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鄧鐵濤使用黃芪的六種方法

2021-02-22 健康有道999

導讀:鄧老文中開篇即言,此文是學習王清任用黃芪的經驗,並結合自己臨床案例而作的歸納總結。讀此文,可謂黃芪的用法,一覽無餘也。清代王清任善用黃芪,我師其法,用之得當,確有奇效,試作歸納,介紹如下。重用黃芪以升陷,其適應證為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腎下垂等)、重症肌無力、肌肉痿軟、呼吸困難、眩暈等屬氣虛下陷者。以上諸症皆因氣虛下陷,升舉無力,致使臟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陽不升,諸陽不能匯於巔頂而眩暈;或宗氣不充而難司呼吸出現呼吸困難;或肺氣難支,吐故納新受阻,朝百脈之職難司,四末失養而肌肉痿軟無力。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芪30克,再配枳殼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殼反佐,因胃屬腑主受納,胃氣以降為順,雖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氣需降,故重用黃芪補氣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殼以順應胃氣以下降,以促進胃黏膜之復原。治脫肛。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載方用黃芪120g,防風9克。此方實出王清任治脫肛之黃芪防風湯。王氏方:黃芪四兩,防風一錢。李東垣認為: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清任之黃芪防風湯實源出於東垣,防風之分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脫肛的確有效。子宮脫垂,治以補中益氣湯加首烏。加首烏之意,一者在於引經,二者因胞宮衝任所系,全賴陰血所養,氣得血養,血得氣行,氣血充和,衝任得調,所系之胞宮則能復其原位。若能配合針灸,加強衝任之調理,則取效更捷。重症肌無力,治以強肌健力飲,此方為自擬經驗方,亦重用黃芪為主藥。重症肌無力證候較複雜,除眼瞼下垂外,可有復視,吞咽困難,語音不清,四肢無力,重者呼吸困難,大氣下陷,危及生命。我認為該病的最大特點是肌肉無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氣虛之證,並由虛至損,且與五臟相關。治療上緊抓脾胃虛損這一病理中心環節,重用黃芪以補氣升陷,同時針對兼夾之證調理五臟,重補脾胃、以運四旁,促病痊癒。此處言「升」,血壓升高也。高血壓一病,肝陽上亢者為多,臨床上多使用平肝潛陽、降逆熄風之品,但亦有不效者。我治療氣虛痰濁型之高血壓者,則重用黃芪合溫膽湯以治之。據《中藥研究文獻摘要》所載日本寺田文次郎等報告:「與其他六種可以注射的降血壓製劑比較,證明黃芪的作用強大。雖然有的藥劑可使血壓有持續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種藥劑大量使用後,可使動物衰弱。」這一結論,從藥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黃芪可以降壓。此外,我贊同以下的論點:血壓之所以升高,是身體自我調節的一個信息,是內臟陰陽失調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當然,高血壓經久不愈,進一步可引起心腦腎之病變,西醫正因為注意高血壓對心腦腎病變的影響,故以動脈血壓指標作為辨病診斷的根據,作為治療的對象,而千方百計地尋找降低血壓之藥品。近年有些學者,從辨證論治的角度,重新評價這個觀點,認為血壓升高的原始動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腦腎為重要。這三個器官血流需求量很大,當心腦腎血流供求不平衡,發生血壓升高,升高血壓對維持上述器官的血液供求量方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而血壓長期升高的嚴重後果,也主要表現在這三個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嚴重脫節。既然血壓升高的深一層本質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而血壓升高本身,又是體內為著克服此種不平衡的代償反應,而所作的努力還不盡善和不成功,於是才有導致血壓升高的血管反應持續存在。血壓升高並不純粹是消極的病因病理破壞,不應當是治療壓制的對象,它被看成是治療的服務對象和依靠對象,治療若從幫助改善血流供求關係,幫助血壓升高所要去實現的調節反應,因勢利導,促其成功,則不需要再有高血壓反應的持續激起。