家庭長大,他很痛苦,我也很痛苦。我們抱團取暖,彼此療愈,就像是對方的醫生。
那時,我完全被他這個人打動了,無關性別和性取向。我們開始了兩個人都不懂的戀愛,並且結婚了。
結婚幾年,我和X的情感和性生活都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直到有一天,我跟他一起去上中山大學宋素鳳老師的性別課。
我問他,你現在還覺得自己是 Gay 嗎?他想了一下說,我覺得我還是。 ……當時,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他。
當我們結婚五年的時候,他參加了一個同志社團。社團氛圍非常輕鬆,人們可以在性關係和欲望上互相調笑。他慢慢開始有了變化。
有一天,他突然說,他去約了一次。
我當時又震驚又好奇,我感覺自己失去他了,但理性上,我又必須接受。我問他「約是什麼感覺」。他跟我說,這對我們倆的關係沒有影響,希望我們能嘗試開放關係:保持內心對對方最深切的需要,然後在婚外尋找性。
於是,我接受了。我們商量好,要合作式地生活、開放式的關係。
開放式的關係對我來說非常新鮮,我全情投入進去,自己也被啟蒙了。
我約過炮,喜歡過女生,還跟兩個男性談了戀愛。漸漸地,我忽略了X,在身體上也接受不了他了。
我和X分開了,我從廣州到了北京。現在,我們是朋友。
回想起來,我和他在一起那麼久,並沒有把婚姻當作形式。這段關係對我們都很重要,它已經和人最深的情感聯繫在一起了。我知道,那就是愛,那是相互間最真誠的需要。在那段關係裡,雙方都有很大收穫,沒什麼遺憾。
現在,我的工作是做一個叫婊醬 FM的節目。這是一個小眾人群相互陪伴和傾訴的平臺。
其實,在愛情和性的問題上,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很多人好像都在完成一個劇本。男的擔心自己夠不夠長、夠不夠粗、夠不夠久,女的擔心自己有沒有高潮、有沒有性魅力、夠不夠緊。但跳出這些,每個人都有故事可講。
人的欲望多麼複雜幽微,有很多性、欲望和性別身份等待去發現。
就像裴諭新老師說的:即使是不起眼的普通女性,也可能有波瀾壯闊的性生活。
C:出櫃的大學老師
直到博士畢業,我的性取向都只限於向圈內的好友公開。2015年時,我在廣東一個大學教書,為了支持秋白(曾因教材中歧視同性戀的內容狀告教育部),我通過寫作公開出櫃,為性少數群體發聲。
後來,我邀請女權主義者和同志平權人士在我的課上講課,學校給了我一個嚴重教學事故的處分。校領導找我談話,要求我不要在課上談這些。
此後,我教學、科研和人際交往都受到蠻大影響。聽同事說,有的老師質疑我,說我在利用教師的光環來向學生灌輸一些東西。
學院領導善意地勸我不要做性別研究。我知道學校也有壓力。去年我主動辭職了。
寫作和學術都算是反抗方式吧。現在,我在國外讀第二個博士學位,選題是同志教師研究。
郭婷婷:進步是弱者的特權
我申請博士研究生的時候,除了筆試,面試,還接受了一個好幾百個題目的心理測評。前兩項很快有了結果,心理測評沒反饋,很快從我記憶中消失了。
幾年之後,我創業,融資。投資人跟我一起去拜訪我博導。他們問:她有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我老闆憋著笑說,我記得當年她剛入學做的心理測評,結果說她性格中有明顯的男性化特質!
震驚,原來老闆看了我的測試結果。我回憶了一下我剛讀博的形象,長發,化妝,穿裙子踩高跟鞋,其他人都尊我一聲 「美女」。結果我老闆想的卻是,丫內心爺們著呢。
我覺得自己很複雜。小時候給芭比娃娃編辮子,也拼裝玩具槍賽車;中學跟朋友聊八卦逛街,也組織男生女生一起踢球。
大學時,我是院女足主力,用兩個點球幫球隊拿到了校亞軍,同時是美妝論壇活躍的寫手。
只因外表和身體語言都很女性化,我長大後從未收到過假小子這樣的評價,也不會以男性身份自居。只有我老闆通過心理測試看到了我的另一面。
我非常幸運,從小各方面表現都還不錯,父母也鼓勵我自由探索自己的喜好。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我沒有感受到太多因性別帶來的劣勢。
直到我讀了博,創了業,我突然發現,我的標籤多了一個「女」字:女博士,女創業者。
我非常不舒服,相信這是很多女性共同的感受,而難以被另一個性別共情。男性是默認的主流,默認的強者,不需要格外強調。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性別,一直是被觀察被審視的對象,無論我表現如何。我不但逃不掉這種帶濾鏡的黏糊糊的目光,還成了觀察者眼中的罕見物種。
我司男女比例大致相當,很多同事的職位都跟傳統的性別印象不一致,例如女工程師,男客服。我在這個過程中,也試著帶入性別視角暗中觀察,想知道在工作表現中男女到底有什麼差異。
在我自己的經驗小樣本中,在學習能力、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這些跟工作風格與表現相關的特質上,我只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我沒有感受到整體的性別差異。
只有一個指標例外:抗壓能力。工作中遇到低谷和問題時,第一反應想要放棄的,往往是男性。
可能是因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都是這個社會中「默認的弱者」。弱者總是會遭遇更多的失敗,困難,拒絕,並對此習以為常。而能夠戰勝這些,與男性站在一起工作的女性,都已經更熟悉如何度過困境。
自強與進步,也許是弱者的特權吧。
三月八日成為特別的節日,並不是為了提醒女性需要區別對待,而是恰好相反:我不是女王或者女神,不是需要被另眼相看的物種;我也不因為生理性別為女,就失去了嘗試其他可能性的機會。
這就是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發起下面這個研究的原因:從性別這個角度,你也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在各色,人一共有 32 種性別。
性別不只意味著染色體的 XX 與 XY,性別還意味著你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你的性格,你對性伴侶的性別偏好,以及你看待性別差異的方式。
除了生理性別完全由遺傳決定,其他心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取向和性別刻板印象,都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無論生理性別是男性還是女性,這都不是囚禁自我的牢籠。在其他性別維度,有無數可能性等待發現。
科學是人類改變社會最有力的工具。各色是中國首個行為遺傳學在線公共科學項目實驗室,已經有超過 5 萬人參與數據貢獻。
在各色,你可以更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並與其他各色用戶一起,成為推動研究進步的「公民研究員」。
更好的你,也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掃碼成為研究員,
也別忘了分享,1+1 才能大於2 。
如果你也有故事分享
歡迎發郵件給 story@gesed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