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

2021-01-09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開欄的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五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喜人變化。從今天起,《科技日報》開設「『十三五』成就巡禮」欄目,用事實和數字,用人們切身感受的點點滴滴,為您呈現我國各領域,特別是科技創新引領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

9月2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已在軌飛行60天的它,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

於2020年7月下旬實施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舉世關注,不過,「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的亮點遠不僅如此。從2016年至2020年9月27日,我國共實施140次宇航發射任務,2018年和2019年航天發射次數連續居於世界首位。5年來,中國航天在重大工程推進、技術創新迭代、運營模式探索等多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成績斐然。

重大工程邁入新階段

2020年5月5日18時整,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首戰告捷。

此前,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2019年7月19日受控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至此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隨著空間站階段任務拉開大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踏上了新徵程。按計劃,我國自2021年起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於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2017年11月5日,我國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北鬥三號首批組網衛星送上太空,開啟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在31個月時間裡,我國共發射30顆北鬥三號衛星和2顆北鬥二號衛星,成功率達100%,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發射新紀錄,比預定計劃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2020年9月23日、2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和嫦娥四號著陸器分別結束第22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此時它們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玉兔二號累計行駛了547.17米。

嫦娥四號任務於2018年開始實施。是年5月21日,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其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使命軌道的衛星。12月8日,嫦娥四號踏上探月旅程,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成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

嫦娥四號任務拉開了我國探月四期工程的序幕,而探月三期工程也將於「十三五」末期收官。按計劃,我國將於2020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施月面取樣返回任務, 完成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新技術逐漸挑大梁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亮相,逐漸在密集、複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綱重任。中國運載火箭發展邁入了綠色無汙染的新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6年,長徵七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2017年,長徵七號遙二火箭 成功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送出我國首個「太空快遞」。2020年起,長徵五號系列火箭 迎來高密度發射,從執行空間站首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到將要執行的嫦娥五號、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 自2015年首飛後,幾年間十戰全勝,將51顆衛星送入軌道,同時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長徵六號運載火箭 繼首飛創造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後,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完成首次商業發射和首次低傾角圓軌道發射。此外,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計劃在年內首飛, 將進一步優化我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布局。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十三五」期間,我國火箭技術攻關取得多項階段性成果。重型運載火箭開展關鍵技術深化研製,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飛行器、組合動力飛行器等新技術領域研發取得突破,相繼完成了演示驗證等工作。

同時,中國衛星技術也躍上新臺階。

2019年12月27日,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發射。這是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試驗星,也是目前我國技術含金量最高的衛星。「如果說是東四平臺讓我們具備了和國際同行同臺競技的實力,那麼憑藉東五平臺,我們將能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工程師周志成說。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2020年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經過2天19小時在軌飛行,其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多任務、可重複使用等特點,未來將在我國近地空間和月球探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商業航天發展穩步推進

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進入「十三五」,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由破冰啟航時的紛亂邁向有序,部分民營航天企業將藍圖變為現實。

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如今多家商業航天公司在發展道路上取得了進展。藍箭航天瞄準液氧甲烷運載火箭路線,已圓滿完成「天鵲」80噸、10噸級發動機多項全系統熱試車考核。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可重複使用火箭研製,數次成功開展火箭低空飛行及垂直回收試驗。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天儀研究院等研製的商業衛星已經運行於太空,為社會經濟建設各領域作出了貢獻。

有關部委積極為商業航天發展創造環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在2019年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表示,該局將在政策層面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做好服務工作,促進商業航天產業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也在《關於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提出: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延伸航天產業鏈條,擴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應用。

面對商業航天大潮,航天「國家隊」也積極推出了相關計劃。

在2016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宣布重點實施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5大商業航天工程。次年該集團又發布了高速飛行列車項目。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五雲一車」工程目前正穩步推進。