這一論點正道出了治氣虛型高血壓重用黃芪,就在於調節臟腑陰陽之平衡,改變「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嚴重脫節」的局面,促使「血壓升高的血管反應」緩解而達到降壓之效果。這就是重用黃芪以降壓之機理所在。對於高血壓危象,我常用針刺太衝穴(雙),重用瀉法,留針三四十分鐘,根據情況一天1-3次治療,並加服中藥,多數取得較滿意之療效。中醫治療中風之針刺療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經脈,平調氣血陰陽而調整血壓,收到迅速治療的效果。這亦是上述機理的有力佐證。怎樣解釋黃芪降壓與升陷之理?有人會想到中藥往往有「雙向作用」,故黃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壓。如何掌握升降之機?我的體會是:黃芪輕用則升壓,重用則降壓。為什麼藥理研究只得一個降壓的結果?因為動物實驗都是大劑量用藥進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壓的結果。我治療低血壓證,喜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的分量不過15克。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我喜用黃芪合溫膽湯,黃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誠然,論方劑補中益氣湯除了黃芪之外還有柴胡、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黃芪降血壓時亦可加潛陽鎮墜之品,效果當然更好,但不加鎮墜藥亦有降壓作用,這是可以肯定的。曾會診一中風患者,偏癱失語而血壓偏高,辨證為氣虛血瘀之證,處方以補陽還五湯,黃芪照方用四兩,該院西醫生對黃芪四兩有顧慮,擬加西藥降壓,曉之以理,照方服藥後血壓不升反降,乃信服。雖說黃芪重用可以降壓,有證有據,但黃芪仍然是益氣昇陽之藥,這一點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證為肝陽上亢或有內熱之高血壓亦想用幾兩黃芪以降壓,則犯「實實之戒」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見,藥理學之研究目前尚未能為我們解答全部之問題,仍須辨證論治。張錫純認為,黃芪之升補,尤善治流產崩帶。但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我的經驗。死胎之於母體,已轉變為致病之物——「邪」,病屬實證。自宋代以來,婦科方書,下死胎習用平胃散加樸硝。平胃散是健運胃腸溼滯的主方,蒼朮猛悍為健運主藥,厚樸陳皮加強行氣燥溼之力,加樸硝以潤下。前人認為,「胃氣行則死胎自行,更投樸硝則無不下矣」。明代以後,《景嶽全書》提昌用脫花煎催生與下死胎,此方以行血為主,兼用車前、牛膝以利下。平胃散著眼於氣滯,脫花煎著眼於血瘀。我曾治一氣陰兩虛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並配合針灸,後用脫花煎,皆因藥證不符而未效,再經仔細辨證,借用王清任治產難之加味開骨散,重用黃芪120克,外加針灸,1劑而死胎產下。開骨散是以宋代龜甲湯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歸湯,此方重用當歸、川芎以行血,龜板潛降,血餘炭引經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藥和破血藥,故明代以後多用以治難產。清代王清任認為,本方治產難有效有不效,緣於只著重於養血活血忽視補氣行氣,故主張在開骨散的基礎上,重用黃芪以補氣行氣,使本方更臻完善。此例何以用加味開骨散取效?緣患者妊娠八月,胎動消失七天,診其舌淡嫩,剝苔,脈大而數,重按無力,更兼問診知其妊娠反應較甚,嘔吐劇烈,食納艱難,致使傷津耗氣,病雖實而母體虛,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脫花煎無效。傅青主指出:「既知兒死腹中,不能用藥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瀉之,亦危道也。蓋生產至六七日,其母之氣必甚睏乏,烏能勝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強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須仍補其母,使母之氣血旺,而死子自下也」。實踐證明,傅氏這一論點是正確的,為下死胎另闢路徑。傅氏主張用療兒散治之,我用加味開骨散取效,可算異曲同工。當時龜板缺貨未用。此例說明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寓攻於補之法也。