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接再厲,再寫一條杭州的古道。
三香古道,各位看官是不是沒聽說過?
受一位關注我的朋友點撥,他建議我走一趟三香古道。
於是收集資料,先神遊一番;再積蓄體力,實地考察了一次。
不,是兩次。
全文2700餘字,文少圖多,建議收藏,或分享,說不定對朋友有用。
路線圖
我之前寫的登山路線,喜歡設計環線。
好處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回。
現在我寫徒步路線,喜歡設計起點、終點皆為公交車站。
如此一來,路線一縱或一橫,上路無牽亦無掛;
橫批:方便實用。
記住本次路線的起點是「楊家樓牌」公交站,終點是「上天竺」公交站。反走也無妨,從下往上讀,便是了。
沿途風景
我是坐193路公交車,從武林廣場到這個楊家牌樓公交站的。
穿過馬路右拐30米,即可看到一座牌坊,楊家牌樓牌坊。
這座牌坊是有來歷的,據考證是清朝年間,有位楊姓官員死後,葬於石人嶺,並在山腳路口樹立牌坊一座,題名「楊家牌樓」。
後人為方便識記,直接稱這個地方為楊家牌樓,從此小村有了名字。
現在的楊家牌樓,已經是留下街道最大的社區了。
十年前我曾經來過這裡,和杭州的其他城中村一樣,魚龍混雜,家家戶戶各自圍了牆,鐵門外掛著一塊「出租有房」的木板。
現在看,整個村應該是經過整治了,農居外牆貼上了高級外磚,猶如一幢幢別墅。
拆了圍牆顯得開放,在自家門口種了鮮花、綠植。
路也不再擁堵,村貌整潔井然,路面乾淨的,像是迎接我的檢查。
不過,我更懷念以前的城中村,說不出為什麼。
這個村子太大了,不對,太長了,走了整整1000米,才走到村尾。
這1000米,看到的,是一樣的。
走到村尾,見一塊牌坊。不算高大,寫著「三香古道」四個字。
與本文主題有關,那就有必要叨叨。
三香古道,是指去三山香市的古道。
哪三山呢?天竺山,小和山,法華山。
分別對應的是天竺山觀音大士,小和山玄天上帝、法華山的東嶽大帝。
以前啊,來自各地的香客,由香會的組織者帶路,成群結隊,肩掛黃香袋,腰系紅帶,頭裹白巾,要在一天之內,來回百餘裡,燒遍三山之香,名叫「翻三山」。
我們今天要走的,就是去天竺山的法喜講寺的這一段「三香古道」。
據《杭俗遺風》記載,西湖香市可分「天竺香市」、「下鄉香市」和「三山香市」三種,香客也各不相同。本文寫的三香古道,就是去「三山香市」的古道。
沒想到這一段路,全是柏油路,全然沒有了古道的風貌。
兩邊青山逐漸靠近,示意我往裡走。
行300米,有石人相迎,腦袋削了半個,依然恭敬地站立著,像一位等著召見的文臣。
旁邊臥著一塊大石頭,寫著「石人嶺」三字。
意思是,往前走就是石人嶺了,事後想想,是否迎接的有點早?
石人背後,一座大寺,灰色基調,隱於青山,初露崢嶸。
走近看,山門緊閉,幾個泥水匠忙著幹活,這是千年古剎:永興寺。
至今有1400年的歷史,始建於唐代,亦為杭州最早的名剎之一,也是濟公禪師的又一個道場。
與不遠處的法華寺相比,名氣應該不相上下。
再繼續往前走,山有所收窄。
路兩邊的茶園裡,到處都是墓碑。
此地是塊風水好地。
再前行百米,往來的汽車的急馳聲傳來。
抬頭看,是一段高架橫亙在眼前,想必是紫之隧道露天見光處。
像一根電線,被老鼠咬破,露出黃銅,閃著電光。
原來悶在隧道裡的噪音,在這口子集中釋放出來,呼嘯聲刺耳。
三香古道,就是從這高架下穿過。
開始爬山,一條青石階山道,蜿蜒入裡,這才是三香古道的本色。
古道邊,跟著一條乾涸的溪澗,草木枯黃,氣氛森然。
今年的秋冬,不知怎麼的,天始終陰著臉。
現在你看,滿大街的銀杏樹,陰天裡,傻黃傻黃的站著,像巨大的黃色交通警告標示牌。
就差喊一聲:別撞我,我是銀杏樹!
