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山棯子,又稱「金桃娘」,生於粵西茂名地區的農村人都不陌生,也不會忘記。
七八十年代,每年的放暑假時,不少人都到過山澗野嶺去拾回來除了充飢就是賣錢。
據百度介紹:山棯子為桃金孃科植物,是RhodOmyrtustomentosa(Ait.)Hassk. 的果實,又名桃娘、棯子、山棯、仲尼、當泥。桃金孃夏日花開,燦若紅霞,絢麗多彩;花期特長,4月~9月,邊開花邊結果。成熟果為紫黑色漿果,可食,也可釀酒,是鳥類的天然食源。用於園林綠化、生態環境建設、是山坡復綠、水土保持的常綠灌木。果可食用,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的功效。
七八十年代,小編經歷過那個時代,生活艱苦,每天三餐都吃不飽餓著肚子上學。放學了和幾個同學到學校裡後半山上拾山棯子吃到飽,不回家吃飯了,回家也沒有飯吃,都是喝浠粥加點無油的鹹菜。
記得有位同學家貧,連續幾天都是吃山棯子,誰知道拉屎拉不出,痛倒地下打滾,後來是位女老師拿來鹽水,讓他喝了一大碗才慢慢的拉出了屎。現在同學聚會,說到那件事情,大家都笑到流眼淚。
七八十年代放暑假的時候,我們農村的幾位同學,每天早上去深山老林拾山棯子,中午拿到圩鎮去賣,每斤才賣2角錢。有時候能掙到兩三塊錢,連續十幾天,能掙到幾十塊零錢錢,高興一個學期,因為這些錢能買筆買紙,不用向父母要錢了,但是火辣辣的太陽把他們曬得又黑又泥鰍,小腿上讓那些柴枝鉤得花巴流血不止。
有些鄉村的小孩子,跟著大人去荒山野嶺拾山棯子,迷路走失了,兩三天才尋回來的情況,時有發生。
現在由於山嶺過度開發,種果樹,種速生林,原生態植被被破壞這些山棯果子已經很少能見到了, 以前農村的各個山野角落經常能看到,也可以隨時拾來吃,可惜這樣的好事,已經成了成年人的記憶,青年人的夢想了。
那個時候,鄉村老人都說,過了農曆七月十四後,就不要再上山去摘稔子了,因為七月十四是民間的水鬼節。
民間有一種傳說,七月十四後,稔子上就有一道指甲印,那是鬼捏過的,所以不能再摘了吃,當然了這些不要相信,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為什麼七月十四後,有一些稔子會有一道像是指甲印的痕印呢?原來這道「指甲印」是蜜蜂咬的。七月十四後,稔子既熟又甜啊,連蜜蜂都來採食了。
現在不少的地方,又開始興起拾山棯子來泡酒,說是保健調理身體,對行血去風溼骨痛有作用。
小編認為:什麼的東西都要適而可止,就是有用,飲酒也不要貪杯,飲得多對身體都不是好的。
【原創文章發百家號,圖片來源網絡】