對於偏癱、截癱等屬於氣虛有痺者,補陽還五湯是一張特別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張錫純雖然批評了王氏對於治療半身不遂過於強調陽氣不足之說,認為實證有虛也有實。補陽還五湯用之要得當。但張氏不能不說:「補陽還五湯其湯甚妥善也。」我曾用此方治療各種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屬氣虛血瘀之偏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有恢復五成的,也有恢復八九成的。曾治一例嚴重截癱的女性青年,就診時已臥床數月,兩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頭,需人攙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乃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之,黃芪初用120克,最大量時用至200克,服藥八個多月,並經艱苦鍛鍊,已能杖一拐杖緩慢行進,一年後參加工作,兩年後能去掉手杖跛行,後結婚生一子。我體會使用補陽還五湯需要注意兩點:一者辨證須是氣虛血瘀之證;二者黃芪必需重用至120克,不宜少於60克方效,其他藥味也可略為增加,但決不能輕重倒置。李東垣認為,黃芪能補三焦又能實衛氣。衛氣者,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者也。「實衛」就是「固表」。自汗一證,玉屏風散為療效確切的名方。我體會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盜汗屬氣虛者亦適用。為了方便,常用湯劑,其分量為黃芪12克,防風3克,白朮15克。防風用量少於黃芪,白朮的量是黃芪與防風的量之和(其理見「玉屏風散」)。治自汗盜汗兼陰虛者,我喜用玉屏風散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或加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黃根10克。治瘡瘍爛肉,黃芪也是一味重要藥物,曾會診一患者,腋下腫瘤摘除之後,傷口久不癒合,不斷滲液,一天要換多次紗布。用補益氣血之劑重用黃芪30克後滲液減少,不到半月而傷口癒合,此黃芪內託之功也。小兒瘡癤,逢夏則發,此伏彼起。實不少見,亦甚棘手。一軍醫小孩,自兩歲開始,夏季癤瘡發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發,反反覆覆,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三年,乃求助於餘,時正六月,小孩滿頭癤瘡,人雖不瘦而面黃唇淡,舌胖嫩,苔白,脈細,此正氣虛不能抗禦病邪所致,擬扶正祛邪,標本同治。處方:黃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貝母、銀花、蒲公英各9克,陳皮、白朮、甘草各6克,茯苓、綠豆、炙甘草各12克。服四劑,癤瘡乃不再起。其父翌年一月求治斷根,為處預防方:黃芪9克,防風、甘草、浙貝母各6克,陳皮、白朮、蒲公英各12克,囑其於四月開始,每周兩劑。此後瘡未再發。我雖喜用黃芪,但黃芪到底是藥,不是糧,用之對證則效,用之不當則害人。餘曾治一肺結核病人,於養陰除痰藥中加入黃芪9克,一劑額部發熱,兩劑全面發熱,三劑頸面均熱,撤去黃芪熱自消失。又治一中風患者,藥後頭皮發癢,體溫增高,誤以為外感,改用辛涼解表之劑,一劑退熱,再用黃芪90克,又再發熱,右上肢活動反而退步,乃知辨證不當。細想患者脈雖虛大,但舌苔厚膩而舌質不胖亦無齒印,此證痰瘀比較,痰溼重於血瘀,改用祛痰為主,稍加祛瘀之藥,以五爪龍代黃芪,證遂好轉。對於使用黃芪的指徵,我認為舌見淡胖有齒印,脈虛大或寸部弱,再參察有否其他氣虛之證候,便可考慮使用。至於用量之多寡,則要時時留意證侯之變化,切戒墨守成規,刻舟求劍。本文選自《國醫大師鄧鐵濤》,鄧鐵濤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轉載請註明出處。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學】國醫大師鄧鐵濤使用黃芪的六種方法
    高血壓一病,肝陽上亢者為多,臨床上多使用平肝潛陽、降逆熄風之品,但亦有不效者。我治療氣虛痰濁型之高血壓者,則重用黃芪合溫膽湯以治之。據《中藥研究文獻摘要》所載日本寺田文次郎等報告:「與其他六種可以注射的降血壓製劑比較,證明黃芪的作用強大。雖然有的藥劑可使血壓有持續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種藥劑大量使用後,可使動物衰弱。」這一結論,從藥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黃芪可以降壓。
  • 國醫大師鄧鐵濤關於「少火生氣」的詮釋與運用