2016年2月,航天科工集團按照社會化、市場化成立了專業從事商業發射服務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其研製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近年組織實施了多次發射,在商業發射市場中嶄露頭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邁出實質性建設步伐,系統首星於2018年12月29日成功發射,一期60顆衛星計劃在2022年組網運營,面向全球提供通話、數據採集及網際網路接入服務。該集團部署高景一號4星組網,形成了我國首個全自主研發的0.5米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大幅提升了我國商業遙感服務能力。由該集團旗下中國火箭公司研製的捷龍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於2019年首飛成功,對利用社會資本開展研製生產的新模式做出了有益嘗試。

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科技日報評論員

在2020年這個艱難的年份,中國經濟仍以極大韌性成為全球經濟的一抹亮色。報導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保持1%的正增長,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正增長的國家。世界銀行預測中國經濟增長是1.6%,經合組織給出的最新數字是1.8%。經濟領域人士稱,中國經濟實際增長會超出這些國際組織的預計。經受住了來自國際國內的重大挑戰與考驗,中國經濟的這一超凡表現,是「十三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生動註解,是近5年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邁出堅實步伐的有力彰顯,更有力詮釋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誰也不能否認,這的確是創新引領發展的5年,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2019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45.1萬億元,是2015年的2倍;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22398億元,是2015年的2.28倍,提前完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目標;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到59.5%,比2015年提升4.2個百分點。

近5年來,緊緊圍繞深入實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我國科技創新工作有力支撐脫貧攻堅及健康中國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特別是,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疫病治療、疫苗研發、疫情防控等多個領域的科研攻關,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之所以能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得益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以一系列治國理政的大手筆大方略,確立了以創新為首的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指明了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路徑。沿著這一路徑,「十三五」時期,面對日益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科技界積極探索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模式,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了發展先機、佔據了戰略主動。

