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媽媽後,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思想、行為、決策以及耐心,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比如說,我們認為學習最重要,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做。當我們把這種思想和思想下的行為傳達給孩子時,我們所培養的孩子,要麼是高分低能,要麼學習也不好,生活能力也不行。這就是家長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真的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
19個月就會做飯的寶寶
19個月寶寶能幹什麼?吃飯、看電視、睡覺,玩玩具,這可能是我們能想到的,也是日常生活這個年齡段寶寶常做的事情,可能還有一部分寶寶還沒有斷母乳。
然而,有這樣一位寶寶很特別。
這兩天刷到了一個視頻,19個月的寶寶給媽媽做飯吃。他光著膀子,穿著尿不溼,當媽媽說餓了、想吃什麼東西時,他就爬起來,踉踉蹌蹌地走向廚房,爬上凳子,開始他的「大廚」工作。
洗菜、倒油、放料,洗米、開電飯煲這一系列流程順序,還有過程中的動作,一看就是熟能生巧。讓人驚嘆的是,每次炒菜放的油真的不多不少,打開水龍頭洗菜洗米,洗完隨手就關上,這些細節一點都不含糊,一看就不是生手。
很多網友留言喜歡這個寶寶,確實,看上去太帶勁了,做完飯後和媽媽一起吃,吃飯也很招人愛,大口大口地吃,有個這樣的寶寶,媽媽得多麼幸福啊。平時有太多不愛吃飯的寶寶,媽媽們都愁得不得了。
看完這個視頻除了驚訝、羨慕,還有就是思考。平時在家帶兩個寶寶,都是我做飯,他們看電視玩玩具,大多數情況我忙我的,他們玩他們的,別說做飯了,打個小下手都不行。
到不是希望孩子會做多少事情,給自己分擔什麼,也不是那種很自律嚴格要求孩子的媽媽,要求孩子不會做飯不行。但是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這件事給我什麼啟示呢?
孩子的愛好需要父母給他們嘗試的機會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很短暫,其實有時候我也有意無意地讓孩子來幫我,他都動手鼓搗一會就走人了,感覺他摸不到頭腦,也不願意去做了。如果孩子四歲了還沒嘗試做點什麼,比如掃過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床鋪,你再開始要求他做是很難的,他可能會談條件,還有因為之前形成的日常生活模式的影響,比如,他之前不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是看電視或玩玩具,那麼你要求他做的時候,他就會想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他自己的選擇。
有時候孩子的長大在一夜之間,就像朋友說的,上初中的女兒突然變得很聽話,平時知道收拾自己的房間了。但是,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一夜之間會哪一天到來,而大部分孩子「長大」來得特別晚,特別是父母不放手的時候,還有突然意識到孩子該長大還沒長大的時候。
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們為我們分擔多少家庭家務嗎,不是的,我們希望他能創造更多的可能,嘗試更多的生活方式,不是只有寫作業、看電視、玩手機。
不論是生活能力做家務,還是學習上,比如一些彈鋼琴和書法,喜不喜歡做不是哪一天心血來潮就去做,而是在生活中嘗試後,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做,想做什麼。
孩子們的愛好和一些能力,都是去做、去嘗試的結果,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們去接觸的機會。
享受勞動成果的那一刻最幸福視頻中寶寶和媽媽一起享受勞動成果,大口大口吃著自己做的飯,這一刻是很有成就感的。
一個人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勞動成果,孩子也一樣。這種成就感是他們諮自尊自信的基礎。
不斷積累的成就感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每一個方面,包括學習。我可以做到,我能行的信念,讓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去焦慮,而是去想克服的辦法。
所以說,給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吧,做力所能及以及他們感興趣又安全的事情的,對他們來說不是會不會,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一種探索、一種可能、一次學習。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