    ▲鄧鐵濤(1916.10-2019.01)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代表性傳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創始人之一,現代著名中醫學家
  • 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的生發烏髮湯
    六、視力問題:出現眼乾,眼澀,眼癢,眼睛不舒服,眼睛刺痛,眼睛有紅血絲,甚至視力下將,眼花,白內障等肝主目,目受血乃能視,當肝血不足的時候,眼睛的供血不足,視力問題就出現了。中醫認為,肝腎同源,精血同源,當肝血不足,反過來影響腎功能。
  • 京津冀中醫:專訪國醫大師鄧鐵濤的弟子中醫衛士曹東義
    生於中醫世家,成為國醫大師鄧鐵濤弟子京津冀在線網綜合(劉傑)曹東義教授出生於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年輕時被村裡選為赤腳醫生學徒,到了衛生所幫忙,參加了培訓,自此開始學醫。在工作和實踐中,見證了太多太多的生存和死亡,越來越覺得中醫的實用性和正確性、以及無可代替的優勢,遂逐漸轉向中醫方向,慢慢地給人用中醫理論給人看病,並拜了鄧鐵濤大師、朱良春大師為師。1985年曹東義在讀了研究生以後,開始踏踏實實地進入中醫專業。一開始做中醫,不好幹,當時好多人下崗,急性病人不吃中藥,慢性病人吃不起中藥。
  • 國醫大師鄧鐵濤:中醫並非落後,而是太超前,所以西醫看不懂中醫
    不過,當代著名國醫大師鄧鐵濤:中醫並非落後,而是太超前,所以西醫看不懂中醫。鄧鐵濤出生於1916年,當時清朝已經滅亡,正處在軍閥混戰時期。戰亂使得疾病和人為的傷痛更加的頻繁,宅心仁厚的鄧鐵濤於是下決心學習中醫,救治天下人的痛苦。他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加上自己又天資過人,所以很快就掌握了中醫的精髓,成了遠近聞名的大醫。
  • 國醫大師鄧老妙用補氣藥五爪龍
    ▲鄧鐵濤(1916.10-2019.01)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代表性傳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創始人之一,現代著名中醫學家
  • 鄧鐵濤:黃芪之妙用(乾貨)
    I導讀:大家都知道鄧鐵濤老擅用黃芪,具體怎麼用?黃芪在哪些疾病中必用,好用?黃芪之妙用作者/鄧鐵濤清代王清任善用黃芪,我師其法,用之得當,確有奇效,試作歸納,介紹如下。據《中藥研究文獻摘要》所載日本寺田文次郎等報告:「與其他六種可以注射的降血壓製劑比較,證明黃芪的作用強大。雖然有的藥劑可使血壓有持續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種藥劑大量使用後,可使動物衰弱。」這一結論,從藥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黃芪可以降壓。
  • 國醫大師的長壽秘訣:睡好覺是養生的頭等大事!
    國醫大師鄧鐵濤喜歡用溫熱水泡腳,泡腳時用雙手按摩、揉搓腳背及腳心,以加速足部血液循環,緩解疲勞,幫助入睡。鄧鐵濤常說,人腳就像樹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老人常感腳底發涼,因為人的氣血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減,腳對人體保健起著重要作用。老人宜常用溫熱水沐足,促進腳部血循環。在沐足過程中,可用雙手按摩、揉搓腳背及腳心,以左手勞宮穴摩擦右腳底湧泉穴,右手勞宮穴摩擦左腳底湧泉穴,直到產生溫熱感為止。
  • 為中醫而生的國醫大師!
    錚錚鐵骨立傳世豐碑曜曜精神引時代前行2021年1月10日,是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離開兩周年的日子。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廣東省中醫院在二沙島醫院舉行緬懷鄧老活動。躬耕杏林不知倦矢志岐黃濟蒼生鄧鐵濤,祖籍江門,是全國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現代著名中醫學家。
  • 【向鄧鐵濤學習②】白雲山下杏林成行
    國醫大師鄧鐵濤門前也曾無人光顧,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1939年,鄧夢覺病逝,鄧鐵濤接替父親成為坐堂中醫。因為初出茅廬,開業15天,他竟沒有等來一個病人。店主供應的那頓免費午餐使他承受著「吃白飯」的心理壓力。好在,不到半年,他便因療效顯著傳出了口碑,靠診金收入漸能自立。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恰恰印證了鄧鐵濤常說的「醫之所以名世者在其術」,中醫的生命力在臨床療效。
  • 3位國醫大師推薦,延年益壽能防病!