到中流擊水,方顯英雄本色。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創新將開啟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航天高光時刻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2020中國航天高光時刻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時間:2020-12-17 22:3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燃!2020中國航天高光時刻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1.四器聯合,無人探月技術 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大部分組成。
  • 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南方日報訊 (特派記者/王詩堃)18日上午,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在發布儀式上表示,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在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進程中,不斷提出、判別重大的科技問題及其優先級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中國航天日|文昌航天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60多年來,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在太空中刷新中國高度,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這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默默的堅守與付出。今天,在這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裡。文昌航天人從幕後帶著樂觀自信的臉龐,大步走向臺前。
  • 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船舶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徵程都是星辰大海
    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船舶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徵程都是星辰大海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2020-12-07 18:55
  • 從一滴油開始的航天情緣,「第十屆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中國航天...
    02C星火箭(內蒙古一號)在酒泉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為中國航天星辰大海的宇宙徵途再開新路。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合作夥伴,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組織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石化一線員工助威團親臨現場,共同見證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又一歷史時刻!
  • 探路者攜手中國航天,聯名打造「航天探路者」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即將踏出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的最後一小步"回",會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中國航天史即將被刷新。
  • 探路者攜手中國航天,聯名打造"航天探路者"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即將踏出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的最後一小步"回",會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中國航天史即將被刷新。
  • 關於徵集2020年「中國航天日」宣傳海報的通知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今年的「中國航天日」活動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為配合「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開展,現面向社會廣泛徵集2020年「中國航天日」宣傳海報,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
  • 致敬中國航天人!你好,宇宙星辰!
    5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宇宙第一次聽見我們中國的聲音!致敬航天人,今天是你們的節日!也感謝時光,讓我們生在、長在這樣的好時代!我曾激動萬分地觀看過神舟5號、神舟8號、天宮1號、嫦娥3號的發射升空過程,還有南仁敦老先生和他鑄造的天眼的建設過程。這些歷史時刻像時間長軸上的一部部電影,深深的印刻在記憶的深處——那是祖國的高光時刻,也是我們最驕傲的時刻!你們呢?
  • 「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出圈史:從日漫名句到中國航天夢
    這句話仿佛已經成了我國航天事業與科幻作品的代名詞,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它來自一個日本人寫的科幻小說中的「外星德國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你卻只給我facebook》成了新聞標題…… 去年「天問一號」發射成功,航天系統內部傳出了這張照片。
  • 三湘時評丨中國航天,面向星辰大海的徵途
    楊興東12月22日午間,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迅速傳開:我國最新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長徵八號火箭動力系統指揮員張清波激動地說:「長徵八號發射成功,或將邁出我國運載火箭發動機可回收的第一步!」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我國已經取得連續執行5次探月任務、6次發射成功的佳績,不僅次數最多,而且成功率100%。
  • 「嫦娥」一小步,中國航天一大步
    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次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人類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與勇氣兼備的華彩樂章。「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國航天一大步。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接過嫦娥四號的探月「接力棒」,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難關,實現了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收穫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陽系行星的寶貴科學樣品。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 「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國航天一大步
    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次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人類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與勇氣兼備的華彩樂章。「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國航天一大步。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接過嫦娥四號的探月「接力棒」,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難關,實現了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收穫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陽系行星的寶貴科學樣品。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 航天突破背後中國品牌崛起:小米、康師傅、寧德時代們的星辰大海
    在為期23天的行程中,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不僅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新裡程碑。 嫦娥的成功挖土與回歸的每一步都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也無時不刻地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在全球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中,最精準的無疑是新加坡《聯合早報》的一句話"中國過去幾十年取得的經濟成就為其科技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成功的背後是海量的中國企業"。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即將開幕,這些事兒你應該知道!
    都是在航天日期間舉行的 在「中國航天日」召開「中國航天大會」 似乎已經成為慣例 但這次的中國航天大會 卻改到了9月份舉行 這是什麼原因呢?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中國航天,又有大突破!
    今天,從國家航天局以及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兩個好消息中國航天,又有重大突破中國航天,加油!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馮華、楊璐、餘建斌、呂炳宏)、人民日報微博
  • 北鬥三號出徵星辰大海 擺脫GPS「卡脖子」的時刻到了
    意味著中國向星辰和大海的徵途更近了一步。美蘇的星辰大海之爭60多年前,美蘇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厲害,各出奇招,拼命發展能天上、海裡、地心等能震懾對方的「利器」。而太空戰略,一直都是大國必爭之地。航空航天還需要引路吧?資源勘探、搶險救災,都需要衛星導航系統能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實時的服務,能帶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A股都有相關的概念股,有產業鏈上下遊的許多公司,你說說他回報大不大?為什麼要發展北鬥?
  • 中國的未來,不在菜市場!請放眼星辰大海!
    別人家的孩子追求星辰大海,努力登月,探索火星。你家的孩子天天琢磨米麵糧油,向攤販爭利。作為家長你生氣嗎?先來說別人家的孩子。就在前幾天,他的航天新建SN8在實驗當中爆炸了,但他卻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告訴所有人通過實驗已經拿到了所有需要的數據和結論,成功近在咫尺。他在社交媒體上高喊火星,我們來了。我們家的孩子在幹嘛呢?杭州馬、深圳騰、袋鼠黃、宿遷東、多多錚,一個一個爭先恐後,正在到處高喊:菜市場,我們來了。
  • 陳少傑:是「高光」時刻,但絕不是「巔峰」時刻
    如今,鬥魚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以遊戲為核心的直播平臺,也是中國電競領域的先鋒。」陳少傑說,上市是鬥魚的「高光」時刻,但絕不是「巔峰」時刻。海闊憑魚躍,鬥魚將銳意進取,不斷為用戶和股東創造更多價值。此次上市鬥魚也邀請了鬥魚平臺的主播,包括PDD、旭旭寶寶、YYF、女流等。以下是鬥魚創始人、CEO陳少傑IPO演講全文:尊敬的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