山裡也一樣,陰氣沉沉。
就跟喝酒一樣,但凡有一盤花生米,這酒就不一樣了。
但凡有一點陽光加持,山色也必然絢爛。
正想著,抬頭見一亭:濟人亭。
此亭屬於半山亭,當年是專供香客免費喝茶休息之所。
過了濟人亭,開始稍有難度的爬升——之字形爬升。
此時,天色已晚,山上光線幽暗,已不能拍照片了。
到了石人亭後,我便匆匆下山。
接下來的照片,都是我第二天拍的,再續前緣。
圖為此路線的最高點:石人亭。
石人亭海拔255.6米,濟人亭海拔100米,楊家牌樓海拔37米。
也就是說,從濟人亭到石人亭,短短500米卻爬升100米。而從楊家牌樓到濟人亭,整整2300米,卻只爬升60米,各位可以腦補畫面。
再回頭看這半圓的門,去年12月,我曾經在這個位置也拍過一張照片:
難道今年,我們要完美的錯過秋色嗎?
管它呢,作為攝影愛好者兼徒步愛好者,有一樣滿足就行了。
山野徒步的樂趣,還是有的,山上的空氣很好。
尤其是翻過石人亭,紫之隧道傳來的汽車呼嘯聲,從此拋在山後。
好比突然戴上了降噪耳機,取而代之的是鳥鳴,溪水叮咚。
剛才爬山出了一身汗,現在下山,毛孔陸續收縮,身上開始黏糊。
石階路非常齊整,弧度也非常漂亮,也許是一位頗工匠精神的大師傅砌出來的。
我爬了杭州這麼多的山路,要論石階路,我想把「年度五星金牛獎」頒給這條路。
古道邊,跟著一條溪澗,這水可是流往西湖的。
到山底,這條五星金牛獎石階路,戛然而止。
請看身後15米處,會發現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錢源探古」四個字。
據《淳祐臨安志》卷八記載,錢源又稱武林水。由發源於靈隱山西源峰長2.2公裡的北澗和發源於天竺白雲峰長3公裡的流虹澗,匯聚於靈隱含澗橋下而成,並自西向東流經桃源嶺,過流金橋,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
看看,本路線有此一景,已然漸入佳境。
旁邊有泉出沒,清澈見石,老鄭取水一瓶,回家泡龍井。
繼續上路,會碰到一個三岔路口。
走右手邊的路,路旁有石,刻有「楓木塢」三字。
來過上天竺的朋友,基本上應該走過這道嶺吧,路過中印古寺。
然而,這道嶺的觀景最佳時節,只能是秋冬季!
因為此處,古人取了一個意境清雅幽美的名字:「楓塢霜紅」。
北宋時期,有一位詩人叫楊蟠,他是蘇東坡的副官,也就是通判,相當於副市長吧,
他遊玩了這個地方,寫了一首詩:莫嘆秋霜早,君看世上楓。
設計這條路線時,我優先考慮這道景觀。
這些雞爪槭是去年剛剛種上去的,看看有沒有重現當年的風景。
據說當年:「一片楓林,每當秋風起早霜落,層林盡染,特別美麗。」
山牆之內,便是名聲在外的上天竺法喜講寺。
這條山道,沿山牆而下,陡而不險。
儼然是香客碾轉四方叢林的必經之道。
好了,接下來怎麼走,想必無需老鄭指引了。
您可以入寺內燒香,也可直接走到「上天竺」公交站,坐公交車回去。
當然,老鄭坐上車,已是18點了。
不過莫急,再晚還是有車的。比如:103路,末班車是21:40。
最後總結
如圖,全長4.6公裡,不過,真正走山路古道,才2.6公裡左右。
最高處是石人亭,海拔255米。起點楊家牌樓公交站是37米,終點上天竺公交站是131米。
看來,還是反穿比較省力,能少爬100米。
整體來看,我的體驗,還是比較滿意的。路線的長度適中,安排半天即可。
或帶小孩爬,或全家一起爬,都是蠻ok的。
感謝閱讀!我是老鄭,一個喜歡省錢又省事的旅行攻略家。
關注我,不迷路。
隨緣點讚、收藏、留言,老鄭順頌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