    國醫大師這麼「坐」中國古代文人就有靜坐養生的傳統。靜坐冥想不僅可以改善機能狀態,還有助於抗壓,消解不適等諸多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腦部的功能狀態,對於老年群體尤其適合。翻看國醫大師的養生心得,就有3位都推崇「靜坐養生」!
  • 3位國醫大師推薦,延年益壽能防病!西醫也說...
    國醫大師這麼「坐」中國古代文人就有靜坐養生的傳統。靜坐冥想不僅可以改善機能狀態,還有助於抗壓,消解不適等諸多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腦部的功能狀態,對於老年群體尤其適合。翻看國醫大師的養生心得,就有3位都推崇「靜坐養生」!
  • 廣東中醫藥界舉行活動 緬懷江門籍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中國新聞...
    1月10日,是祖籍江門開平市月山鎮的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逝世兩周年。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廣東省中醫院在廣州市二沙島醫院舉行緬懷活動。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呂玉波,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金世明、學會秘書長何羿婷及廣東省中醫院相關職能負責人參加了緬懷活動,並在二沙島醫院鐵濤精神紀念碑前敬獻花籃,寄託哀思。
  • 黃芪的別名和傳說,其功效和運用
    黃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別名有北芪、綿芪、黃蓍、獨椹、綿黃芪、蜀脂、百本、百藥棉、戴糝、支草、戴椹等。產於內蒙、甘肅、四川、華北等地。關於黃芪,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叫戴糝的老人,他善良厚道、樂於助人。
  • 國醫大師:黃芪加「它」煮水,連喝一個月,給肝臟穿上「鎧甲」
    阮士怡,我國著名的國醫大師,從事中醫研究工作60餘年的他,對工作矜矜業業、對患者耐心聆聽,在他從事中醫研究的這60多年裡,曾幫助過成千上萬的患者走向康復,用阮老自己的話說:「我能留給兒孫最大的遺產就是仁心、仁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筆遺產早已交給我的子孫」。
  • 妙用黃芪有訣竅!「經典回顧」
    ,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在國醫大師鄧鐵濤的眼裡,平凡的黃芪,卻能創造神奇,如此妙用黃芪,令人意想不到。高血壓一病,肝陽上亢者為多,臨床上多使用平肝潛陽、降逆息風之品,但亦有不效者。我治療氣虛痰濁型之高血壓者,則重用黃芪合溫膽湯以治之。據《中藥研究文獻摘要》所載:「與其他六種可以注射的降血壓製劑比較,證明黃芪的作用強大。雖然有的藥劑可使血壓有持續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種藥劑大量使用後,可使動物衰弱。」這一結論,從藥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黃芪可以降壓。
  • 國醫大師的養生茶,健脾、祛溼、補氣三合一
    健脾,可仁推薦大家一個不用花錢的方法,那就是室內也能做的運動——八段錦。首推大家八段錦的第一式,雙手託天理三焦。不過,如果沒時間運動,或者閒煮粥太麻煩的夥伴們,不妨泡一杯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的日常保健方——南芪薏仁茶。此茶方由11種藥食同源的藥材組成,精心配伍而成,十分精妙,既能健脾補氣、行氣祛溼,還兼顧了氣虛溼重久了產生的血瘀和表虛。
  • 國醫大師盧芳和他的傳人
    中醫傳承了幾千年,至今興盛不衰,歷史上那些國醫聖手手到病除的神奇,在國人眼中儼然就是神仙再世。雖然西醫技術進步越來越快,但中醫的道法自然的天然屬性和辨證施治治病治本的理念,依然深受國人信賴,名中醫尤其受到人們的追捧。國醫大師——就是名中醫裡的明星。 4月24日第三批國醫大師入選名單公布,在30人的名單裡,黑龍江省唯一入選者是盧芳。
  • 國醫大師楊春波當選首批學部委員
    國醫大師、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名譽院長楊春波榜上有名。楊春波。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首批學部委員共93人,由代表中醫藥行業及相關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組成。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以及國醫大師路志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